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的铁矿开采,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资料记载,早在明朝初期,公元1379年,茶陵就设置了铁冶所,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重修的《茶陵州志》,也记载了当时茶陵的物产中,铁居首位。历史上,茶陵铁矿开采大致可以分为明、清到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发展时期。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以民间开采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主要是国家进行开采。建国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又经历了利民铁厂和湘东铁矿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茶陵铁矿的开采不断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当然,其中的不足,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明、清期间,主要是民间开采。由于历史资料记载不详,其采矿的方法及管理情况无法考证和详述。但从民国及解放初期勘探情况看,矿区老窑、老井密布,矿渣遍地,呈现无序状态。老窑、老井的分布多系沿地表露头挖掘,兼用斜硐探寻矿体,沿走向拉开,边采边探。开采方式简单,开采规模小,主要是地表矿体开采。
民国以来,茶陵的铁矿开采逐步兴盛。先后有民国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湖南地质调查所等单位,对茶陵境内的矿产进行勘测。1933年和1934年,湖南地质调查所和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程裕淇对茶陵潞水铁矿进行了调查。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中央地质调查所与湖南地质调查所合作,从茶陵开始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田奇山隽、王晓青等人编写了《湖南铁矿志》。1936年11月,以刘兴亚为队长组成的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茶陵铁矿探勘队,对茶陵境内的帽子岭、芝麻垅、吴家山等地(茶陵县思聪乡境内),实施了铁矿勘查。
茶陵的铁矿开采,从明、清至民国,或官或民,或沿或革,或兴或废,陆续进行,但无甚成效。唯谭家山、潞水等地的民间开采稍具规模。
谭家山,又名虎形山,即现今茶陵县思聪乡的雷垅里所在地。1936年以前系私人开采。由山主经营,收购当地农民所采矿砂,售与铁厂。采矿方法采用简易土法。所采矿砂,由山主以每1万斤售银洋7.5元的价格卖给铁厂。铁矿盛行时,在县城附近的新明江,有辉山唐姓铁厂,经营数十年,至解放初期土炉尚存。该厂所用矿砂,均系谭家山所采。后来铁价跌落,销路停滞,唐姓铁厂因亏损停办。此外,距谭家山30多里的本县三益坪集生坊宝源铁厂(茶陵县平水乡境内),也多用此矿砂。铁商将生铁由洣江河船运至攸县,衡山等地销售。1936年,民国政府禁止谭家山铁矿民采,实行官办。资源委员会曾在此进行钻探和采矿,雇用当地农民开采,规模比民采稍大,采矿人数最多时达到400余人。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于1938年停办。
潞水境内的铁矿,明、清时期已有开采。1525年重修的《茶陵州志》载:“露岭,在州北四十里,其上产铁”。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均属民间小规模土法开采。民国时期,1933年夏和1934年10月,先后有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和中央地质调查所来此进行调查。其时,铁矿业兴盛,潞水、七地等地铁厂纷起,或复办或新建。主要有八团的周纪勋(当地绅士)开办的火田龙头铁厂。1937年后,先后出现了潞水的龙源铁厂、小泥坑铁厂、竹子山铁厂和火田的具水铁厂、芙江铁厂、锡夹山铁厂以及七地的溪江铁厂。这些铁厂系季节性生产,以木炭为燃料,手工操作,土炉炼铁,年产饼铁80至250吨,需用矿砂200至600吨不等。所用矿砂,均来源于潞水。
随着铁厂纷起,矿砂需要量增加。1940年,茶陵县盛和公司以周灿轩为首,连署呈请湖南省建设厅批准,开采溪水乡即现今的清、潞水的龙家冲、东背岭、月形坳、下王江、法云庵等区铁矿,开采面积不大,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据资料记载,自1883年至1949年,潞水、清水等地共采铁矿石约13.17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茶陵的铁矿开采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52年底,国家地质部中南地质局组建了茶陵铁矿勘探队,开始对茶陵的清水、潞水等地进行地质勘探。1961年,湖南冶金214队对雷龙里进行了详细勘查。从1952年至1978年,包括上述两单位,还有冶金部地质局湖南分局232队、冶金部地质局湖南分局茶陵队等,先后对茶陵的清水、潞水、雷龙里、排前等地进行了地质勘探。并于1958年和1963年,提交了《湖南茶陵清水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湖南茶陵潞水矿地质勘探工作报告》和《湖南茶陵县雷龙里铁矿区中间性储量报告书》,为茶陵的铁矿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1年7月,茶陵县人民政府在辉山(茶陵县思聪乡境内)兴建了一座小型铁厂,即利民铁厂。同年8月,衡阳专署企业公司投资、派员,会同兴建。1952年6月,建成一座14m3的简易小高炉投产;并雇请当地农民在雷龙里进行手工采矿,供应本厂所需原料,产品销售衡山湘华铁厂,成为一个既采矿又炼铁的县办小型企业。1952年9月,利民铁厂改由湘潭行署工矿处管辖,1953年上半年划归湘华铁厂,同年7月又收归湖南省工业厅领导。随着生产扩大,1954年正式成立雷龙里采矿—工区;1957年7月,排前采矿二工区边手工开采边基建,1958年正式投入生产。1958年7月,利民铁厂由省工业厅下放湘潭专署冶金局领导。1959年1月,又下放茶陵县重工业局管理。1960年3月,茶陵县委决定,将位于潞水境内的县办人民铁厂划归利民铁厂,为潞水分厂,其炼铁的矿石来源于本地。1962年8月,利民铁厂仍归省冶金厅领导。
利民铁厂炼铁采用木炭掺块煤作燃料。矿山开采,依靠人工打眼放炮,锄挖箕挑,井下自然通风,油灯照明,索道、板车、轻轨道运输等手工土法采矿。1961年11月至1962年4月,雷垅里曾使用过机械掘井。
20世纪50年代,利民铁厂的发展速度极快。由1951年国家投资3万元,职工20多人的小厂,到1963年发展为具有8座小高炉,日产生铁210吨,年产生铁4万吨左右,固定资产达322.15万元规模的企业。14年间,共产铁矿石43万余吨,生铁12.6万吨,土钢618.3吨。1960年职工人数最多时达3404人。1952年至1957年,6年间共上缴利润145.71万元,超过铁厂全部投资的61%,为国家工业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1958年以后,由于“大跃进”全民炼钢铁导致木炭资源紧缺,焦炭质低价贵,电力不足等困难因素,生铁成本由1951年每吨111.6元,至1962年增加到每吨327.94元。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利民铁厂逐年亏损,至1964年共亏损594.68万元。60年代初,由于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利民铁厂潞水分厂于1961年8月停办。1963年8月和1964年5月,雷龙里和排前工区相继停产。1964年5月,湖南省委决定利民铁厂暂时停产,6月25日,全厂正式停办。
利民铁厂停办后,一段时期内,茶陵的铁矿开采暂时处于低谷阶段。直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湖南省委决定兴建湘东铁矿,茶陵的铁矿开采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