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工业文化 >> 中国航模之父周永升• >> 阅读

中国航模之父周永升•

2014-08-10 09:47:1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653
文/文代明



周永升,1914年6月出生于长沙农村一殷实之家。北京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中国资源委员会,受公费留学于美国。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之歌声,响彻街头巷尾,十里洋场,喜庆新生。周目睹陈毅市长发布的招贤榜,深感报国有门,旋踵报名应征。第二天,被安置到一家机械厂,担任副总工程师。
高速切削是刚引进的苏联新技术,他积极推广,成效显著,获区里奖励,市报嘉褒,被《人民日报》刊载。
随后,周调任哈尔滨军工大学航空系主任。1955年5月任三三一厂副总工艺师。1985年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离休后,致力于适合高寒、高旱、高坡、缺氧地区的汽车发动机研究,却因癌魔肆虐,生力日衰,课题未竟,医治无效,于2005年11月从壮丽的人生舞台谢幕,享年91岁。
天坛膺命 航模诞生
航空模型运动,属于国防体育竞技项目,也是青少年的智力游戏。参与者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技术和航空方面的知识,培养对航空事业的志趣。
新中国成立后,这项运动开始推广。国产第一台航空模型发动机,1955年在三三一厂问世。诞生过程,颇为传奇。
周永升途经北京,办完转调手续,游览天坛公园,观看航模表演,因一声“周老师,您来啦”而驻步,受国家体委干部黄永良热情迎接,融合在这群青年之中,听他们介绍:“航模发动机是进口的,价格昂贵,配件很难买到。理想的机型,更是难得一求!”
“您来设计吧!”黄永良直接提出要求,因为他知道周老师吃过“洋面包”,很有学问。
周永升是学内燃机设计和制造的,从来没有搞过航模设计,却读懂了大家的眼神,是依赖,是期待,无法拒绝。他被黄永良领进了国家体委大院。正在打网球的贺龙副总理与荣高棠主任,听了介绍,随即将他“软禁”在荣的办公室里,设计航模发动机。
被赶急了的鸭子,有爬得上架的。周永升凭着学识和功力,几度日出日落,几番斟酌修改,设计出了全套图纸。
周永升带上它,作为入籍三三一厂的进门礼。陪伴他的黄永良,送上体委的公函,商议制造航模发动机。牛荫冠厂长、郭固邦书记热情迎接人才,积极采纳建议,布置航模生产。
当年金秋,周永升设计的中国第一台航空模型发动机,命名为“和平15号”,在三三一厂广场翱翔蓝天。至1958年,累计生产一万七千多台。1959年因军品任务繁重,航模被停产。
1960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贺龙来厂视察,指示恢复航模生产。恢复生产后的航模设计先进,选材考究,制作精良,畅销国内外,被广泛用于训练和参赛。1980年,在美国举办的巡回展览会上,颇受好评,销路看好。1981年获得国家银奖。据1983年统计,我国运动员先后用它23次打破和创造世界纪录,取得10项第一。它一直是信誉度高,受运动员嘉许,属于三三一厂众多产品中,利润效益最好的“宝贝疙瘩”。周永升的这项“全国第一”至今近六十年来,生产线规模逐渐由班组发展至车间,扩大为分厂,并移址至广东宝安,繁茂的摇钱树,在客乡结硕果。“中国航模之父”贡献卓著。
合二为一 友人赞赏
周永升从哈尔滨到三三一厂不久,就碰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牛荫冠厂长“点将”,要他解决爱姆型发动机汽缸漏泵的毛病。
漏泵,是个老大难问题。苏联专家B•金一戈在厂援建时,为此没少费精力。他回国后,到过几家工厂作调查,并寄来一摞资料。
发动机有这种毛病,飞机是不能上天的。它不同于汽车出故障,可以停在路边作检修。飞机在空中停车,可怕后果是众所皆知的。
漏泵问题,根源何在?周永升先到生产现场仔细察看。再搬来苏联工艺规程的原文本和中译本,逐字逐句地详细对照检查,终于搞清了原因。
在汽缸头上嵌进过盈的组合件时,苏联工艺规程是分两道工序进行。汽缸头和嵌入件都须加温,等嵌入件冷却后才组合。第二次加温时,那用于堵漏的酚醛树脂被烧焦,导致了汽缸漏泵。要使它不焦化,必须将两道工序合二为一。
周永升用上“合二为一”方案,结果符合预想,没有漏泵,获得成功。
重大技术难题解决了,厂里曝出大喜事,中苏双方人员非常高兴。牛厂长更欣赏周永升的辩证思维能力,幽默地问他:“苏联工艺规程是法规性文件,你敢修改它?”
周永升淡然一笑,作出回答:“苏联与中国,气候不同,酚醛树脂质量也可能不一样,至于施工效果不一样,并不奇怪。惟有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检验,才具有科学的论证性!”
苏联专家总顾问苏宾同志竖着大拇指用俄语说:“周教授,你很有才能!”
周永升用俄语回答:“苏宾总顾问,谢谢你们的援助!”
从此,漏泵“痼疾”,彻底根治。
以小替大 功劳不小
周永升那魁梧而匀称的身材,充满智慧的脑袋,好象生成是来解难题、破关键的。更巧的是,他人未到达三三一厂,就被封为副总工艺师,因为上级知道他才华出众,攻坚不畏难。
他原先所在的哈尔滨军工大学,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缔造共和国的功臣,优越感导致他们读书不肯用功,但他们听周永升老师讲课却专心而守纪律。
陈赓校长问起周老师的经验时,他简而言之:“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单纯捧着教科书照本宣科,那是浪费学生的光阴。”
1955年仲夏,他被调往三三一厂途中,受命设计航空模型发动机,没有讲过“我是这方面的外行”,更未说过“不”字。
一到厂里,牛荫冠厂长首先交给他的任务,解决漏泵问题。他也没有推诿——“按苏联工艺规程干的,请苏联专家费心吧!”
1957年,湖南省科委得知周总是长沙的“海归”,就没有放松过从他身上挖掘潜力。周总传经授艺,推广高速切削,考察和指导,促进技术发展,“马不停蹄”,效果频仍。他广受赞扬:“学识渊博,不摆架子;热心传经,从不保守。”
1958年8月,郭固邦厂长争取到试制811号发动机的任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机种,周永升又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第一次干这种大型的先进发动机,当然困难很多。最为难的是缺乏千吨级油压机,上海、北京都无货可供。若到国外采购,则是“远水难救近火”,帝国主义阵营更不会“开绿灯”。
善于“玉尺量才”的郭厂长找上了周永升。这位副总的回应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经过他与车间主任的艰苦努力,日夜操劳,终于将三百吨油压机改装好,替代一千吨级油压机,保证了811号发动机顺利试制成功,并且抢先报捷。
试制811一举成功,随后的一连串“好戏”就接踵出台了。山鹰业余文工团根据这项成果,自编自演的歌舞剧《英雄大战开门红》,从厂里演到北京城,而且到怀仁堂向刘少奇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首长献艺;周总理邀请团员们参加中南海的周末舞会,设夜宵犒劳大家;刘主席高兴地戴上秦富贵敬献的“纪念811试制成功”胸章起舞,称赞“你们厂里各项工作都做得好!”当晚在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与这些业余艺术家合影留念。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工厂的技术实力从造活塞式跃上了喷气式,摆脱了抱着“老母机”过日子的窘境,不再是“捧着金饭碗饿肚皮”之尴尬局面了。
对三三一厂的突出成绩,赵尔陆部长发来电报祝贺,颁授奖金慰勉。全国群英会上,国防工业系统唯一的“跃进红旗”奖匾落户这里,全厂生辉,大家“轩轩甚得”。
周永升副总工艺师以小替大,“巧不可阶”,功绩斐然,贡献卓越。
心系我党 身留党外
周永升从挎上书包起,乡亲们就看出他是个“灵范的读书郎”。进城之后,他又一路顺风地在名牌学校攀升。初中在省城长郡攻读,到天津的南开念完高中,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幸运地获得公费到美国留学。
随着系统的读书经历,视野逐渐开阔,学识日益丰富,思想与时俱进。原先的“实业救国”理念,被“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仰取代。
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中国盛况,催化着这位归来学子豪情勃发,热情澎湃,才尽其能,屡被重用。他有勇气向当年的学长、面前的厂长牛荫冠坦露心扉,谈到入党问题。
两位昔日的京都高才生,相知不相识。当年,牛荫冠是清华大学的中共地下党首任书记、“一二九”学运的组织成员时,周永升是北大学生中的“赤色激进份子”。难忘的陈年旧事,他们深沉地回顾着,思绪绵绵滋旧意。
1935年12月9日那天,北平六千多名热血学子涌入街头,高呼“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动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疯狂镇压。
周永升记得,学生队伍也被冲散了。一位男同学抗拒抓捕时被打得额头流血,大概是清华的。我呵斥那班家伙:“你们为什么不去打日本鬼子!学生爱国有什么罪?”“可恨的警察,恼羞成怒,把我一起抓去坐了班房。”
“顺时者昌,逆时者亡。”牛荫冠激昂说道:“他们虽然有八百万军队,美国佬的资助,却没逃脱彻底失败的下场!”
牛厂长热忱欢迎这样优秀的知识份子加入我们党的队伍。只是他没有来得及做工作,被另有重任而调离出厂,交班时将这一工作也转交了郭固邦同志。
郭固邦向来厂考察的省委书记周小舟汇报工作之后,请示周永升入党问题时,特别提到他的高风峻节。
“老周从上海调往哈尔滨,从哈尔滨调到株洲,属于‘从大城市调小城市’,降低地区补贴,两次减少了工资,他都无怨无悔。”
小舟书记问:“他的月薪是多少?”
“240元”郭固邦回答。
“你每月是多少?”小舟书记问。
“190元”郭固邦回答。
“哦,周总师比你厂长高出50元。”小舟书记讲“科学家的工资比毛主席的高,这一条是毛主席定下来的!”据资料记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国家一级干部,月工资都是600元。中科院学部委员叶企孙的月工资和补贴,两数相加为820元。
郭固邦说:“依永升同志的学识和能力,在国外谋职的报酬,要比现在的收入高得多。”“他却选择回国效力,正是爱国精神的驱动。”郭厂长介绍,工厂晋升工资由上级下指标,老周是全厂最高的,每次都在指标之外。”他一直自觉地“牺牲小我为大我”,实在难能可贵。
“这样好的同志,事业上的贡献大,人格方面是高尚的,理当吸收到党内来。”周书记接着说:“但从多方面比较,将他留在党外为好。”“好在以他身份、声望、贡献等方面,影响和团结更多的党外人士。”
小舟书记指示,我们应当始终以党内同志看待他、信赖他、尊重他。“你好好与他沟通,请他权衡,由他选择,那样更便于他发挥作用,为党多做工作。”
周永升副总工艺师感谢党的信赖和关怀,尊重书记“留在党外为好”的意见,默默地真诚地持续当了一名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淡泊名利,孜孜奉献,广受敬重和赞誉。
(责任编辑:易小斌)

相关文章
2012-07-20 16:15:12
2014-08-10 09:47:19
2017-07-11 19:56:01
2017-07-11 17:38:21
2019-10-30 10:26:23
2012-04-27 08:34:16
2019-05-30 10:17:58
2016-09-08 22:21:4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