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湘东论坛 >> 试论醴陵苏区对中共苏区建设的历史贡献 >> 阅读

试论醴陵苏区对中共苏区建设的历史贡献

2015-01-06 19:09:3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662
 

文/吴志平 杨水生



醴陵苏区在历史上是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方面原因,醴陵在中共苏区建设史上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重视。本文试图厘清历史史料,尝试探讨醴陵苏区对中共苏区建设的历史贡献,望能引起社会各界进一步的重视。
一、醴陵秋收起义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装起义是中共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开创苏维埃运动的前提和基础。1927年9月初,时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了部分起义地区党和军事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决定组织湘赣秋收起义。当时在安源参加革命斗争的中共醴陵县委负责人,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星夜赶回醴陵传达部署醴陵的秋收起义。
9月9日晚,中共醴陵县委为接应起义部队攻打醴陵,组织地下工作人员秘密处决了屠杀革命群众最凶残的醴陵县清乡委员彭承美,将其陈尸渌江桥上,由此拉开了醴陵秋收起义的序幕。9月11日晚上,在醴陵县委的统一组织部署下,全县东、南、西、北四乡农民同时举行起义,捕杀土豪劣绅,攻打清乡队和地方反动武装。9月12日下午,各路暴动群众向县城进发,并与由王新亚率领的从江西萍乡过来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会合,分三路进攻醴陵县城。在这次战斗中,起义军毙敌几十人,俘敌100多人,缴枪80多支,攻占了醴陵县城。这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占领的第一个县城,其意义非同寻常。9月14日,醴陵地方武装有一部分随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撤出县城向浏阳进军,回到乡村继续坚持斗争。
二、醴陵苏区开创了“湖南有苏维埃组织,实由醴陵开始”的光辉历史
醴陵有较好的建立苏区的基础。1927年1月27日至2月4日,毛泽东同志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扬醴陵农民运动“好得很”。按照毛主席的指示,1927年3月成立醴陵县农民自卫军总队,有260多条枪,全县15个区,各个乡相继成立了农民自卫军和梭镖队。毛主席考察醴陵农运前,醴陵农协会员是10多万人,到1927年4月农协会员发展到20万人,百分之九十的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
醴陵苏区是在秋收起义前后在群众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7年9月12日秋收起义部队占领醴陵的当晚,二团和县委负责人王新亚、张明生、蔡以忱、邓元乾、罗启厚、易足三、潘疆爪、孙筱山等连夜召开会议,决议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成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恢复农民协会、工会、商会等革命群众团体。组织宣传队,开展革命大宣传,接济贫困工农。9月13日上午,在县城东门文庙坪召开军民联防大会,宣布“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正式成立,张明生(二团党代表)任主任,宁迪卿任副主任,邓乾元、罗启厚、易足三、潘疆爪、孙筱山任委员,至此,醴陵苏维埃政权的雏形初步形成。
秋收起义受挫后,中共醴陵县委及时将革命重心转移至广大农村,在农村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工农武装和苏维埃政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县政府谓之“黑杀党横行西南北乡”。①至1927年底,在南四区、二、三区、西一区建立了有10多万人口,数百平方公里连成一片的武装割据根据地,西二、北二、南一、东三区等地也形成一些赤色区域,都有工农革命军或游击队的武装保卫,割据区域比较巩固,具备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条件。同时,党的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县15个区委得到恢复,拥有200多个支部,4200多名党员②。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资料显示,当时全国有共产党员57900多人,而醴陵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人数的7.25%。1928年初,中共醴陵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为广东工农兵暴动建立苏维埃告民众书》的指示要求,在西乡长水召开区委书记会议,专门研究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和土地革命问题。会议根据建立苏维埃要有巩固的割据地与革命武装等条件,确定南四区先行一步,做出示范,摸索经验后全面铺开。1928年1月中旬,在南四区的6个乡建立苏维埃政府,1928年1月30日,南四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工农兵自己建立的人民政府,自己当家作主,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开创了“湖南有苏维埃组织,实由醴陵开始”的光辉历史。③
1928年2月,湘东特委在南四区建立,对醴陵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28年2月6日,湖南省委主要负责人伍桐《关于湖南状况的报告》中指出:“现在全省最先进最激烈的地方要算是醴陵,醴陵全县的农民都起来了,都在做杀豪绅夺取武装分豪绅财产土地等工作,尤其是醴陵南乡已经建立苏维埃政权肃清了一切封建基础,其他各乡正在仿效去做。醴陵农民的前进,是全省的模范”。 ④2月21日,《伍桐致中央的信》中,又指出“现在醴陵群众建立的乡村苏维埃政府得到了相当的稳定”。 ⑤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党要完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伟大任务,关键是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从1928年的1月到3月,全县有8个区,178个乡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苏区的范围面积达到了53.8%,人口达到23万。实行土地改革的耕地面积24万余亩。在土地革命中,醴陵苏区首创了“分耕制”和“共耕制”两种方法,得到当时湖南省委的肯定,《中共湖南省委致湘赣边特委及四军军委信—扩大根据地,红军建设及土地分配问题》中明确指出:醴陵的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经验,应在农民中普遍宣传⑥,真正实现了“耕地农有”“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也开创了湖南土地革命的先河。醴陵暴动之建立苏维埃政权及彻底执行土地革命,在湖南工农斗争上确有他深远的历史意义⑦。
醴陵苏维埃政权建设一直得到湖南省委的高度重视,1929年5月,湖南省委派巡视员石青来醴指导建立县苏维埃政权,石青指派骆有生任县苏维埃筹备处主任。1930年9月17日,毛泽东在醴陵召开湘东特委会议,对醴陵区乡红色政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醴陵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斗出了一个“南四国”,很有名气。醴陵区乡苏维埃政权建设有良好的基础,具备建立县苏维埃政府的条件。1930年9月21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和湘东特委的安排召开醴陵县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醴陵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醴陵苏维埃政权建设从1927年9月13日“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成立,至1934年七年时间,在党的领导下,醴陵苏区先后成为湘鄂赣苏区和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维埃政权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中共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树立了榜样。
三、醴陵苏区组织开展的武装斗争,实践与丰富了毛泽东的“武装割据思想”
秋收起义失利后,中共醴陵县委将工作重心转向广大农村,在省委和湘东特委领导下,组建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游击队、赤卫队、自卫队、暴动队,广泛深入开展游击战争。1927年11月17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湖南省委暴动政纲》与《湖南省委暴动计划》。中共醴陵县委根据省委的要求,加紧武装力量的扩充,于12月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团。随着武装斗争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武装割据区域不断扩大的需要,县委又于1928年初建立醴陵工农革命军第三团。1927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暴动给湖南省委的信》,湖南省委根据醴陵党组织健全,有战斗力,且武装力量不断扩大,武装割据区域不断巩固增强等特点,认为醴陵是全省武装暴动条件最好的地方,将醴陵列为湘东暴动的重点。省委为加强对醴陵暴动的领导和准备工作,派省委委员林蔚任醴陵县委书记,派省委代理军事部长陈恭来醴工作。醴陵县委根据省委的要求即周密部署年关暴动——攻打醴陵县城。当时,醴陵革命武装有工农革命军两个团近2000人,500多条枪⑧,还有数十支游击队、赤卫队,共4万多人。1月27日凌晨按照总指挥部下达的命令,东、南、西指挥分部率领攻城队伍抵达县城周围,凌晨6时许,总指挥部下达举火攻城命令,战斗持续到上午9时,终因武器太差,敌人凭借渌江河等自然险要,渌江桥和强大的机枪火力,我方无法攻克县城,总指挥下令攻城队伍有序撤退。
1928年2月,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根据省委的指示,部署了继续组织革命武装,发展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等工作。醴陵县委根据湘东特委的斗争部署和区、乡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于2月27日凌晨开始再次攻打醴陵县城。此次攻城,凌晨6时开始,各路助战农军近2万人,与敌交战的达5000多人。战斗到下午4时,被迫再次撤退。
从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半年时间内,醴陵农军先后进行了110次大小战斗,歼敌700多人,缴枪500多支,其中,泗汾、南四区、北二区、罗家岭和攸、湘、萍交界等5大战役与两次年关暴动震惊全省,有“南四国、西一寨、罗家岭是租界”的赞誉,成为湖南省武装暴动的重点地区之一,形成了除县城近郊外广大农村地区均为革命武装控制区。醴陵武装斗争的广泛深入和割据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的全面开展,逐步蔓延扩展到湘鄂赣范围的萍乡、浏阳等地,严重威胁着国民党在湖南的反动统治。
1930年7月28日,四乡群众上十万人齐起暴动,携带梭镖、鸟铳、锄头、棍棒,高呼“要自由”“要土地”“要政权” “要太平”等口号,浩浩荡荡向县城开进,醴陵游击总队部在暴动农民的助威配合下,打垮了“团防队”“守望队”“清乡队”“铲共队”等反动武装,攻占县城后砸开监狱,救出了易湘苏等171名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1930年7月29日、31日《红军日报》连续两次报导醴陵这次暴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与围堵敌人盛况:“醴陵北乡四区枫林市一带,赤卫队千余人,枪900支,机枪三挺,在该地区围堵浏阳溃兵,现在正向浏南推进,务使无一漏网。暴动群众收缴挨户团枪支,围缴不计其数,所有残余匪部、溃逃四方” ⑨。暴动示威斗争,牵制了敌人兵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湘鄂赣苏区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一打长沙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二打长沙后向吉安等转移,实践与丰富了毛泽东的“武装割据思想”,它充分表明,醴陵苏区堪称为湘鄂赣苏区和湘赣苏区的的重要战场和战略地区。
四、醴陵苏区为湘东特委、湘东南特委、湘赣省委输送了一批领导骨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和兵源重要补给地之一
醴陵人民在党领导下,最早开创建立了红色政权。苏区斗争时期,醴陵党组织向湘东、湘东南特委、湘赣省委输送了滕代远、张明生、张子意等各级各类干部150多名,其中省级干部4人,特委(师级)、县级50多名。同时,为开辟莲花苏区,醴陵同样在党的干部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醴陵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和兵源重要补给地之一。1928年时的井冈山3个师中,陈毅为师长的12师就主要为平、醴、耒一带农军所编成。1930年8月红军攻打长沙,9月12日红三军撤出长沙来到醴陵,进行扩红筹款工作。8天时间,除如数完成筹款任务外,动员300多青年参加红军,超额完成任务。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与军事将领的耿飚、幸元林、刘文学、翁徐文、潘桂林、易锚、叶培生等。据不完全统计,1927年至1937年,醴陵参加工农革命军和红军达5000多人。
醴陵人民苏区斗争时期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中,醴陵牺牲的共产党员3000多人,被杀害的人民群众4万余人,烧毁房屋2813栋。抢走耕牛2890多头。其中南四区被杀害人员3000多人⑩。
总之,土地革命时期,醴陵苏区在苏区运动中进行了一系列首创性的探索实践,为中共苏区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榜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中共历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注释:

①《民国醴陵县志》卷一 大事记第32页。
②《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10卷第96页。
③潘心源:湘东各县工作报告,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7卷第133页。
④⑤《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6卷第11页、第17页。
⑥《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6卷第58页。
⑦《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9卷第143页。
⑧《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10卷第95页。
⑨ 《醴陵党史资料》第305页
⑩《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6卷第132页-193页。

(责任编辑:卫华)

相关文章
2016-01-10 10:38:02
2018-12-27 17:33:40
2015-10-15 17:57:09
2012-12-29 09:31:08
2012-12-29 09:30:29
2018-07-23 10:42:29
2012-04-27 08:28:31
2012-04-27 08:27:26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