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巧立
在炎陵县龙渣牛岗排,106国道与S322省道接线往东南方向300米处,有一座蔚为壮观的大桥,名曰红星大桥。它北距炎陵县城55公里,南距桂东县36公里,西距资兴市50公里。它是扼守酃郴公路酃资段的咽喉;是衔接106与107国道的纽带;是沟通湘、赣、粤、桂四省的枢纽;是运送战备、民生物资的通途;兼备政治、军事、经济、旅游等功能。如果从高空俯瞰,大桥宛如一道飞架南北的七彩虹霓。如果从溪涧底仰望,大桥犹似一只展翅翱翔的矫健雄鹰。
红星大桥,总长155.8米,宽8.2米。该桥以溪涧两岸的悬崖为桥墩,单孔跨越斜濑河,桥面凌空净跨度为107.36米,离地垂直高度67米。是当时湖南省第一座大型双曲大跨径拱桥,单孔最大跨度成功打破了当时的亚洲记录,垂直高度也名列当时的亚洲第二名。大桥从勘测设计到竣工通车,仅仅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它是勤劳勇敢的炎陵县人民和湖南省路桥人共同缔造的一个东方奇迹,被光荣地载入《桥梁学》教科书及《世界著名的桥梁大观》等书籍,成为新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经典案例。至今,其如烟的往事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兴建起因
1958年,酃县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大办交通,因此酃县境内掀起一股公路建设高潮。是年11月25日,酃资公路动工,设计全长83公里(酃县至资兴彭公庙)。至1966年7月,酃县人民政府为实现106国道与酃郴公路在酃县的完美接线,决定兴建红星大桥。
时任湖南省交通厅副厅长穰明德同志,带领湖南省交通厅交通规划设计院院长林祥威、主任工程师李世杰、省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高禄成、酃县副县长欧阳牛喜、酃县交通局副局长谭汉伟、技术员杨保林等人,多次来到龙渣牛岗排进行实地勘察、勘测,经多方充分论证,最后把酃郴公路酃资段与106国道的接线地点,定在龙渣牛岗排,并决定在此处建造一座红星大桥。
理由有三:一路段更短。此处是酃县通往桂东、资兴及郴州市等地的最短距离,对比原设计线路,可减少5公里的修造路程。二占地更少。对比原设计线路,不仅减少了原从吕公坳分线设计时少修的两公里路程,还可减少占用农田21亩,减少占用森林面积40余亩。三是费用更低。与其它方式相比,建造大桥能极大地减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资金。
勘测设计
1966年8月,湖南省交通厅、湖南省交通厅交通规划设计院派技术员李仁 (后为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及由其带领的其他37位设计人员,一起到达牛岗排工地。
经勘测,决定大桥采用葵花形拱上构造,并且依据地形布置了跨径分别为7米与9米的石拱,24.5米的双层腹拱(双曲拱)。大桥单跨径设计为108.45米,全长155.8米,高67米,桥面净宽8.2米,拱矢度(亦称矢跨比,下同)为1/6,设计载重汽车13吨,拖车60吨。
主拱采用六次抛物线拱轴,主拱等截面拱厚1.6米,主拱横断面由六肋五波加两侧悬半波组成。主拱拱肋断面为45×85厘米,中距1.5米,混凝土拱板。
腹拱跨径24.5米,拱矢度为1/5。第二层腹拱跨径不等(左半拱第二层腹拱跨径9米,右半拱第二层腹拱跨径6米),拱失度均为1/4。遵循恒载压力线要求,所以采用半孔六次抛物线拱轴线型,半孔八次抛物线的拱轴线型,等截面拱厚0.9米。第二层跨径9米的腹拱等截面回悬链线,拱厚0.68米,跨径7米的腹拱等截面圆弧拱厚0.5米。所有腹拱均为三铰拱。
破土动工
1967年3月,红星大桥的建造破土动工。大桥的工程指挥部人员(湖南省公路工程101处)系原酃桂公路工程处全部人马,由湖南省公路工程101处、湘潭地委、酃县公路局等三家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大桥的施工由湖南省工程管理局工程六队担任,路的施工由省公路局七队担任,全队117人,生活工程车两部,住新开村,离大桥1公里。为保证工地的生活服务,酃县人民政府先期组建了由饮食、商业、邮电等人员组成的工地服务队,听从工程指挥部调遣。
大桥的拱架,采用满堂式拱架施工,这种拱架设计在当时省内还没有先例。大桥所在处地形复杂,上宽下窄。同时,大桥建造的时间处于“文化大革命”初始阶段,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工人面对的干扰可想而知。但是,工作人员仍然以“排除万难”的革命热情,把设计图纸做成精湛工艺的施工精品。考虑施工期间,为避免受河谷洪水影响和减少拱架高低层次悬殊,先在河底砌筑一跨径25米的片石石拱。拱架中向两个排架主柱直接支承在片石拱上。排架每节主柱高4米,全部对接不设模木,既减少横纹压缩,又可节约木材100余立方米。
主拱圈的拱肋采用分阶段、分肋、后段现浇方案施工。先将六根拱肋的拱脚部分一次同时浇筑。压脚,以箱制拱架,既增加了稳定性又可减少分肋浇灌混凝土的工作量。压脚后分肋分组对称浇筑拱肋,每次两肋并即引合龙。当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再依次浇筑第二组拱肋,分组合龙,对拱架的稳定安全有利。主拱施工时正值夏季,气温度较高。一般情况下,现浇混凝土,第五天即可达到70%的强度。实际工序安排,两组拱肋浇筑时间相隔10天。6月底,工作人员完成主拱的施工。
拱肋浇筑,分十一段(包括压脚),留十条工作缝,缝宽0.5厘米。第一段(压脚部分)长6.5米。其余各段,考虑拱肋接头缝的因素,以错开及均衡对称加截的原则分段。并在拱肋接头缝两侧加设了4根六圆钢筋(Φ6.0)以增强接头面的结合。
拱波,是在最后一组拱肋混凝土达到70%的设计强度时,开始安砌的。拱波分段对称加载安砌。分段尺寸及安排进度系参照裸影响线(即裸拱内力影响线)决定,分四段自拱脚向拱顶方向砌筑,在拱顶合龙。
跨径24.5米的腹拱,用钢筋混凝土弧面铰。铰头端部20厘米一段预制浇,其后现浇。跨径7米及9米的腹拱,均采用平铰。跨径9米腹拱的铰头,采用现浇。跨径7米腹拱的铰头,采用预制浇。三铰、双曲拱、三铰头均以横隔板与双曲拱截面相接,铰缝之间垫沥青油毛毡。9月底,工作人员完成腹拱的施工。
红星大桥建造成型后,拱架的拆卸,是在拱圈浇筑完成三个月、腹拱圈完成两个月、侧墙全部完成、拱腹填料砌平主拱圈顶各部分混凝土强度均已达到设计强度时,逐步进行的。其拆卸的顺序是先拆卸腹拱,后卸主拱,由上而下。卸架由拱脚向拱顶方向进行,在大桥上下两个坡上架设仪器,观测卸架的拱圈交化情况。拱架原设计抬高15厘来,完成13.6厘米(其中卸架前拱架总沉落1.21厘米),卸架后拱圈的弹性不弯量是1.5厘米。卸架工作,在6个小时内全部完成。
红星大桥总造价为55.5万元,每延米3550元,接线及工棚造价15.5万元(接线长300米,土石方5万多方)。实用水混780吨(全系湘乡水泥厂产)、钢材52吨、木材1420立方米(回收600立方米木材全部转到茶陵浣溪大桥工地)、劳力8.33万个工日(其中大桥5.8万个工日,接线2,53万个工日)。大桥修建期间,全国先后有17个省、地交通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红星桥工地参观学习。
12月10日,红星大桥工程建设全面竣工。1968年元旦,红星大桥正式通车。
保卫工作
建大桥的同期,在桥东端100米的山坡上,专门建造了一栋105平方米的大桥守护值班房。在大桥南端(近资兴侧)建有一座桥头堡值班室。在桥头堡外建有一个解放军战士持枪站岗的大型雕塑。最初,保卫工作由酃县武装部安排7位同志,负责大桥的守护任务。后来,保卫工作改由炎陵县公路局派出工作人员,负责大桥的守护任务。
封闭通行
2011年7月,炎陵县公路局守护大桥的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历经风雨44年的红星大桥的腹拱拱顶处出现错台、断裂痕迹的险情。守护人员立即向炎陵县公路局领导汇报险情,再由炎陵县公路局向株洲市、湖南省等上级相关部门汇报红星桥的险情。经湖南省智联桥隧技术有限公司检查评估后,红星大桥被认定为四类危桥。炎陵县公路局立即对大桥实行限载通行、交通封闭和加固工程。11月15日上午9点正式恢复原设计荷红星桥桥头的碉堡载(限载13吨)通行。同年,湖南省公路管理局对红星二桥项目,正式下文立项兴建。
2015年9月25日,红星二桥正式竣工通车。10月1日,风风雨雨47年的红星大桥虽然已经封闭通行。但是,它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景观桥继续留用,依然在为促进炎陵县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发挥着无人能替的光和热。
红星大桥,永远是炎陵县人民心中的大桥!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