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故乡故人故事 >> 滔滔攸水映诗情 >> 阅读

滔滔攸水映诗情

2015-04-05 10:27:44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17



                         文/陈安国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福县封侯山,西北流迳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这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攸水的自然叙写。攸水是攸县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不仅以她丰富的乳汁养育了两岸的黎民百姓,同时也以她滔滔柔情感动着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吟诵的诗篇。
最早写到攸水的诗是唐代的诗僧齐己(863—937),他在《寄湘幕王重书记》云:“抛掷浟江旧钓矶,日参筹画废吟诗。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官好近闻加茜服,药灵曾说换霜髭。高才直气平生志,除却徒知即不知。”此诗是写给攸县人王重的,诗中的“浟江”就是攸水。首联,直言不讳地指出,王重“抛掷浟江”那样可以清闲垂钓,可以自由吟诗的山野田园,进入幕府担任掌书记,每天背负着繁忙的“筹画”工作,“吟诗”之雅兴恐怕就会被繁杂的事务所挤兑,担心会“荒废”。这是齐己对朋友王重的一种关怀。颔联文字虽浅显,却是一句很难理解的禅宗文字。这两句不是通过景色或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予以衬托,而是直接言意。“有事关心”与“无人识面”是指尘世冗杂和世外淡泊,对二者的取舍不过是“翻头作尾”。而“得似”一词的勾连显现出二者的无差别性。这两句诗是劝慰陷于冗杂官事的友人王重,不必使尘俗的繁杂扰乱心绪。“两头撇开,中间放下”。“一切世事,自然冷淡,做到万物不撄于心。”这就是佛教的“无生”理念。齐己是高僧,写诗必然会运用这些禅宗思想来表达心意。齐己在《风骚旨格》一书中说明“十势”之五“毒龙顾尾势”时,直接摘引自己这两句诗作为注解,可见这联隐含的深意。全诗写景、叙事、言理和抒情紧密结合,情真意恺,别有趣味。此诗收入《全唐诗》。
成化癸巳(1473年),26岁的李东阳回茶陵省亲,经过攸县,特地拜访了居住在攸县东门的陈鑑,写下了《送攸县陈医官鑑》一诗,其诗云:“雨过攸江绿,春深楚客归。岸花随路发,沙鸟背船飞。门对孤峰秀,庭余寸草晖。杏林多旧树,应长去年围。”首联、颔联写景并叙事,言暮春时节,江南多雨,作为“楚客”的李东阳已回到故乡湖南,李东阳自称自己是“楚人燕产”。这次回茶陵的时间正是端午过后,他在长沙看了龙舟赛。端午前后,攸县多雨季节,大雨过后,攸江越发“碧绿”。“岸花随路发,沙鸟背船飞。”描写了攸江两岸花草茂盛,“随路”生发。船在江中向前行,那些沙鸟则背着船往后飞翔。这是一幅春雨过后攸水的美景图。李东阳是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周围就有多位攸县人成为茶陵诗派的重要诗人。
历官五十余年,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为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被称其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的杨一清(1454—1530),曾经来攸县,写下过一组诗,其中之一就是《攸水》:“入画晴江晓色分,东风吹璧尽成纹。买舟欲过三湘日,应挹清波弄白云。”诗人当时站在牛冈(今天的攸县一中境内的卧牛冈)山上,看到碧绿的攸水,涟漪粼粼,如画一般。所以用“入画晴江晓色分”描绘。攸水美丽如画,晴天愈加美丽,晓色时分更有诗情画意。第二句用形象的比喻,将攸水比做成一块碧玉,和煦的春风将这块碧玉全部吹皱成波纹了。以动驱静,变无形于有形,使攸水更具美色。第三、四句叙事抒情,如果买条船这样一直经过三湘的话,那真是一种下可与清波为伴,上可与白云为友的惬意时光。
全诗通过对攸江春天美景的描绘,抒发了对诗情画意般的攸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嘉庆乙己(1545)年,79岁高龄的湛若水(1466—1560,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哲学家)流寓到了攸县,住在东门陈惟顺家里,写下了《题陈磐石书房》一诗,诗云:“攸县县前江可怜,家家流水绕门前。美人家在红云上,我欲移居过海垣。”陈惟顺(1497——1561),字南崖,曾经官北京光禄寺大官署署丞,受学于湛若水,曾跟随湛若水到广西一年,湛若水作壮哉行,以嘉其志。诗中的“陈磐石”是陈惟顺的长子。陈磐石(1519——1580),邑庠生,入北监官县尉。
这首诗先用概述的语言说“攸县县前江可怜”。“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攸江流经攸县县境111.1里,沿途流过柏市、黄丰桥、酒埠江、网岭、新市、大同桥、上云桥等地,“家家流水绕门前”写出了作为母亲河的攸水给攸县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攸水西流而清,故其民聪慧好文。溪回浦清,故其民柔顺好礼。”诗的后两句用议论和想象的手法,把攸水的福祉推向了极致。“美人家在红云上”,把美丽的攸县写成了宜居的人间仙境,最后一句表达了自己很想移居在这个“海垣”一样美丽的地方的景愿。据明朝洪云蒸的《金仙书院记》载,湛若水游历南岳,“枉道至漕溪诸胜,曰:‘予乡罗浮铁桥,岩湫奇秀,殆相伯仲,宜轩辕集之隐显也。”高度赞美了攸县山水的秀美瑰丽。全诗语言通俗明晓,情感真挚,诗情画意,溢于指间。
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检讨,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的张邦奇(1483-1544),浙江鄞人,曾经来攸县,写下了《赠陈惟见兼怀易检讨西泉》一诗:“攸江昔日舣楼船,冰玉辉辉映楚天。今夜一樽京国地,春风含泪话西泉。”诗中的“西泉”是指易舒诰(攸县大桥人,明弘治乙丑(1505)进士,钦点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授检讨官职,与李东阳多有交往,是茶陵诗派诗人之一)。陈惟见乃易舒诰之女婿,均与张邦奇交谊深。前两句用追叙的手法,描绘了过去攸江里面“舣楼船”颇多,且非常壮观。“冰玉辉辉映楚天”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用“冰玉”之光辉来形容船水与蓝天辉映,颇有深意。“楚天”既点明陈惟见和易舒诰都是楚地人,同时用“冰玉”之品质夸赞陈惟见与易舒诰的人品,有人杰地灵之隐喻。后两句是触景生情,“春风含泪”既含有对陈惟见春风得意之欣喜,同时又暗示乐中思旧友。这句可谓以乐景衬伤情,非常真切。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一种欣喜之中不禁思怀故友的深情。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进士,历官南京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掌院事、南京吏部尚书的张治(1488-1550,湖南茶陵人),在给攸县人陈惟见的诗中吟道:“尔家住傍攸江上,背郭堂开荫薜萝。走马山房曾共宿,石牛潭水几经过。老怀故里情偏重,惜别他乡意转多。考绩莫嫌官独小,汉京冠佩总恩波。(张治《送陈鸿胪惟见考绩》)诗的首联用了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说陈惟见的家住在“攸江上”。房子背靠城郭,房子墙壁上长满了“薜荔和女萝”。颔联追叙,回忆自己曾经在陈惟见家里的“走马房”里共宿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过石牛潭水不断地流过的声音。“石牛”即今天灵龟峰上面的卧牛山,“潭”指攸水河。这句诗表现了自己与陈惟见非同寻常的友情关系。颈联“老怀故里情偏重,惜别他乡意转多”叙事抒情。言都是湖南老乡,对故里的情意自然“偏重”。而今都在他乡(京都)为官,“惜别”的“情意”更多更深。这首诗通过追忆往事,叙写了与陈惟见的乡情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规劝勉励的关心之情。
明万历至崇祯间攸县漕泊人,曾任广东按察司,留监三省军事,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洪云蒸在《石桥公馆》一诗中吟道:“攸水潆洄新市城,石桥署里不胜情。青山偃蹇窥停仗,红树殷勤送去旌。四牡屡经双只堠,一家同住两三楹。凭谁唤醒通宵梦,百代光阴过客争。”这首诗以“石桥公馆”为题,写的是诗人在石桥署里所见所闻和所感。首联上句描写“攸水潆洄”在新市城,下句概述在石桥署里有许多“胜情”的人事。开宗明义,点明自己对石桥公馆很有感情。颔联写远观之景。“青山偃蹇窥停仗,红树殷勤送去旌”。“偃蹇”在此取“骄傲”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山骄傲地窥伺着像我这个拄着拐杖又驻足的人,红色的树木很殷勤地为志士送去旌旗。此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将青山和红树人性化,充满着浓郁的感情色彩。颈联叙事。“四牡”是指出使官员自述奔波之苦,不能回家供养父母,后用于国君慰劳使臣。陆游有诗句:“梦境往来双只堠,宦途兴废短长檠。”“堠”是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也指古时筑在路旁用以分界或计里数的土坛。每五里筑单堠,十里筑双堠。这句诗的意思为:我常年奔波在外面,颠沛流离;全家住在只有两三根楹柱支撑的房子里。这句诗既写了自己为官宦的艰辛,又写出了家人生活的艰苦。尾联很有启迪意义。依靠谁又能唤醒通宵的梦幻呢?“天地乃客舍,光阴如过客(李白诗)”。千百年来追逐功名富贵的人都成为了匆匆而争的过客,而只有故乡攸水柔情永远抚慰她的游子。全诗借景抒情,意境深邃,抒写了诗人对人生世态和官宦仕途深切的感慨。
曾任翰林院检讨,并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是醴陵渌江书院的首任山长,还担任邵阳濂溪书院、常德朗江书院和攸县黄甲书院山长的陈梦元,以《王渔洋感旧集存刘杜三先生诗读竟感赋》一诗吟道:“扶轮先正忆渔洋,疏剔遗音纸上锵。攸水至今多激越,桂花留韵倍清扬。自存歌调凄荒垅,岂意风烟发锦囊?片玉贶余情点点,思乡叹逝可能忘。”这首诗标题中提到的两个人物,一个王渔洋(1634—1711),山东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第二个人物刘杜三,原名刘自烨,因避康熙讳改名刘友光,清代攸县人,为人豪侠,富有才气,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王渔洋感旧集》中存选了刘杜三的诗歌,陈梦元读到了刘杜三的诗歌大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用了两个典故。“扶轮”即“扶翼车轮”。后以“扶轮”为怀恩报效之典。 “先正” 指前代的君长。《礼记•缁衣》引逸《诗》:“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这句诗的意思是:感恩先辈君长王渔洋,“疏剔”选编了这样一部“遗音”“铿锵”的诗歌总集,为我们留下了可读的诗集。颔联是针对本土人刘友光而写的。说攸水从古自今,流淌不已,现在更加“激越”,暗指攸县自古人才辈出,到现在更是人文荟萃、名流杰出。“桂花留韵倍清扬”一句言自己在攸县东门桂花书屋吟诗作文。“清扬”一词用得形象,体现了陈梦元的人格品质和诗歌创作主张。颈联:“自存歌调凄荒垅,岂意风烟发锦囊?”这句诗承上句而来,想到自己在桂花书屋写下了这么多诗文词赋,却没有人能够将其汇编成册,付梓刊印,所以只好“凄荒垅”了。“锦囊”其实就是用绸、缎、帛等做的袋子,在古代用来装信函,相当于现在的信封。这句用反诘句,表达了一种不愿意将自己所写的这些反映人生“风烟”的作品寄给他人的复杂心理。尾联:“片玉贶(kuàng,赠送)余情点点,思乡叹逝可能忘。”是说《王渔洋感旧集》中存选了刘杜三的诗歌,陈梦元捧读之,犹如赠送“片玉”,情意深长。读了这些诗句,对故乡的焦虑思念,对时光流逝的叹惜,都可以忘却,肯定了阅读诗歌可以疗治心灵创痛,弥补精神寂寞的作用。全诗通过阅读存诗产生联想感怀,真实地抒写了一个文人学士敬重长者、羡慕贤士而又自信不屈的思想感情。
作为在攸水岸边成长的攸县人常会以“攸水”作为一种生命情结,甚至将其奉为精神支柱屹立在心坎上。文士昂(1585——1648)攸县黄丰桥昭村人,明天启2年(1622)中进士,后授四川华阳县令。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闻清兵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文士昂宿攸县城证果寺,每日与乡绅哭奠。明流亡政府迁都桂林,补授文士昂为云南方伯。正当文士昂欲联合云南土司兵抗清时,南都被破。文士昂向湖广总督何腾蛟、巡抚褚允锡建议,联合李自成余部抗清。同时与江西杨廷麟、万元吉等人会师吉安,抗击清军。清顺治四年(1647),清军占领攸县,委官设治,文士昂率全家隐于凉江,拒绝与清朝驻攸官员合作。攸县县令于颖然商同守将将他围捕。后来文士昂被押解长沙,不久械送武昌。这时,文士昂同榜进士王守履,劝其归顺清朝,文士昂以诗明志:“螺川攸水汇渊源,事宋事明总是君。留得此身羞见祖,楼前黄鹤永为群。” 诗歌中借“攸水汇渊源”表明自己坚守正道的基因源于母亲河攸水。如果我贪生怕生,苟求富贵就是愧对了祖先。王守履听了汗愧不复言。文士昂被害前,曾作就义诗:“报君惟一死,寸磔亦何殇,留得纲常在,堪争日月光”。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5-07-11 16:46:32
2018-07-23 11:23:22
2010-02-07 18:04:39
2018-07-23 10:50:28
2018-07-23 10:49:30
2018-07-23 10:48:08
2010-02-07 17:59:58
2011-11-10 10:06:0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