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攸县先后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主力红军突围长征后,谭余保领导的湘赣红军游击队,又以攸县为主要基地,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一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攸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攸县到底有多少人参加过红军,各种党史资料均无详细统计。据本人研究,攸县参加红军人员应当在千人左右。
攸县青年参加红军,大致分为四个时段。
第一时段是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开辟时期。湖南马日事变后,革命处于低潮。凉江籍共产党员蔡会文、蔡兰阶兄弟到武汉寻找党组织。根据党组织安排,被编入由党领导的北伐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1927年9月,随部队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随部进入井冈山,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蔡会文展现了卓越的军政领导才能,1929年任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一支队政委。1930年6月即破格提拔为红三军政委。1932年10月调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兼总政委、红八军政委。蔡兰阶则任红十二军团政委。蔡氏兄弟是攸县最早的红军。1927年11月红军第二次攻占荼陵,隐蔽在茶陵城区的攸县共产党员谭震林被推选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随后历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红十二军政委。早在大革命时期,谭震林就是攸县工人纠察队队长,是县内很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听说谭震林在茶陵,攸县一批转入地下的共产党员赶到茶陵,参加红军,如大革命时期黄丰桥乡农民协会特派员刘振国、县泥木工会委员长吴桂林等。刘振国随部队转战赣南、闽西,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1930年9月,随红十二军进入攸县,后留地方工作,同年12月,在黄丰桥牺牲。吴桂林被安排返回攸县,重新恢复中共攸县县委,不久也壮烈牺牲。1928年4月,为策应湘南暴动,南乡共产党员蔡阳和、徐元清、谭龙组织千名农军发动攸南暴动。被打散后,谭龙率百余名农军编入湘南暴动队伍,进入井冈山,与井冈山红军汇合。1930年9月,谭龙随红12军回攸,参加湘赣苏区创建工作。1933年6月,受湘赣省委派遣,担任中共攸衡潭醴边区委员会书记,因叛徒出卖,1934年1月牺牲。
第二个阶段是红十二军攻占攸县期间,攸县有百余名青年参加红军。1930年9月17日,时任红十二军政委的谭震林率部攻占攸县,在县城驻扎8天。驻攸期间,红军开展了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镇压反革命、筹措给养和扩大红军等一系列工作。城关、菜花坪、大同桥、莲塘坳等地有3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有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莲塘坳青年贺东生。24日,红军撤离攸县时,安排一个纵队护送攸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到东部山区建立苏区,沿途经过新市、宏市、普安桥、官田、黄丰桥等地,先后吸收数十名青年参加红军。
第三个时期是湘赣苏区时期。此阶段是攸县青年加入红军人数最多的时期。一是攸县地方武装吸收了大量青年入伍。1930年10月,攸县县委将1929年4月在莲花县婆塘成立的攸县游击队和1930年9月在县城成立的攸县赤色游击队以及黄丰桥飞龙山赤卫队合并,成立攸县游击大队,有官兵160多人。1931年4月,游击大队改编为攸县独立团,兵力200多人。1932年6月,独立团更名为攸县独立营,长短枪220多支。1933年3月,三区和一区游击队合编成立攸县挺进队。1934年5月,攸县县委将县警卫排、各区游击队改编为攸县游击大队。由于地方武装担负着扩充主力红军的任务,攸县地方武装先后四次为主力红军输送兵力约200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颜德明、萧友明等人都是由地方部队扩充为主力红军的。二是组织青年直接参加主力红军。1932年3月至6月,湘赣省委组织各县开展革命竞赛活动。竞赛中,攸县为主力红军征集兵员61名,扩大本县地方武装150人。7月至9月,湘赣省委又组织“冲锋季”革命竞赛运动。攸县尽管苏区面积和人口减少,仍完成扩大红军120名的任务。1933年9月,攸县县委组织为期一个月的竞赛活动,要求为主力红军征集兵员60名,扩大地方武装110人,结果仅高楼区就扩大红军一个连。1933年12月,湘赣省委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要求各地紧急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以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会后,攸县六区区委书记谭国球、少共县委书记萧友明带头参军,使攸县掀起了扩红参军的高潮,参加三次代表大会的攸县代表李剑光、王洪圣、刘西恩、刘孟宗、何定、陈初纯等人积极动员,很快组织了6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排山党支部党员带头参军,带动该地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漕泊妇女杨戊秀在得知大儿子、二儿子参加红军相继牺牲后,又毅然将最后一个儿子送到红军队伍。
第四个时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4年8月,湘赣红军红六军团突围西征,以谭余保为首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领导湘赣边界党和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攸县是红军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基地。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攸县人民仍积极送子弟参加红军游击队,至1937年底,湘赣红军游击队中有攸县籍游击队员近30名。
攸县籍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许多人英勇献身。较著名的烈士有蔡会文、蔡兰阶、谭国球和陈运恩。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蔡会文留任赣南省军区司令员,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春,在开辟湘粤赣边游击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任红军师政委的蔡兰阶随队长征,1935年在陕北作战牺牲。1934年11月,湘赣红军独立三团团政委谭国球(湖南坳排山人)在江西安福县作战牺牲。1934年,红六军团17师47团政委陈运恩(柏市人)在长征途中作战牺牲。据攸县人民政府1981年编修的《攸县革命烈士名录》记载,有名有姓的攸县籍红军烈士为427人,而无名烈士则无法统计。据后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的贺东生回忆,1930年9月在城关地区参加红12军的战友,到解放时仅剩他一人。解放前夕任东北辽东军区供给部部长的王桂盛也回忆,一同在黄丰桥参军的3个人,只有他一人看见了新中国的诞生。由于负伤、掉队、被俘等原因,一部分攸县籍红军人员流散在地方,后称之为失散红军人员。1987年,攸县民政局统计,全县尚在世的失散红军人员15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在革命队伍中的攸县籍红军为13人。他们是:谭震林,城关镇人,时任第三野战军副政委、中共中央委员,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东生,莲塘坳乡山背村人,时任第四野战军38军副军长,后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颜德明,黄丰桥镇人,时任第四野战军47军139师师长,后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萧友明,黄丰桥广黄人,时任第一野战军2军6师政治部主任,后任三机部副部长、部党组书记。王桂盛,网岭宏市人,时任东北安东军区供给部部长。贺发祥,黄丰桥镇兰村祠堂前人,时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某兵工厂厂长。1955年授大校军衔。朱宏调,柏市墙背村人,时任某部团长,1955年授上校军衔。刘金元,鸾山江边村人,时任桃源县人武部副部长。邱延明,兰村燕山村人,历任连长、营长,时任解放军第五后方医院总务股长,后任湘潭钢铁公司耐火材料厂工会主席。汤纪生,皇图岭鹏江村人,时任苏北军区保卫部科长,1955年授中校军衔,后任福建晋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陈松林,黄丰桥镇洋滨村人,后任沈阳军区军火库主任。李福如,皇图岭镇安丰村人,历任班、排长,因身负重伤,1950年2月回乡休养,享受国家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待遇。谭伯林,皇图岭鹏江村人,参加红军后多次作战负伤,脑神经受伤害,1950年回乡休养。
(责任编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