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才安
攸北高枧旸谷里,当地人管它叫“洋屋里”, 是清末年间攸县首屈一指的大庄园。这座中西合壁的大院,有正屋118间,采光通风天井12只,前靣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有篆体“旸谷” 二字,用圆形图案精细制作,好似旭日东升的太阳。
“旸谷” 一词出自《尚书•尧典》:“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 它是《北江八景》之一, 蔚为壮观.,抗日战争时期, 曾同时容纳了两个团的兵员驻扎在这里。不仅如此,清末民初这里还有4位青年学子出洋求学,从客观上塑造了“旸谷” 新一代学习新知识,探索“师夷之长以制夷” 革新思潮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旸谷” 庄主迫于革命形势旳迅速发展,自知封建制度即将灭亡,主动放弃了对庄园的管理,只留下少量仆人看家护院,房主则“树倒猢狲散”各自奔前程。土改前夕,人民政府发布政令,开展“减租退押” 运动,组织佃农去“旸谷” 领取佃田押金,分享胜利果实。
笔者近日读到了2014年由欧家伏先生出版的《泉塘旧事》一书,书中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记述了在65年前,他跟随祖父和父亲到高枧洋屋里“减租退押” 的一段往事。他说,当年许多佃农在洋屋里,自由自在地挑选各取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庄园一片狼藉,各种书刊名画到处散落。因为父亲读了两年小学,初识文墨,出于对书籍的衷爱,他说服祖父不要搬运庄园的其它东西回家,只要这些散落满地的书,以便日后供他的儿子学习。祖父听了父亲的请求,用罗筐扎扎实实收集了四罗筐,分两大担挑了回家,入柜加锁严加保存。直到两位老人先后去世若干年后,欧家伏已经高小毕业了,他在清理这些书籍中,惊奇地发现了大批线装古藉书本,除有全套《康熙字典》外,还有《成语撷珍详解》《笠翁对韵》《诗韵合璧大全》《论语》《修身录》《荡宼志》《史记菁华录》《鉴略妥注》《戏考大全》《洪秀全演义》《四书典制新颕》等等共200多册(套)。这些书大部分是由上海广益书局和上海汇文书局印刷出版发行。属于地方乡土资料的有《攸县献都六十三先祠会谱》《行周山房集古诗草》《训蒙土俗言》等,这些资枓参差不齐,或刻本或手抄异彩纷呈。
尤其令人感到十分惊奇的是,在这些故纸堆中,除各级国民政府官办的《中央日报》《湖南国民报》《攸县通俗报》外,还有不少红色书刊报纸。现就这些出版物简介如下。
毛泽东著作有《中国抗战的前途》《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联合抗战之新策略》《联合战线成立后的廹切任务》《联合战线与中国抗战之前途》《联合战线抗日救国总纲领》(即《十大纲领》)等,这些文章是毛泽东关于中国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战必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1945年由东北大学图书资料室编辑出版的有《从“九一八” 到“七七”事变》《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五”光复》等进步读物,(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这些书刊深刻批驳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不抵抗主张以及“攘外必先安内”等谬论。
被国民党列入查封的媒体读物有《新华社陕北电讯稿》五份,其中包括新华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纲领》等重要文稿,以及公布蒋介石等43人的首批战犯名单等电讯稿件。
这些红色读物,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下,一经发现,持有者即视为“共党”分子格杀勿论。但是,这些红色进步书刊、报纸以及新华社电讯稿件,能在高枧洋屋里相互传阅并安全保存下来,令人一时感到蹊跷和震惊。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一下洋屋里这个大富户的家庭成员情况,便可解开这个谜团。这是因为洋屋里属丁氏家族,丁氏族大人广,财大气粗。而且更重要的是后台硬,底气足,有丁德隆和丁敏修两位民国将领的保护伞做挡箭牌,所以即使这里发现一些反蒋书刊,一般人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不敢惹是生非,冒险举报,邀功请赏。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