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雪
油漆画是用油漆作的画,也称漆画。
第一次接触漆画是在10年前,当时县里需选送美术作品到上一级单位参赛。那天上午,办公室来了一位中年男子,清瘦面庞,稠衣长裤,轻轻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方画版,说:你好!我画了一幅画,看可以送去参赛不?我起身接过画板一看,方形的,大约1米长宽,画面青山绿水,大致是几个小孩迎着朝霞、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哦,这是油画吗?我问他。
那天,我认识了刘双喜,知道了漆画。
没有油画的高雅,没有水粉画的妖娆,用油漆作颜料,经过调、配、均描出五彩斑斓的作品,像极了隐于山间、传于民间的一介布衣,
既是布衣,它就根植于民间,广泛运用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它虽没有登过大雅高堂,也没去过名人泰斗家作客,却与人们普通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对漆画,我早观其貌,只是不知其名。在我们农村里的民间丧事、孝堂布置中的鬼神人物画像,那严肃的神态、夸张的表情,刻划了孝堂的神秘和肃穆,其实那就是漆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年青人结婚能打造一张婚床或做一张立柜,就算是有钱人家了。家俱打造好了以后,请有点艺术素养的手艺人上门来做装饰,床架上的龙凤呈祥、琴瑟和鸣,柜门上的花鸟虫鱼,都是人们喜爱的图案。刘双喜就是那个年代出来学习漆画的。
读完小学上了一年初中,家里实在供不起他再继续上学了。看着还有几个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父亲对双喜说:你是老大,识了些字就算了,莫读书了,帮衬着家里做点事。哦,不善言辞的他顺从地点了一下头,心里尽管有多么的不愿意,尽管还想在课堂里继续学习,但他还是服从父亲的安排,象在聆听上天的教诲一样。我是家里长子,应该协助父母把弟妹养大成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双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少年的双喜放下书包,向父亲提出学习油漆家俱手艺的要求,父亲应允。15岁的双喜从此走上了油漆工的职业生涯。双喜学得很努力上进,天资聪颖的他,渐渐地不满足于把人家的家俱涂上均匀的油漆,他还学着在家俱上作一些人物、鸟兽、山水之类的图画。“还蛮有形有状的。”乡里乡亲这样评价着双喜的图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双喜对漆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6岁开始,凭着对漆画的爱好和追求,他在没有师傅带领的情况下,时刻留意观察庙宇、祠堂上留存的神话故事,琢磨其画技和神态的表现手法。不管走到哪里,看见别人画人物、山水、飞禽走兽,他都要临摹一番。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自幼泛着灵气的他,加上爱好和勤奋,画技也日益精进。
爹,我想出去拜师学画。有一天,刘双喜又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
行,你去吧。父亲答应了。双喜边做着手艺,一边四处拜师学艺。毕业于中央美院的肖沛苍老师,当时供职于县文化馆,双喜多次上门求教。肖老师从最基本的基础课讲起,教他运笔、调色、勾勒、线条等等。他还经常到株洲市美术训练班自费听课,得到众多名师的指点和鼓励。他常对人说:“求助良师,获益不少,其中老师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油漆手艺是我谋生的手段,达到艺术的高度才是我的目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双喜的画技得到飞跃提升。
作为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油漆画的传承人,刘双喜一路走来,孜孜不卷,勤奋好学,默默守候一方静土。漆画是当代中国新型的民族画种,属于民间美术类,刘双喜把它演绎得美轮美奂。他的漆画,从选漆到调色,无不精工细作。漆画最难把控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稀释度的调和。稀了,也许上色不到位,容易浸润;调稠了,画不开,容易结坨结板。漆画之所以能立足画坛,关键在于其有独特的美学品格。它的美,既朦胧又神秘。这种独特的美学品格来自于漆的特性,尤其是透明漆的不透明。
刘双喜喜欢画油漆画,尤其喜欢画神话及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事故。他根据《西游记》创作了漆画《西游记》,根据《封神榜》故事创作了漆画《哪吒闹海》,根据《三国演义》创作了《三顾茅庐》等。这类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漆画,其背景、神态、色彩都处理都相当到位。他创作的花鸟、禽兽,如《猎戏图》《喜鹊迎春》等花鸟、飞禽,用于家具装饰,受到市场欢迎。
根据绘画材质的不同,刘双喜自创了板画、壁画、玻璃画、布画,发明制作了专门用于漆画的画架、油画笔、油漆刷等。他根据自己的创意,在不同的画板上创作出不同的作品。2007年12月,刘双喜的漆画被株洲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相信,刘双喜的漆画作为株洲县独特的民间艺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绽放出更加鲜艳夺目的艺术光彩。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