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故乡故人故事 >> “胡风分子”彭柏山的文学情 >> 阅读

“胡风分子”彭柏山的文学情

2017-07-11 17:38:5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96
文/张华娇
  “我只是想问,如果今天,爸爸有重新选择生活和命运的机会的话,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也许,父亲会又一次做出错误的选择。”①这是著名电影导演彭小莲女士在追忆她的父亲——“胡风分子”彭柏山时的追问。
  彭柏山(1910-1968),茶陵县秩堂乡人。青年时,先后入湖南第一师范和上海劳动大学就读。1931年加入“左联”领导下的文艺研究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参加武装革命斗争。再潜回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创作、生活上都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极大关注与帮助。1934年,因参加地下斗争被抓捕,1937年获释。后参加新四军,担任政治宣传领导工作。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是最早从事根据地革命斗争题材创作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人民》、中篇小说集《任务》、短篇小说集《崖边》等作品。因受“胡风案”牵连,被钦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成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在党内行政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作为一个作家,彭柏山终其一生,浮沉荣辱,悲欢离合都与文学息息相关。

   孩提时代,文学是彭柏山与生俱来的前缘。
  彭柏山出身贫苦,世代务农。祖父读过几年私塾,略有文化,爱读《三国》《水浒》之类的古代演义小说。幼时的柏山依偎在祖父跟前,沉迷于祖父“火烧赤壁”“六出祁山”“武松打虎”“逼上梁山”的跌宕起伏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幼小的心灵被早早地撒下了文学的种子。
  蒙师彭馥渠先生是彭柏山儿时一位重要的引路人。这位湖南铁路学堂出身、古典文学功底颇深的老先生,对柏山十分赏识。他熟知彭柏山家境贫寒,科读5年,老先生未收柏山分文学费。而且柏山后来数次转学异地,所需费用“束脩金”全都由他资助。一年中秋,柏山与一位同窗好友去看望老师。老先生让二人以家乡地名“秩堂”二字嵌首,以“秩秩德音”为上联,让二人对出下联。二人分别对以“堂堂男子”和“堂堂正气”。老先生高兴地说:“都对得好。”然后抚摸着柏山的头,赞许地说:“长大了,好好做个堂堂男子。”②
彭先生之后的国文教员谭佩绥、李雅琴等的教导,对柏山的人生也都关系重大,影响深远。谭先生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学。他思想开明,追求进步。他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报纸,多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让孩子们展开读报比赛,要求他们对重要新闻,不但要记住标题,还要背诵内容。柏山和同学约定,谁输了,就由谁出钱买猪肉炒笋片或者杨梅吃。他后来有“五月杨梅三月笋,教人怎不忆茶阴”的诗句,便是写的少年时代的读报趣事。李老师十分注重小孩子的古文学习,要求孩子们多读熟记古文经典。彭柏山每读到《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句子,总是摇头晃脑,赞不绝口;读到《李陵答苏武书》“犹当斩将骞旗,追亡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之句,总是拍案而起,侃侃而论:“诸葛至死不渝,武勇足以成其忠;李陵虽英武,却不可以勇蔽其罪。”③小小年纪,对古人的功过是非,褒贬恰切,爱憎分明。

  革命斗争年代,文学是彭柏山奋勇前行的令箭。
  1933年,彭柏山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潜回上海,参加“左联”工作。 一天,“左联”党团宣传部长胡风去柏山住处联系工作,发现柏山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饥寒交迫,每天只能买几个烧饼,蘸点酱油充饥。胡风把这个情况告知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与彭柏山素不相识,但听了胡风的介绍,当即交代胡风,从他每月捐给“左联”的20元钱中,拿出几元周济彭柏山。柏山由此得以认识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的耳提面命,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很快写出了最早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短篇小说《崖边》等一系列作品。《崖边》发表后受到了高度关注。茅盾在大型文学杂志《文学》的“书刊评述”中特别指出:“这是用了严肃的笔调,写了一件严肃不过的事。冰山好像是新人,他这一篇实在是写得不坏。”胡风受鲁迅先生委托,为中日文学创作交流活动特别推选《崖边》等作品给日本大型文学杂志《改造》,在“中国杰作小说专栏”中予以发表。
  1934年,因为从事地下斗争,彭柏山被捕入狱。鲁迅先生得知后,除了一应钱物用品,还嘱托胡风给狱中的柏山先后寄过《死魂灵》《复活》《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等大量书籍,给他以精神上的关怀。在寄《忏悔录》时,胡风特地附上字条,特别叮嘱:“这是豫翁嘱咐寄给你的。豫翁说,卢梭是个流浪儿,要看他怎样成为思想家、政治家。”④鲁迅先生的关怀教诲,让困境中的彭柏山倍觉珍贵,没齿难忘。他后来在家书中写道:“对于鲁迅先生,我永远也不能忘怀,他在苦难中给予我的温暖,在寂寞中给予我的热情,在绝望中给予我的希望,在黑暗中给予我的光明。”⑤
  1946年,进入解放战争后,身为新四军团政委的彭柏山开始酝酿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人民》。他铭记着鲁迅先生的教导:“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进的灯火。”热情地勾画出胜利后自己的美好愿望:“我希望从事创作,把我们部队的战绩,用文字编织成一幅瑰丽多彩的图画,让孩子们长大后看看父辈是怎样战斗过来的。”他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烽火连天的硝烟中,在行军的马背上,在营房的灯火边,读名著,记素材,作笔记,写提纲,忘我地进行创作。

  浩劫面前,文学是彭柏山浴火重生的烈焰。
  1955年,彭柏山蒙冤入狱。1956年底,被释放回家。在家里,他吟诵屈原的《橘颂》以明志:“离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借鲁迅先生的《自嘲》以遣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不久,他被调到兰州大学工作。他力请给予一年时间,作为自己的创作假期。他提出:“我现在能够继续为人民服务的范围已经非常小了。如果能够从事创作,我或许还能有所贡献。”⑥
  从1961年12月到1965年10月,彭柏山被安排在厦门大学任教。近5年时间内,他一直处于被监禁状态,任教的科目也一换再换,从“现代文学史”到“文艺创作”,再到给外语系学生上写作课。学报不登他的文章,墙报《鼓浪屿》不登他的作品。但是,险恶的环境未能扼杀他对文学的热爱。教学之余,他撰写了《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鲁迅文学语言的特点与洗练》《<祝福>赏析》等许多文章,展现出不可遏止的创作热情。
  1965年10月,彭柏山被紧急调遣至河南农学院做图书管理员。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更加不如以前了。是对文学的眷恋苦苦地支撑他顽强地活下去。他曾经说:“我要把我的政治生活和写作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务求有效果。在战争时期,以武装击败敌人,是最有效果,也是最有力量的。可是在建设时期,以文艺击败思想、道德上的敌人,并建设自己的文艺队伍,也是最有效果,最有力量的。”⑦他依然念念不忘被战火和冤屈搁置起来的《战争与人民》的创作,依然不忘曾经的誓言——一定要把千千万万奋不顾身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和先烈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他在家书中写道:“历史是人的活动构成的。黑暗与光明,全在人为。我们经过黑暗,走向光明,是痛苦,也是欢欣。为了表现这历史的话剧,我们要发挥无比的创造力。”同时,他在日记中表白:“我这次写作,不仅纪念那些死去的战友,而且作为我向人生的告白,留下我一点生活的记录,作为历史的见证。”⑧这一段告白,隐隐的,透着他对人生对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1968年,《战争与人民》成书后不久,彭柏山被迫害致死。1980年,他获得平反昭雪,《战争与人民》也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四军老战士,著名美术家赖少其以一首《悼彭柏山同志》沉痛悼念老战友:
江淮河海曾饮马,
扬鞭抽剑斩恶来。
忠良为国遭横祸,
清酒一杯祭灵台。
文坛宿将留遗作,
繁花织锦辛勤栽。
我向浩天三祝酒,
春风吹到百花开。
  宿愿得偿,彭柏山或许可以感到慰藉,含笑九泉了。

注释:
①彭小莲:《他们的岁月•父亲的童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③《<茶陵文史>第十五辑•青少年时代的彭柏山》
④⑤⑥⑦⑧朱微明:《往事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7-07-11 17:40:36
2017-07-11 17:39:40
2016-11-15 16:49:41
2016-09-08 22:19:52
2016-11-15 16:48:21
2016-09-08 22:19:28
2016-09-08 22:18:56
2016-09-08 22:18:2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