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作家与作品 >> 大智一虑 >> 阅读

大智一虑

2016-09-08 21:26:28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2

文/湘一夫


  去西柏坡参观,导游称她为“红都”。我说这“红都”,是不是临时首府的意思,同行的文友听了,都笑着点点头。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纪年里,“红都”的称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中共未取得政权之前,能称得“红都”的就那么几个。瑞金和延安,这是没有争议的。上海的租界,贵州的遵义,陕西的吴起镇、瓦窑堡、杨家沟等,还有难忘河北城南庄,虽说在中共的历史上,都是一座座里程碑,但不能说是“红都”。西柏坡算不算,历史学家并无定论,这就有些说说的空间。
  共产党的领袖们,对“红都”的选定有没有标准?翻了翻史料,标准不见得有,但大致的条件还是要的。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且战且退。这时的退却,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果然,他们当即上了井岗山,以后经过无数血战拼搏,终于把赣南、闽西连成一片,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面积约有10余个县。
  那时毛泽东为何将“红都”选定在瑞金。这始终是个谜,但有点你得相信,毛泽东在学生时,就意气风发,胸有大志,他绝不是得小志而忘大局的一介书生。他饱学诗书,后又多经血战洗礼。在井岗山时,他的思想、学识、胸襟、眼光,以及他的驾御能力,已使他成为大智大勇的领袖了。
  这使我常常想起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国家治理,应交给那些智者们。孔夫子,好象也说过这样的话。可惜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是智者治国的为数不多,大智大勇者更是稀少。数百年间,在历史过道上,有时确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而那些善治国者,又大都是开国的明主。不过,20世纪初,多灾多难的中国,毛泽东出现了。他一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就搅得风起云涌,天下大变。
  早先共产党的领袖们,都热衷于攻打城市,在狂潮叠起的岁月里,毛泽东却独辟蹊径上了井岗山。他站稳脚根后,又挥军南下,红旗漫卷处,旧政权土崩瓦解,新政权纷纷建立。那时的瑞金,在红色根据地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她面向湖南,背靠福建,南望东粤,西界重镇赣州,东邻古城长汀,又地处根据地中心。这儿山地延绵,河流四绕,是江西历史上少有的富饶之地,群众基础好,敌势难望。那时,工农翻身“打碎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是个大智大勇者,下了井岗山后,就与他的战友们虎踞瑞金,长达5年之久。要不是“左”为害,红军被迫长征,说不定那时江南天下,就已经红旗尽舞东风了。瑞金成为中共第一个“红都”,恐怕已成历史定论。最挑剔的史学家,我看也不好轻易否定吧。尔后,延安的选定,如同瑞金的定位一样,是大智大勇者的必然选择了。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简直成了大智大勇者的领军人物,他魔幻般地指挥陷入险境的红军,四渡赤水,抢渡乌江,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真是用兵如神。然后翻雪山,过草地,兵锋所指,守敌望风披糜。最后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终于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实现了把抗日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的雄愿。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后,中共驻地设在瓦窑堡,1936年6月又移驻保安,不到半年又迁往延安。从此,延安就成了中共的第二个“红都”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罢,分析他们各自成败得失时,总有些让人感动的东西。他们成霸成雄,固然是时势的必然,但也与开国君主的英明相关。他们在乱世相搏时,那种建立后方根据地,又适时选择奠定开国战略要地的眼光,就足见他们的远见卓识。七雄中的雄主们,都有这种政治智慧。然而,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好象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历史人物,不算多矣。刘邦算不算,应算一个,朱元璋只能算半个,努而哈赤可以算一个。至于唐宗宋祖,就略输文采,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就只识弯弓射大雕了。在乱世称雄的时代里,扎紧大本营,最终奠定立国基础的,的确屈指可数。到了毛泽东这一代,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选择革命大本营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矣。
  在历史老人的记忆里,延安作为中共的“红都”,在当时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当时的西安,在古今无疑都是政治家、军事家,在大西北首选的战略要地。当时的中共显然还不具备争夺西安的实力,那就退而求其次吧!而延安,是西北黄土高原的边陲重镇,黄尘厚土,岁月剝蚀,它就成了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好象游牧部落侵掠中原,大都从这儿打开出口,然后铁骑突进,直指中原。这里又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交汇的地方。经历史上无数次战乱的洗礼,这里成了边塞的苦绝之地。当年在这里做过经略副使的范仲淹,也深感防卫延州的边关之苦。或许地处边陲又苦甲天下,这儿的民风倒是厚朴剽悍,司马迁干脆称这里“民雕捍少虑”。明末,李自成在这里首发义兵,向鼎中原,最后逼崇祯帝吊死煤山,坐上了金銮殿。可惜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抗日战争时期,这儿的民众抗日热忱不减,西安事变后,更使她抗日浪潮叠起。在这种背景下,延安就必然会成为中共抗日的大本营了。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种选择,充满了历史的大智慧,也有不少深算的玄机。从此后,延安就成了一面呼呼飘响的大旗。在这面抗日旗帜下,聚集了不少中华儿女,她之后简直成了全国许多抗日力量的圣地了。

  历史不会停止他前行的脚步,而历史大道上,总充满着变数,有时它阳光朗照,有时又风雨交加。八年抗战胜利后,迎来了国共两党和解的希望,不料风云突变,蒋介石领导着他的军队,扑向了延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得不作好撤离“红都”的准备了。十年啊!十年生死两茫茫,今后家关何处?毛泽东肯定在不停地思索着。
  1947年3月18日黄昏,毛泽东在延安王家坪,从容地吃过最后一餐晚饭,在敌军清脆的枪炮声中,他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难历程。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的清涧县召开了“枣林沟会议”,会议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中共中央新的落脚点,中央得要有个家。毛泽东又在这历史的关节点上,表现出惊人的大智慧。时隔一日,当刘少奇、朱德向毛泽东询问中央新的落脚地点时,毛泽东不紧不慢地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那些手握重权的大智大勇者,一句话就可以改写历史。以后的事实说明,毛泽东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其实,当年的毛泽东并没有到过白毛女的故乡。他对她的关注,恐怕是一般人难以解读的。1943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的一个旧窑洞里,点着一盏油灯,他正与女儿学演歌剧《白毛女》,他还请来中央其他领导一起讨论这部戏。显然这部传唱解放区的歌剧,深深地感染了他。难道就凭这部戏,就把中央这个“家”选定在白毛女的故乡?毛泽东绝不会这么草率。事实上他早就注意抗日根据地平山县的情况了。1937年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1938年7月《新华日报》,再一次报道了平山县抗游击队和“平山团”的事迹,从此她名震全国。1938年9月,“平山团”调任陕北担任保卫延安的重任,毛泽东心细如发,从不放过对平山县的情况的询问。他是不是在历史的狭缝里,又在寻觅一个较为安全的家?我们不得而知。1943年初,平山县又出了个《白毛女》的故事。毛泽东更对平山县另眼相看了。平山县是大山与平原交界处,进可通向全国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山,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不足80公里,而京律门户,又近在咫尺,难怪毛泽东把中央临时的驻地选在这里。在中共执掌全国政权之前,平山县的西柏坡,就成了最后一个“红都”了。
  西柏坡,在历史紧要关头,成了搏奕中的一粒棋子,任大智大勇者摆布。从此,这个滹沱河边秀丽的小山村,便成了黎明前的一盏明灯,它闪烁的亮光,不时地吸引着知情人的关注。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大智若愚,静定如山,挥动巨手,大地呼呼生风。在这里,他们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组织指挥了“三大战役”。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发出“两个务必”的教诲,令后继的中共领袖们,犹言在耳,如今执掌政权的人们还要警钟长鸣喽。大智一虑虑千古呵!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夕,似乎又在思考着什么。他与战友们“到北京去赶考”的对话,更是令今天的人们,慎而思之又安危一系呵!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6-09-08 21:28:10
2016-09-08 21:27:32
2016-09-08 21:26:53
2016-09-08 21:26:28
2016-09-08 21:25:48
2019-05-30 10:13:47
2019-05-30 10:12:32
2018-12-27 18:15:0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