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新田
龙璋,字研仙(1854-1918),攸县槚山人氏,生于巨族世家,住居长沙西园。幼年从师于郭松寿,22岁中举,乃状元陆润庠的门生,左宗棠外孙女婿,谭嗣同的亲家。他与黄兴、蔡锷、宋教仁、杨笃生、章世钊等人交谊甚厚。辛亥革命前,他先后在江苏沭阳、如皋、上元、泰兴、江宁当知县,1907年丁忧回湘。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南民政长,曾代理省长。
龙璋在泰兴当知县时遇上了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著名地质学家。他出生在江苏泰兴县。幼年由母亲教认字,5岁入蒙馆,在乡间有神童之称。晚清时,泰兴是一个滨江偏邑小县,风气闭塞。胡适在《丁文江传》里叹道:“那么一个小地方做绝顶聪明的神童,是最危险的事……,没有做学问的机会。”可巧,丁文江是幸运的。少年时,他遇上了一位“贵人”——时任泰兴县知县的龙璋,因而从神童成为了一个大家。
丁文江13岁时,曾参加童子试,但未取中,便想自己去上海求学,投考南洋公学。上这种学堂需要地方官员的举荐、保送。正好碰上县太爷召见,其父便领小文江去拜见知县大人龙璋。龙璋以“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为题,命丁文江作文。丁文江不假思索,凭着肚里的学问一挥而就。龙看过丁文后,大感惊喜,赞小文江为“国器”,当场收其为弟子。此后,指导丁读《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经典,教导他注重新学,研究科学,又劝说丁父,不必非得去南洋公学,可以去日本求学深造。可是龙璋的提议遭到了丁家的家人、亲戚们的强烈反对,使丁父犹豫不决,几乎放弃了这一种选择。龙璋便以“父母官”和“恩师”的双重身份予以劝导,说服丁父不要送小文江去上海了,直接去日本留学,并提出资助丁文江的学费。也是机缘巧合,龙璋的表弟胡元倓(1872-1940,字子靖,湖南湘潭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当年被选入官费留日学生,考虑到丁文江年少,未出过远门,龙璋便请子靖来泰兴,让年长丁文江15岁的表弟带着他一起走。由于龙璋种种细心周到的安排,终使丁家“举债以成其行”。这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发生的事,丁文江时年15岁。
这一走,实现了丁文江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转折,从此改变了其人生的轨迹。三年后丁文江与同学自费从日本辗转到欧洲深造和考察。
1911年5月丁文江从欧洲学成回国,并未直接回江苏,先在祖国西南云、贵、湘三省考察,特地绕道长沙拜见早已归湘,并从事革命活动的恩师龙璋(见下列诗二)。
后龙璋于1918年3月29日病逝,当时远在江苏各地忙于考察、做学问、办实业的丁文江未知音讯。直到1935年12月丁文江赴湘考察煤矿,才知道恩师已作古多年。在长沙,丁文江特意拜见两个人,一是有忘年交谊的学友胡元倓,一个是龙师母张夫人,但都没有见到。他又专程上南岳衡山拜谒“烈光亭”(湖南省政府为褒奖纪念已故的龙璋所建)。他指着亭中悬挂的孙中山为龙璋所题的“博爱”的牌匾,向友人和陪员介绍其恩师龙璋,“若不遇见先生,我一生的历史或者完全不同,至少不能够那样地出洋留学”。当夜,丁文江在衡岳半山亭住宿,作《烈光亭怀先师龙研仙先生》诗二首:
一
十五初来拜我师,
为文试论西南夷。
平生走遍滇黔路,
暗示当年不自知。
二
海外归来初入湘,
长沙拜谒再登堂。
回首廿五年前事,
天柱峰前泪满腔。
拜谒“烈光亭”后一个月,丁文江在湘潭谭家山煤矿考察,晚上睡觉,煤气中毒而逝。从此,其永远陪伴恩师于九泉。
后记:今年暑期,笔者到江苏无锡,游览了革命纪念地黄桥及名胜太湖、丁家花园等地。在丁家花园,笔者了解了这段史实,怀着对族中先哲的敬仰及怀念,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