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工业文化 >> 百年沧桑话钨矿 >> 阅读

百年沧桑话钨矿

2013-07-04 09:31:5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467
                                         文/周新发


从水口去下村,途中须翻过一座大山。汽车行至双山村,便开始在大山的肚皮上爬着“之”字。遇上晴朗天气,眺望时开时合的山际,可一睹那横空出世、酷似鹰隼的山顶。当地人将这座大山称之为鹰嘴岩。
鹰嘴岩海拔1713米,与海拔1933米的鹫峰遥遥相对。西鹰东鹫,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守望着八都(下村乡旧称),守护着一个关于财富的秘密。1918年,秘密终于被一位精明的富商揭开。长沙顺昌公司经理吴中杰在八都鹰嘴岩和曾祖坳发现钨矿,随即申请采矿。当年8月,酃县(今炎陵县)县长赵秉彝向省建设厅呈请立案开采,并转报国民政府实业部核准,由长沙顺昌钨矿公司、德昌钨矿公司分别设权开采。
此时,距化学家发现钨对钢性质的影响还不到70年,距巴黎博览会首次展出高速钢(含钨)仅18年,而以碳化钨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合金则刚刚问世。
钨,多以钨锰铁(俗称黑钨)或钨酸钙盐(俗称白钨)化合物构成。鹰嘴岩所产钨砂主要是黑钨。矿砂经过重选,达到65%以上的含钨量即为精矿。金属钨是生产优质钢、硬质钢、钨丝以及光学、化学仪器的重要材料,广泛用于军工、冶金及机械制造业。
顺昌公司经营的鹰嘴岩矿,位于鹰嘴岩腹地,面积1037亩,1925年产量达到31吨。因获利颇丰,引起地方劣绅垂涎,他们敲诈勒索,百般刁难。顺昌公司不堪打压,于1926年被迫将矿权转让张记宝华隆公司。
其时一战早已结束,钨砂市场疲软,张记宝华隆公司时开时辍,惨淡经营。至1930年,转由长沙钨业巨头吴肯孚收购,成立福湘公司,继续开采。该矿极盛时有矿工200余人,月产钨砂5吨,精矿品位达70.9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世界战云密布,国际钨砂市场升温,价格节节攀升,成为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国民政府对钨砂生产、销售进行严格控制。为维持矿山秩序,防止盗窃、走私,1938年在矿山修建碉堡,县政府奉命设矿警10人,实行武装护卫。为鼓励生产,1940年11月,国民政府驻湘有关部门将精矿收购价每吨调至3000元;开矿用白硝供应增至150担;钨矿职工缓役(服兵役)名额由100名增至200名。
1944年,日寇攻陷茶陵,逼近酃县。福湘公司经理人自顾不暇,矿山被迫停产。抗战胜利后,公司拟议复工,但因资金窘迫,未能实现。延至1947年始集资若干,并招收数十名工人恢复生产。未几,因物价飞涨,钨砂价跌,经营亏损,加之矿工为躲避抓壮丁而纷纷逃离。至解放前夕,公司已不复存在。
由德昌公司设权开采的曾祖坳钨矿,与鹰嘴岩相距30公里,矿区面积亦达1748亩。该矿地质复杂,开采难度大,效益不高,3年后停业,改设至善公司接办。至1936年,至善公司因经营失利,加之矿区失火,于7月停工。翌年,重建工棚、修复道路,整理窟洞,复工开采。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就至善公司恢复生产有关问题签发指令,责成地方政府予以支持。县政府奉命就该矿设立警察、工矿业奖助条例以及盗砂案、偷运案等议案付议,但公司积弊深重,事故迭出,终因内外交困,于日寇侵湘后停办。
钨矿采用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式。据《酃县工业志》载:经理人采矿申请批准获权后,由设权人租赁山场,委派驻矿经理、监工管理矿山。矿工5至10人为一棚,棚设棚头和采买。公司按人头预支伙食及工具、材料费,矿工以砂抵支。采矿方法原始,即于矿脉露头处开凿井口,井巷仅容一人行走;手工凿岩,以硝筑炮,油灯照明;无定向设计,沿矿脉掘进,见矿采矿,采富弃贫。有月采钨砂五六十斤者,亦有经月不见砂者。所产钨砂挑运至资兴东江,由水路运往长沙。
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军火工业,刺激了特种钢生产,拉动了钨的需求,催生了钨矿业。傲然挺立的鹰岩鹫峰,既无力阻挡战争的车轮,也无法抗拒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只能冷面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钨,作为特种金属材料,为建设和保卫国家服务;作为财富,为人民拥有。1951年3月,成立酃县钨矿,恢复钨砂生产。随后由省市县各投入1亿元(旧币)合资办矿。1953年,酃县钨矿划属湘东钨矿,同时设立鹰嘴岩、曾祖坳、梨树洲3个收购站。1957年下放县管。1971年将梨树洲、曾祖坳矿下放公社管理,鹰嘴岩矿区仍为县矿,有正式职工118人,合同工463人。1970至1974年,生产钨砂520吨,成为外贸出口大户,县财政重要支柱。1978年由国家投资,兴建“酃县铜钨矿采选厂”,后因资源枯竭而报停,经营模式改为“群众采矿,钨矿收购,集中选矿,外贸包销”。1970至1990年,全县生产钨精矿1756吨,最高年份达185吨,为经济建设和地方财政作出了贡献。
1984年,我在县经委工作。上任不久,便到钨矿作工业布局调整调查。稍后,按照调整方案,钨矿仅留十余人收购群采残矿和选矿,其他职工安排到萤石矿和水泥厂。
1988年8月初,因主持枫头坳(钨矿所在地)稀土矿的提取中试,我到钨矿住了8天。白天做实验,晚上和工人们围着火炉,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听到许多有关钨矿的逸闻趣事。稍后,又主持编纂《酃县工业志》,让我了解了早期民族工矿业所走的路有多么艰难。
一晃20多年过去了。2011年夏,有关单位邀我作工业遗址调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座百年老矿。这时的矿区早已物是人非了,办公楼和生活区的房子似乎有人住着,但已破烂不堪。化验室曾是矿区最好的房子,是我做过实验的地方,也已部分坍塌。从矿部登山便是选矿区,厂房和库房尚在,但已外租用于活性炭生产。选矿用的破碎机、摇床、跳汰机早已拆除,设备基础的混凝土被敲,那些尚未剪除的钢筋张牙舞爪地伸在空中。
进入采矿区须穿过一条高2.3米,宽2.2米,长722.5米的隧洞(巷道)。沿矿区公路上行约2公里便来到洞口。隧洞平直,内壁没有防护。当初铺有轻轨,运输原矿的矿车可走轨道。洞中漆黑,凉风飕飕,我们踩着泥水摸索前行。洞顶不时有水滴掉下,尽管小心翼翼,时不时身子还会撞在洞壁上,于是我们将探地的拐杖兼作探壁,足足走了半个小时。
走出隧洞,如同另一个天地。这里峰峦叠翠,风景如画。
采矿区分南北场。南采场为一道山梁挡住,与北采场路相通却不相望。沿着洞右的崎岖山路我们先去北采场,一路上旧矿洞栉比鳞次,有的被乱石和茅草半掩,有的仍可深入数米。在一个三面避风,矿渣狼藉的山谷中,散落着几个一人多高、用石块垒砌的工棚。70年前修筑的碉堡,伫立在工棚对面的山岗上。被霜剥雪蚀、瘢痕累累的泥石墙,就像一幅幅浮雕,镌刻着矿山的兴衰荣辱。
去南采场须转回洞口,再行200余米。南采场比北采场大,植被也好得多。我们径直来到建在山谷的一个大工棚,里面食堂、住房、库房,水电等设施齐全。听做饭的工友说,这里的采矿权已批给某人,老板不在家。我们看了看新掘进的矿井,有一二十米深吧。离矿洞十几米远有个蓄水池,池水呈天然色,显然含硫酸铜,而铜就来自矿山。水池下有一小溪,溪面安装了摇床,有选过矿的痕迹。
离大工棚100余米,有几个小工棚。在这里见到了原钨矿退休工人老朱和他的老伴。两人常年住在采场,从废弃的矿渣中拣钨砂。老朱端详了半天,终于认出我是老经委的人,分外亲切,非要留住吃午饭,我们也就不客气了。我问他拣了多少钨砂,他指着放在门角的铁皮水桶说:“消磨时间而已。”看看那不到小半桶的钨砂,有拇指大小的,也有绿豆大小的,是从千百块矿渣上敲下来的。我掂了掂桶子,有30来斤(钨砂比重7.1―7.5),按一吨精矿10万元计算,值千多块钱呢。我没问他费了多少时间,让老人多一点成就感吧。
告别老朱后,我们从原路返回。在下山的路上,回眸那久违的雄鹰,它还是那么淡定、冷峻。也许它守护的关于财富的秘密还没有揭开呢!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2-10-13 20:37:50
2015-04-05 10:37:02
2015-04-05 10:36:02
2015-01-06 19:00:51
2017-07-11 19:56:01
2015-01-06 19:00:17
2017-07-11 17:38:21
2011-07-19 10:04:26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