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叶
很早就听说醴陵有条蔑织街,从未去过,多次向醴陵人盘根问底,蔑织街是不是古地名,何以出了名,当地人也只是呵呵一笑,答不出所然来,但他们对清安铺的由来却说得绘声绘色。清安铺与蔑织街相隔不远,都属醴陵市仙霞镇,因一位年近八旬的当地退休老人张尧生编修了一本村级志书——《清安铺志》,该书被湖南省图书馆、株洲市档案馆、醴陵市档案馆等部门收藏。于是,清安铺就这样被人们所熟知,我也就记住了这个地名。
美丽的五月,在连续几场暴雨过后,将湿漉漉的心情晒在久违的阳光下,朋友说带我去清安铺,满心欢喜,当然期待着去传说中的蔑织街。乡下的空气被雨水清洗得干净清澈,沁人心扉,国道两旁都是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因南方暴雨,市场上蔬菜价格猛涨,青菜都卖四五块钱一斤,听说这些菜农现每月收入达到上万元,按照每天的出菜量一算帐确实不假。
前方有山体滑坡的大缺口,水库的大水直流而下将蔬菜棚冲破,茄子、黄瓜、辣椒、豆角都被淹没,估计损失不小。过了张公岭路段,前面的一段路面被很深的积水拦腰淹掉,车子阻塞如长龙,也不知道能不能涉水开过去,不知水的深浅,担心发动机熄火,犹豫中,前面有勇士开着洒水车一样,飞驰而过,于是,一台一台车就紧跟着顺利过去了。
不久,就到了仙霞镇清安铺的兰谊学校,刘校长在学校门口接我们,下车就看到几幢欧式风格的红墙房子,特别若人注目,这里的建筑果然有点与众不同。校园内的树木、花草把校园打扮得十分漂亮。刘校长介绍说,这些房子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能完好的保存到今天,是学校一代一代的教育者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兰谊学校”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622.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和一栋门楼组成,四周以围墙护之。正面是一栋高耸的牌楼式门楼,校门为一拱形大门,很有古典的风格。“兰谊学校”四字镶嵌在门楼正中,字体清秀漂亮,我问这个校徽出自谁的大手笔,刘老师说估计是69年那任李校长挥笔所写。校门前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学校的沧桑历史,如今也成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从门楼进入校园内,中间有一空旷大坪,有升国旗的红旗台,有一所中心幼儿园。三栋楼成品字形鼎立其间,中间一栋正面外墙为欧式仿古罗马凯旋门装饰,上书“大礼堂”三字。走进大礼堂,感觉房子十分坚固结实,空间很大,地面离屋梁的距离很高,椭圆型的窗,如同走进某段怀旧的历史中,又像走在某个电影的情节里,让人凝神沉思。
出大礼堂,在校园的右侧,一座飞檐起脊的六角亭吸引了我的目光,靠近亭子,有三个女孩子坐在亭子里写作业,很礼貌地招呼了我,我询问她们:“你们知道这所学校有多少年历史了吗?”
小女孩羞怯地要我看亭子旁边石碑上刻的字,埋头写作业去了。石碑上果然有记载:
学校的创建者刘建绪,生于1892年,醴陵清安铺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第四路军师长、军长、总指挥。抗日时期,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41年出任福建省主席,1948年回湘,1949年携家眷赴香港,1951年定居巴西,1978年3月在巴西病故,享年86岁。
历史记载,原来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国民党陆军上将的刘建绪,在长沙创办复兴银行,于1936年拨款创建兰谊学校,1942年8月正式建成开学。作为抗战期间建造的一所新式学校,它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开设的课程与当代中学几乎相同。1944年6月,醴陵沦陷,校舍被日军作为驻军地,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7月,醴陵解放后,兰谊学校由县政府接管。后数次修缮校舍,更新校名。直到1997年10月,美籍华人、刘建绪的儿子刘立携夫人一起回到醴陵老家参观,继承父志,他捐资9万美元(74万元人民币)修缮学校旧址,恢复校名“兰谊学校”。石碑上面刻有详尽的介绍,还雕刻着刘建绪和刘立的照片,仔细看看,父子俩很相像,眉宇间的透着同样的智慧之光。
亭子的正前方立着一长型石碑,上书:“教育会董事长刘建绪捐建,民国二十七年秋兰谊学校立”几个大字,石碑上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记录了岁月的斑斑痕迹。
这让我想起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以及他在厦门捐建的集美学村。这些爱国志士他们有着同样的爱国热情和“教育兴国”的伟大理想,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绿树与花草的掩映之下,整座校园显得格外的安静而肃穆,学习氛围浓重淳朴,也寄托着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这位学校创建人的敬佩之情。
我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台湾著名的艺人刘若英祖籍湖南醴陵。她的祖父刘咏尧,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1909年(清宣统元年)生。曾任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代理部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查到刘咏尧的资料,他的确是湖南醴陵人,1914年入竹山刘氏幼小学,1915年入私塾,1917年入醴陵清安镇兰谊高等小学……如此看来,刘咏尧应该是从兰谊学校走出去的最早的知名人士之一。
看过刘若英演的电视剧《粉红女郎》,听过她的歌,我更喜欢读她的书。她从2001年起,她出版个人著作《一个人的KTV》、《下楼谈恋爱》、《我想跟你走》等书,让广大读者喜爱,风靡台湾和内地。所以,走近兰谊学校,就会想起与这所学校有关的故事以及刘若英和她的书。刘校长也说,清安铺这一带多为刘姓居住着,五百年前为一家。
兰谊学校环境优美,刘校长介绍说校园里有一棵百多年历史的海棠正发出新芽,去年海棠树出现了叶子枯萎的情况,经过他们及时的处理和抢救,今年春天又长出新芽,令人惊喜。以前我没有欣赏过海棠,看到了也不认识,只依稀记得宋代王淇的《春暮游小园》的诗句:“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我围着海棠树转了三个圈,算是读到了它诗意的内涵,创建学校的那些事,那些人,那段历史原来如海棠一样,渊源久远。
校园里还有很多经过百年风雨的名贵树木,刘校长指着墙角那两株枝繁叶茂的香樟说,你看树上的叶子如蝴蝶般在风中飞舞,乍是好看,与其他樟树有所不同,也是真正的稀罕之物了。
校长陪着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全貌,并合影留念,一起走过清安铺的麻石街,朋友指着前面的狮子山说,此地古墓多,于1975年在此出土中华国宝——象形铜尊。这是湖南出土的一件重要的青铜酒器,它组织和谐,巧夺天工,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离开清安铺古镇的时候,我在风中对这片写满历史故事的土地肃然起敬,满怀感触直奔蔑织街而去。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