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兴起的旅游热,以文化旅游最为瞩目。宗教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充分说明旅游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挖掘整理宗教场所旅游景观,增加旅游项目,扩充旅游内容,有利于旅游者增长知识、扩大眼界、锻炼身心,对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宗教场所蕴藏丰富的旅游资源
株洲是湖南省宗教大市之一,数以百计的宗教场所分布在市域名山胜水之间。其中建成于唐宋以前的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有100余所,有道是“天下名山僧道占多”,古寺古观蕴藏丰富的旅游景观。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古寺观所处位置优越,大都选址群山环绕之中,或山峰,或山坡,或依于高岩之下,江河之滨。佛教寺院中如攸县的宝宁寺,四面山环水绕,恰如明珠一颗,兕生其中;株洲市郊的金轮寺,立于山势逶迤的婆仙岭顶峰,东连罗霄,西仰武陵,南接衡山,北望洞庭,旧时为湘潭、善化、浏阳、醴陵四邑交界地,形势险要;醴陵云岩寺立于彩云环绕的高岩之下;市区的空灵寺立在涛声日夜的百里湘江之畔……道教庙观中如攸县天蓬岩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甘棠山,以广寒大、小寨为背景,两相对峙,如天之柱,山中垂直四洞,如天之蓬;此外茶陵云阳仙、市区的仙庾岭、醴陵的丁仙观等位于峰峡环抱之中,是“可以避世,可以隐居”的神仙福地。
古寺古观所处位置各显神奇。在寺观周边,各有不同形势的景观,有古遗址、古建筑、奇峰、异石、古树、奇物,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如宝宁寺的“千年沉水樟”、山峰绝顶的“空王台”、叶大如伞、花开五指在蕊中惊现白衣观音像的“观音芋”;云岩寺的“老龙井”、“九峰五柏”;皇雩寺的七孔泉;灵岩寺的隐泉岩、石梁桥;云阳仙的“张良试剑石”、“五雷池”、“观音岩”及诸多溶洞。天蓬岩的“仙圳飞渡”水从岩壁横空而过、“方竹摇影”如筷子倒插的蔚为奇观;香山仙的“响铃山”,山有铃响,行人经过,能闻其声;据清光绪十六年《仙庾岭志》载,仙庾岭有:高阁翀霄、云岫冬梅、白茅霁雪等八景。
(二)精妙的殿宇建设。株洲市宗教场所殿宇建设,既与中国佛道建筑整体风格相符合,又有本地的殊胜之处。其一,因地制宜选择彰显宗教特色。阳升观殿宇背北靠三清峰,西南对画屏幕峰,大小莲花峰,作乾山坤向;东南倚凤凰峰,西北凭放光峰,群山环绕,艮巽相贯,含“先天八卦”之意,殿宇建筑在太极中心。体现“道法自然”的哲理;灵龟峰寺殿宇在灵龟山顶,耸然独立显现出“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的主观精神;古金轮寺,仿佛教建筑模式,依山势而上,前山门,中大雄宝殿,后观音殿,在山顶峰建59米高万佛舍利塔,直指云天,大有“仙居至上,峰在最高”气势。更为奇巧的是,在山门梯层之间,依山峰婉转,开辟罗汉仙洞,内置神像,供人瞻仰,创造天地合一景象。
其二,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寺观建筑结构均保存驼峰、斗拱、重檐、顶坛、吻鳌、鸱尾、雀替、隔页、藻井、硬山顶封火墙建筑形式,雕塑有彩绘、泥塑、浮雕、镂空等,内容有道家八宝、佛家八宝、道教的八仙、佛教的十八罗汉以及各路神仙故事。道观壁头、檐下、屋脊、山墙垛面,到处都有雕塑艺术,十分华丽;而佛教寺院的雕塑简单朴素给人清淡之感。
(三)浓厚的文化氛围。市区的古寺庙,由高僧名道开创甚多,名人开创的寺观吸引历代众多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人学者观光、游览,他们之中,在唐有宰相房玄龄、诗人杜甫、状元王储,五代时有楚国大学士徐仲雅,宋时有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状元张孝祥、易祓以及同为南宋四大名将的岳飞、韩世忠、张浚、刘琦,元时状元李祁,明代状元罗洪先、旅行家徐霞客,清思想家王船山、状元萧锦忠、封疆大臣左宗棠、谭仲麟,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等。他们或赋诗吟唱,抒怀咏志,或访仙觅古,悟禅论道,给宗教场所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胜迹。
匾额类:屏山寺有房玄龄写的“吴楚古刹”碑。宝宁寺有王船山题《花雨弥天》,“当官十三省、领兵五十万”的左宗棠题《共法真常》,萧锦忠题《性海灵源》,谭延闿题《妙庄严海》。阳升观有张孝祥题《天下第一山》、宋殿讲察院吴璲题《飞天法轮》、清谭仲麟题《灵感帝都》等。
楹联类:宝宁寺的“大千世界无双地,不二法门第一山”联,慈云寺的“唐大川千秋一色,宋慈云古今同揆”联;灵龟峰寺的“黄云紫雾天张盖,翠壁苍岩地拥屏”联;梦仙庵的“天外浮云都是梦,台前幻景岂非仙”联;聚龙仙的“龙之所聚,仙则常灵”联;天蓬岩的“天留此地传妙道,人从何处觅长生”联;屏山寺的“净瓶甘露洒满周天法界,玄妙金丹普渡社稷众生”联。
名人游览名寺观,留下的诗、词、赋,见于碑铭、记于史志、存于谱牒者数不胜数。如杜甫的《次空灵岸》诗;王储的《花发上林苑》诗;黄庭坚的《游云阳寺》诗;刘锜刻在资福寺的“太尉碣”;萧锦忠的《白云精舍》诗;明兵部侍郎王伟《游阳升观》诗,他赞扬皇雩仙(即雩仙寺)的景色说:“古洞龙深龙化去,老松烟螟鹤飞归”;更有宋孝宗在《皇雩仙》诗中说:“藤老龙蟠疑护法,山深禽语似谈禅”……不同角度地反映宗教场所的幽雅景观,为宗教文化增添光辉。
(四)多彩的掌故传说。独特地理,在造就绮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蕴含众多的神奇的掌故传说,皇雩仙关于七孔泉的故事;婆仙岭关于老太婆治病救人故事;仙庾岭传闻七仙女得道升仙故事,佛教禅师,来株洲地区传播禅法,他们入深山,住老林,坐岩洞,结茅棚,进行长期苦修,或与虎作伴,或和狐斗智,或与魔斗法,或度众生于劫难,衍生种种法化神话故事,有的写进历史,有的流传民间,给宗教旅游景观凭添几分神秘色彩。
(五)独特的宗教风俗。云阳仙、仙庾岭、阳升观的庙会,富有地方特色,先后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观风俗,既反映我国古代宗教祭祀制度的特点,又有株洲地区独特的仪注形式。
佛教寺院除例行的早晚课诵以及每个月的朔望日拜忏外,浴佛节、腊八节以及观音菩萨的出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各个寺院都举行祝圣法会,在宝宁寺、资福寺、上林寺举行的放生节、水陆大斋法会别具一格。
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近年来,株洲市把旅游作为产业做强做大,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旅游档次,拓宽旅游市场。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游览对象,对于不同人群不同兴趣爱好的旅游者来说,除了休闲、娱乐、度假之外,旅游内容显得格外单调。一个没有文化的旅游,便如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一样,缺乏气氛、节奏和韵味。时下的旅游热,以文化包装最为重要,而宗教文化的旅游景观,正顺应文化包装的需要。所谓“地以景传,景以文传”,宗教场所的景观,不单有诗、书、画、联以及文章的“文传”,更重要的有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寺庙建筑艺术、风俗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文人雅士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最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升华大自然的美。因此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接纳更多的不同形式的旅游团队,提高旅游档次,把旅游业市场做得更大更强。
(二)有助于旅游者开阔眼界、长知识、锻炼身心。旅游是社会生活形式之一。满足社会不同人群旅游的需求,是开发旅游业的主要宗旨。宗教文化场所是集儒、释、道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奇妙建筑,令人赞叹;名人题额,引发品鉴;法会庙会,诱人参与;轶闻传说,增添幻想……旅游者在游览中,既可获艺术享受,又可增长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宗教知识以及对艺术的识别、鉴赏能力。
(三)促进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宗教场所旅游景观遍布全市各地。宗教旅游的开发,能推动与之相关的交通、旅馆、饮食业、娱乐、土特产制造、旅游纪念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发展,有效推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三、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建议与设想
(一)整顿宗教场所秩序,优化宗教环境。株洲市宗教寺观多,经过湖南省宗教局正式批准的宗教场所中绝大部分是历史上有传统的,但也有极少数是新建的。在近年来新建的寺庙中,有一些属于毫无根据甚至是为争香火斗气而建的。例如:已经批准的古某公庙,又在不足一华里路远处新建某公二庙;有古某观,又以其号立新观;有某地古观,又建某地新观;有在某佛寺内又建新道观;有在某道观内又建新佛寺;新旧同名,鱼目混杂……特别在道观中,除极少数不用弟子发神外,大都道观以发神作为搞活庙观经济的手段。上述情况与发展文化旅游极不相称,应大力加以整顿。
(二)各级政府在管理宗教场所的基础上,明确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帮助和规范宗教场所文化景观建设。一是保护好古建筑;二要收集整理历史文化资料;三要修复景观景点,帮助组织一些名寺名观的大型宗教活动,如佛教的放生节、水陆法会以及道教中的大型庙会和道教文化节,以迎接宗教文化旅游大高潮的到来。
(三)加强宗教文化艺术娱乐化宣传。可以考虑将宗教场所的传奇故事,编成戏剧,进行演出,以扩大影响。如攸县董公庙将董公董母故事搬上戏台,广为宣传,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寺观周边景观的咏唱词,如婆仙岭的《屏风夕照》中“斜岷夕阳红,山色葱茏,坐看月魄好清风,尚有屏风来对照,画景相同”句;《牯岭丹霞》中“名山胜景多,柘岭岩窝,森森古树满山坡。此地尚有神仙迹,万古不磨”句,极富诗情画意,可歌可唱可舞,如能组织专人作曲编舞,在庙会法会中演出,增加旅游气氛,未尝不为乐事。
(四)发挥名寺名观的“名人效应”优势,扩大视野,建设佛禅文化旅游圈和道教太极文化旅游圈。笔者认为不妨开辟从上林苑——资福寺——金轮寺——云岩寺——宝宁寺——灵龟峰——灵岩寺——皇雩寺至炎陵湘山寺的禅文化的旅游线路;从仙庾岭——婆仙岭——丁仙观——阳升观——云阳仙——霹雳仙至炎帝陵的道教文化旅游线路。株洲市区宗教场所“祖庭”较多,如佛教曹洞祖庭有宝宁寺、云岩寺,道教正一派祖庭有灵真观、云阳仙等,加强这方面宣传,也有利于宗教派系之间的礼祖、访祖活动的开展。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