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忠诚
万洋山是罗霄山脉的一段,呈南北走向,纵贯湘赣两省南部边境的井冈山、遂川、炎陵、桂东等县,为湘江支流洣水、耒水和赣江支流遂川江的分水岭。
在万洋山的一隅,桂东、炎陵以及江西省遂川三县交界的高山上,隐藏着一座神秘的万王城。据勘测,该城占地约15亩,位于桂东县黄洞乡青竹村。青竹原名烟竹堡,“堡”,旧时是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这里海拔1500多米,古木挺拔,桃红李白,轻纱浅雾,翠竹掩映。一泓清泉从炎陵县境流出,在村子的后山的石岩上飞奔而下,河水穿过村中央向南而去,这就是号称“七县同饮一河水”的耒水源头。
万王城呈椭圆形,由于年代久远,已辟为田畴,但散落在田间的长方形条石、砖头、瓦片仍历历在目。城北一里地修有马道,城下有一储存兵器的石洞。村民们在遗址上挖到大量铜钱,城外有上百个战马坟冢。20世纪80年代,当地文物部门曾对万王城进行实地考证,在村民家里征得铜钱、穿眼圆石、砚池等物品。
当地人对万王城的由来莫衷一是,有人说万王城建于五代十国时期,那时整个国家较为混乱,占地为王比比皆是,除了明摆的皇帝外,暗地里还有许多山王寨主;有人说是宋朝南迁时,宋王避难所建;还有人说是宋朝宰相王孝先出仕郴桂史,奉剿湖侗,在此地屯兵。
照理说,万王城如果是统治集团所建,地方志可能会大书特书。然而,郴州志语焉不详,桂东、桂阳的县志干脆避而不谈。《大明一统志》倒是有寥寥数语:“万王城在桂东县东北五十里,万王不详。相传,王曾寓此,今有阶砌,旁有修竹数竿,日夕自仆,扫其地而复立。内有桃李弥望,乡人当垂实时往采食之,味甘。但不可取去,或摘私藏,必失归路”。万历和乾隆年间的郴州志均据此转载,亦不加阐述。明代所修的桂东县志中以“名恶事幻”为由,将万王城之辞条删除。
由“名恶事幻”一句我们推断,也许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支囤兵谋反的队伍,而将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抹杀了。
由此地出土的大量宋代铜钱可以推测,万王城的建筑年代应该不会早于宋代。那么在宋代,桂东附近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根据史料记载,宋嘉定初年,这里爆发了黑风峒瑶民起义。这场起义始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终于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瑶民首领罗世传和李元砺带领数万瑶、汉农民,横扫几百里。万王城,就是李元砺所建的军事基地。
关于黑风峒起义,虽然地方志均无记载,但是《宋史》中的宁帝传、蛮夷传、曹彦约传等章节里多次提及,如:“是月(嘉定元年二月),郴州黑风洞寇罗世传作乱,招降之”;“是月(嘉定二年十一月),郴州黑风洞寇李元砺作乱,率数万,连破吉、郴诸县,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是月(嘉定三年六月),池州副都统许俊、江洲副都统刘元鼎与李元砺战于江西,皆不利;曹彦约又与贼战,亦为所败,贼势愈炽”;“(嘉定四年)二月乙卯,李元砺赴诛。壬戌,罗世传补官,寻复叛”。
郴州的黑风洞究竟在何处呢? 同治桂东县志记载:“风洞在厢都石人仙山顶,离城十五里。有石穴,风自孔出,严冬益盛。近山居民稼时,会治牲醴延巫慑山祈祷。刈茅草、运木石,填塞孔穴,秋收风无害。省志称黑风洞,县西北十五里,尚有黑风画晦。”洞与峒音相同,意相近,峒一般是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称为峒,所以黑风洞亦称黑风峒。
从县志的文字和图谱描述看,黑风洞位于八面山桂东、酃县(现炎陵县)、兴宁(现资兴市)三县交界处,这里崇山峻岭、古木参天,生产条件极差。居住在这里的瑶民,世世代代受官府的压榨,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税赋,对瑶民“任意歧视,动辄杀戳,挑起事端,假报战功”,加剧了民族矛盾。
嘉定元年二月(公元1208年),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组织瑶族农民反抗豪强侵占山田,掀起守田抗暴运动。罗世传指挥起义瑶民杀官吏、铲豪强、抗租税。吓得当局派遣“飞虎队”迅速赶来围剿,谁知这一百余人的队伍人生地不熟,官兵大队人马还没有赶到,就被起义的瑶民杀个片甲不留。当局再次调兵遣将,纠集附近县的地方武装配合官军作战,将黑风峒几十里团团包围。起义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牵着官兵的鼻子走,使之到处挨打,屡战屡败。无奈之下,官军改变战略,在周围设置重重关卡,隔断起义军与外界的联系,并同时一步一步缩小包围。由江西调来的官军担任先锋,采取斩草除根的方式,占一村烧一村,见一人杀一人,所到之处“人畜绝迹,庐舍为墟”。敌人的残酷镇压并没有使起义军屈服,反而使更多的包括汉族的民众参与到队伍中来。机智的起义军利用熟悉的环境,跳出敌人的包围,继续和官军拼杀。
官军加紧经济封锁,黑风峒周围几十里的瑶民被杀的杀、赶的赶,起义军完全断绝了粮食来源。但崇山峻岭犹如天然的屏障,官军们还是不敢贸然深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此时,负责“剿杀”起义瑶民的隆兴府知府赵希择和潭州府(辖湘南三十余县)知府史弥坚密谋招安罗世传。面临粮断盐缺的起义军向敌人诈降,以保存势力,期望东山再起。
南宋统治集团并没有从罗世传的起义中吸取教训,反思行政中的弊端,依然我行我素,残酷压迫瑶民。派驻的瑶官继续对瑶民敲诈勒索,甚至滥杀无辜。第二年二月(公元1209年),瑶民李元砺、罗孟二,联系附近各村寨,秘密制定起义计划。由于走漏风声,李元砺、罗孟二等骨干分子被官府逮捕,押送到吉州监狱。当地豪绅黄从龙深明大义,为搭救被关押的瑶民慷慨解囊,贿赂监狱看守,使李元砺一干人犯脱逃。他们还设计了“椎牛酬酒,犒赏官军”的计谋,趁机杀掉了官军。用缴获的武器打起义旗,聚众编队宣布起义。先一年诈降的罗世传所部又重新拿起刀枪,加入李元砺的起义队伍中来。起义军顺乎民意,起义不久,就杀掉了瑶汉群众恨之入骨的大恶霸李再兴,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吸引了大批群众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
李元砺此次的起义吸取了罗世传的教训,他指挥起义军迅速出击,接连夺取城池。当他们攻下郴州之后,朝廷还蒙在鼓里。起义军调头东进,挥师江西,连克吉州、龙泉。当官军加紧江西的防御之后,他们又南下广东南雄。起义军的举止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瑶汉民众纷纷加入到队伍中来, 犹如滚雪球一般,不久就发展到数万之众。他们锐不可当,势如破竹,控制了东迄吉州、西到郴州、北至攸县、南达广东韶州的一大片土地。南宋王朝满朝文武震得目瞪口呆。于是,宁宗皇帝急急忙忙“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由于官军缺乏统一的指挥,行动不协调,各自为战,陷于挨打的局面。李元砺采取的游击战、运动战,游刃有余。他们大规模游动作战,避开敌人的主力,专攻薄弱之处,凯歌连连。
荆湖安抚使曹彦约使出一条毒计,他利用起义军首领罗世传与李元砺的矛盾,从中离间,并许以罗世传高官厚禄,李元砺被架空。此时,起义军的得力干将李新在酃县战死,另一员战将李孟一在广东乐昌被偷袭,也溃不成军。眼看时机已到,罗世传伙同官军埋伏于李元砺营中,活捉了李元砺和他的妻子,连同被灌得醉汹汹28个将领,一同“执解宋军”,次年春在吉安处死。起义军因群龙无首,顿时土崩瓦解。这一场长达3年之久,横贯湘、粤、赣三省的瑶民大起义终告失败。
曹彦约身为荆湖安抚使,在平定黑风峒瑶民起义后,并没有满足既定的战功。他想到瑶民居住地山高皇帝远,一旦起事,州县衙门都蒙在鼓里。要实现长治久安,还得加强对这些边远地区的控制。于是,曹彦约向皇上提起奏折,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析桂阳县的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
李元砺所领导的起义最多时达数万之众,攻破了许多州府,搜刮了许多钱财,完全可以满足建筑万王城的财力、人力所需。最关键的是,这里还是瑶民的领地。《读史方舆纪要》对烟竹堡的记述是“县北五十里,又北接酃县梅花、万王等山峒”,也许万王城仅仅是建在万王峒的一座小小城池。究竟万王峒是在酃县,还是在桂东?现在已经无法厘清了。
李元砺称王的梦被官军击得粉碎,他的起义军连同这座万王城顷刻土崩瓦解。当李元砺被捉的消息传到万王城后,起义军掩埋了心爱的战马。随后,万王峒被官军荡平,万王城被毁。由于此地十分偏僻,很长时间无人居住,这段“名恶事幻”的历史也就被尘封了。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