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故乡故人故事 >> 八旬老人刘芝兰与她的“杜甫草堂” >> 阅读

八旬老人刘芝兰与她的“杜甫草堂”

2013-05-10 18:10:4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30
文/李支国


1月27日,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一行第二次来到湖南省株洲县王十万乡花石村。会长彭水明将协会制作的荣誉证书双手递到81岁的刘芝兰老人手中。证书上写道:
守望湖湘文化,不辞劳苦。重建‘杜甫草堂’,功莫大焉。
接过证书,刘芝兰看了又看,欣慰地说:“这是对我的肯定,我高兴。今天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
一、“建立了杜甫的文化地标”
刘芝兰老人身材瘦小,耳聪目明健谈,脚步稳健。在我们的提议下,老人领着我们去看她的“杜甫草堂”。
距老人家里不过几百米,就是湘江,“杜甫草堂”依江而建。地名“花石戍”,是古时屯兵的地方,江冲要塞。
史料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诗圣杜甫经潭州往衡州府访故友,在此留宿。弃舟登岸,不见村中人家,柴扉芜没而农具尚牢,大为伤感,作五言诗《宿花石戍》。诗中“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之句,最体现其忧国忧民的不朽情怀。后人为纪念他,在此建有“杜甫草堂”。千百年来,朝圣的文人墨客、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岁月悠悠,历史更迭,当年的“杜甫草堂”早已坍塌殆尽,但荒芜不了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对历史的敬仰。
“杜甫是爱国诗人,爱人民,我们要永远记住他!”2000年,年近七旬的刘芝兰倾尽一生的积蓄,在原址重建“杜甫草堂”。花了近一年时间,“杜甫草堂”建成。十余年来,前来参观的学生、老师、群众、学者难以计数。
201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宋红、林东海专程朔湘江考录杜甫游踪,到花石戍参观“杜甫草堂”。时至今日,76岁的林东海对刘芝兰修建“杜甫草堂”,仍赞不绝口。林东海说:“刘芝兰靠自己的个人力量,自发地保存珍贵的文化遗存,建立了杜甫的文化地标,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很大示范作用,精神可嘉!”
二、“愿意做的事,不觉得苦和累”
拾级而上,门楼上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题写的“杜甫草堂”四个金色篆字,古朴厚重。
“杜甫草堂”建在江边山岩上,下有古洞,时有香火。岩上有废弃的圆形水塔,辟为草堂下层小房,挂有画家贺安成绘制、李立题字的杜甫画像。通道墙壁的黑板报上,还留有2000年出的第一期“湘江报”,用粉笔写有杜甫的《宿花石戍》《早发》等诗作,字迹依然清晰。“这是建草堂的时候,我侄子易银华写的。他当过语文老师,杜甫的事,我不懂就去问他。建这个‘杜甫草堂’,他出力最多。”刘芝兰老人一路走,一路介绍。
沿通道折上登顶,是八角形的“杜公亭”。里面有石桌、瓷凳、杜甫画像。置身厅中,俯瞰湘江浩荡,远眺青山隐隐,杜甫当年在此忧国的喟叹仿佛还在耳边。
“我是学机械的,不是学建筑的。建草堂我不要崽女出钱,我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快好省。”刘芝兰自豪地说。为了节约,做工的10余人的饭菜,荤菜5元钱对付一天。周边来亲戚邻居都来帮工,有的还带来小菜。
“前后花了多少钱?我没有数。别人算了一下,大概有30万。我只记得最后亏了600元,这钱就要儿子出了。”刘芝兰说。
全程参与建设“杜甫草堂”的易银华说,婶婶刘芝兰为建这座草堂,自己做规划,买建材,请工人,当指挥,搞饭菜。快70岁的人,工地、家里每天来回跑,,忙前忙后,真的很不容易!后来才知道,她当时脚上还长了三个大鸡眼。
“愿意做的事,不觉得苦和累。”刘芝兰说。
三、“奶奶精神可嘉,行动更值得学习”
刘芝兰是花石村不远的堂市乡人,读了4年小学后因贫辍学,杜甫和草堂的故事打小听老人们说过。
1952年,位于武汉的一家军工技校面向全国招生,1000多人参加考试录取50人,20岁的刘芝兰在那学了两年车工,成为解放初期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军工技术人才。
“那时物价便宜,米一毛钱一斤,我们在学校吃、住都不要钱,每个月还给3元钱零花。有人计算过,国家培养我们一个学生要一万块钱呢。”刘芝兰回忆说。
1955年,刘芝兰毕业分配到山西太原的晋西机厂。工作6年后因丈夫致残,自愿领着几百块安家费回到老家。丈夫在公社信用社,自己在公社机械厂上班。夫妻俩就一直在家乡,带着三个子女成家立业。
“刘奶奶真是值得学习的大好人,平常就乐于助人。”提起刘芝兰,村民们充满着敬意。
有外地人走街串巷卖跌打损伤药,2元一付的药,刘芝兰带头花20元买了。她说“人家出门在外,不容易。”
村里有个年轻媳妇虏待老人,将婆婆打出家门。刘芝兰将婆婆接到自己家中,管吃管住4个月。她的行动,让打人的这位媳妇羞愧难当,重新改过自新,接回老人善待。
村里的路、桥需要补修,刘芝兰自己安排人,自己出钱。她还搜集一些偏方、草药免费送给需要的人们。
“国家培养我们花了很大代价,我们要对社会感恩。”刘芝兰教育子女,身教更重言传。
当初刘芝兰要重修“杜甫草堂”,想以这种方式感恩社会。儿孙们不太支持,不是怕花钱,因为考虑到毕竟年岁大,担心老人辛苦了却搞不好。“杜甫草堂”修好后,让儿孙们大为惊讶。
孙女康景瑕说:“奶奶不但精神可嘉,行动更值得我们学习!”受奶奶影响,康景瑕2010年加入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热情参加保护湖湘文化的志愿活动。美术学院毕业的她,还自愿免费为协会设计制作会旗、会牌、画册,并捐献1000元作会费。
如今,刘芝兰每天早晚要到“杜甫草堂”走两趟,搞搞卫生,看一看,坐一坐。这是她一辈子的心血付出啊。
“我老了,总有一天做不动了。希望有人接手,把它打理得更好,继续传承下去。做旅游景点开发,做文化遗产保留,都没关系,只要草堂不再湮灭就行。”这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草堂之下,湘江无声流淌,胜于千言。

(责任编辑:黄声波)




















图1 笔者与刘芝兰在草堂前合影图 图2 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一行与刘芝兰在一起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15:32
2010-02-07 17:59:58
2012-02-02 14:14:45
2010-11-17 23:41:00
2012-02-02 14:13:14
2010-11-17 23:40:16
2017-07-11 19:53:37
2017-07-11 19:52:16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