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平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既无史籍记载,也未见于当时报刊。然而,它却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制造“七七”事变,中国进入全民抗战时期。此时西方主要大国均对中国抗战持冷漠观望态度,唯有社会主义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由于受《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制,苏联只能以秘密组织志愿空军形式,派人派飞机来华参加对日作战。1938年,一架苏联军用运输机在执行任务中迫降,及时得到了攸县人民的救助。这个事件发生在今江桥办事处乌坳社区的乌坳组。
乌坳组,位于攸县至衡山的古官道旁,距攸县县城约七八里。村后有一口大塘,曰乌塘,此塘历史悠久。据清同治版《攸县志》载:乌塘,广百余亩。1938年阴历十二月初一,这绝对是乌坳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下午的三四点钟,村庄里正在举办章醮活动,即俗称的“唱章”,道士们正手舞足蹈,围观的人群约有近百人。突然从西南方向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声音由远及近,转眼间,一架飞机飞到了村庄上空,并围着村庄和乌塘不断盘旋。以往人们也见过飞机,但没见过飞机在如此低的空中盘旋。正当人们惊惶紧张、忐忑不安之际,突然一声巨响,飞机径直在乌塘降落。飞机降落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吓得人们跪在菩萨前不停叩头,祈求菩萨保佑。怕儿子闯祸,黄运生的母亲将只有8岁的他赶紧锁在柜子里,并反复叮咛不能出声。当日,村里一名孕妇产下一男婴,因为是苏联飞机迫降之日所生,又因当时称苏联为俄国,故男婴乳名为俄仔,大名夏保元,至今健在。
惊魂初定,大胆的村民纷纷朝飞机降落的地点奔去,只见一架飞机陷在乌塘中央的泥潭中。此时的乌塘虽然表面干涸,但底层仍未硬化,飞机降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飞机一截陷在淤泥中。2名飞机机组人员神情紧张,全身不停颤抖,所幸没有负伤。及时赶到的村民踏着齐腰深的泥泞,将机组人员从飞机驾驶舱中背出,当得知他们是苏联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志愿空军人员后,马上派人向七八里外的县政府报告。原来这架飞机是苏联志愿空军的一架运输机,在执行任务中因油料耗尽不得已采取迫降措施。在空中盘旋时,机组人员以为干涸的乌塘是一大块平坦土地,因而在此迫降。接到村民报告后,县政府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来到现场,将苏联飞行员接到县城,并安排专人看护飞机,不准无关人员接近。县政府连夜开会研究对策,形成的共识是:当务之急是将飞机从淤泥中拉出来!几天后县政府在周边两个乡镇调集精壮民工数百人挖掘淤泥,修建通道,终于将飞机旁的淤泥全部清理干净。下一步则是将飞机拉至干硬地段,以便飞机检查维修。民工们用绳索套住飞机,用人力将飞机拉至平地。在拉飞机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飞机突然倾斜,因躲避不及,鸭塘铺铅塘的2名民工被压身亡。从机场赶至现场的飞机维修人员对飞机进行详细检查,可能是飞机只是陷入淤泥中的缘故,飞机并无大碍,只更换了部分零件,飞机就能重新飞翔了!这天,赶来欢送和观看飞机起飞的民众将乌塘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今年已86岁高龄的瑶塘村宗家组女村民罗珍秀回忆当年的情景:飞机起飞的那天,我和女伴们也到了现场,飞机在加满油起飞上天后,围着乌塘盘旋了几转,最后摇晃着翅膀飞走了。大人告诉我们,飞机摇晃翅膀是表示感谢。
75年前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当时的事件的亲历者也多已作古。我将这一段可能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史实挖掘整理,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中苏两国人民在抗击共同敌人中结成的深厚友谊。
(责任编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