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往事如烟 >> 历史名牌“攸饼铁” >> 阅读

历史名牌“攸饼铁”

2019-10-30 11:06:5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71

文/王厚成                                                        
                                                                                                                                                                                  
     “攸饼铁”称得上是攸县的历史名牌产品,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远近闻名,在县内外乃至省内外都有较大较好的市场。“攸饼铁”又是怎样炼出来的呢?
  攸县炼铁历史悠久。据《明•一统志》载,明洪武三年(1370)攸县为湖南省14个产铁县之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至崇祯年间(约1628),已有湖北师傅在攸县鸾山、漕泊、银坑、凉江等地开办铁厂,并采用甑炉炼铁。甑炉(如蒸饭用的大木甑状),又叫冲天炉,体积小,易搬动,2个或4个人可抬起炉子把铁水倒出来,但炼出的叫毛铁,产量低,质量差,销路不好。
  清光绪三年(1877),江西临川商人傅胡子(号南轩)从江西袁州府请来炼铁技师在攸县分水坳(攸茶交界处)新办铁厂,改甑炉为标炉,炼生板铁。稍后,湘乡人肖敦泰也来攸炼铁,接踵而来的还有衡阳、邵阳、湘潭等地的客商来攸办厂。至光绪十二年(1886),全县已办起私营铁厂40多家,采用标炉炼出优质生板铁。
  标炉,3米多高,里层(炉芯)用青砖(一种柴烧成的砖)砌成,周围抖一米厚的黄泥,外围用木料密密排起加箍固紧,再砖砌黄泥层。建成后的标炉约9平米见方大。炉顶与料场相平,料场架天桥从炉顶下料。铁水缸约1尺深,在炉底处留一个约热水瓶外壳大的出铁水、炉渣口,敞开式,铁水、炉渣一齐出,炉渣随风吹飘而散。在铁出水口上左或右侧留进风口,进风燃烧木炭化铁矿。每座炉两只风箱,一上一下拉动,有的用水轮带,有的用人力扯。风箱桶用大园树全木挖成,里面可钻进人,箱桶里面打上腊,扯风盘约2寸厚,盘四周用鸡毛包缠,滑而松手。炼铁的原燃料是铁矿石和木炭,下料的配比是二比一,即100斤铁矿石、200斤木炭,一层木炭一层铁矿石。铁矿石用人工碎成25厘米大一坨,木炭用人工碎成3寸长左右,这样下的料,间隙小,易炼化。炼铁料用人挑着上天桥从炉顶口下。生产时,每个班炉顶2人、炉前2人、拉风箱4人、杂工1人,料不停地下,风不停地进,铁水不停地出。一般每小时出一次铁水,每百斤优质铁矿石约炼铁40斤,日产生板铁3000斤左右。至解放前夕,攸县仍有15家私营厂子生产生板铁。
  但炼出来的生板铁不能当熟铁用,不能制作铁器家用具和小农具,因此这些炼铁厂都有两种炼铁炉。一是如上所述炼生板铁的标炉。由于要把生板铁炼成熟铁,使之含硫低,不脆弱,有韧性,所以,还有另一种炉铁熟铁,叫“炒炉”。
  炒炉,如民间的高柴火灶状,内缸也是用青砖砌成,外面方里面拱,拱壳抖泥保热,外围用青砖加固。砌成后,约1米高、2米宽,2平方米见方大。正前方留一个约一米宽、80公分高的口子炒铁。原燃料是木炭加生板铁,同样是2个人拉动风箱进风。生产时,不间断地向炉缸内添加木炭和生板铁。生板铁用人工锤碎成小块,木炭用人工碎成4.5寸长。工人有拉风箱的、加料的、掌篙子的、掌钳子的、打板鎚的。炼炼时掌篙工用一根2米多长的硬木篙子(因木不沾铁)不时地在炉缸里翻动,木篙烧短了又换。当生板铁炼成八成熟(可相互沾合在一起但不溶成铁水)时,由掌篙工用木篙子扒成一小坨到炉前,再由掌钳工挟出来加工。掌钳工把小铁坨挟到铁砧上,让左右各一名打鎚工去敲打。掌钳工不停地滚动,打锤工不停地敲打,打成4寸长左右的小长方型一坨。每座炒炉有两个铁砧加工。成饼时,专人过称,按50斤(约30坨)一饼,用园铁箍捆成,中间的间隙用大小木尖坚实。然后用人挑到仓库,销售时以饼计算数量。
  饼铁向外面销售,统称“攸饼铁”,但在县内都是打自己的牌号。有点名气的有傅胡子江西帮的“源远长”,还有湘乡帮的“肖敦泰”、以及衡阳帮的“何万和”。这三种牌号当时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的信誉。至1950年,攸县有福和、群和、合泰昌、锉记、公和、群和、光裕、湘记、吉和、畅和、裕和、恒泰昌12家私营铁厂,生产饼铁,年产量达1027.6吨,其中锉记、福和、公和、吉和、裕和、群和、湘记铁厂的年产量都在百吨以上。
  为了多赚钱,资方有一套奖励的办法,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年终盈利,经理等人可从企业总盈利中提取12%的红利。对工人实行“打红”制度,按标炉的日产量2400斤计,每增产240斤打1个“红”,增产到4800斤时打上20个“红”,老板奖铁1饼,计50斤。
  1954年,随着地方国营攸县人民炼铁厂和东边铁厂相继建成,攸县炼铁也由标炉(称土法炉)向高炉(称西法炉)生产转变,国营铁厂和私营铁厂在设备上、技术上都有很大改进,机械设备代替了部分手工操作。实行改出铁口敞开式吹炼为闭口式吹炼,改冷风炼铁为热风炼铁,改耐火风咀为铜风咀,改一个进风口为围炉风管三个风口进风,改人力扯风为水动力和机械动力鼓风,改人工碎矿为碎石机破碎,而且直接铸造灰口生铁,从此“攸饼铁”逐年减少。到1961年,攸县的铸造生铁年产量达到4100多吨,“攸饼铁”产量减少至300多吨,随后,“攸饼铁”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已成为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3-05-10 18:10:19
2018-12-27 18:12:15
2013-05-10 18:09:44
2018-12-27 18:11:23
2012-07-20 16:33:00
2012-07-20 16:31:57
2012-07-20 16:28:37
2012-07-20 16:28:03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