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故乡故人故事 >> “怪” 才 十 二 爷 >> 阅读

“怪” 才 十 二 爷

2014-02-14 10:10:4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89
文/颜家连


罗霄山脉西麓湘东之南新市古镇有个柳家大屋,这里居住的几十户人家,大都是姓柳,只有少数几户是“杂”姓。
村上有位年愈古稀、瘦瘦的高个老人,这里不分男女老少都叫他十二爷,好象十二爷就是他的姓和名。其实,十二爷的大名叫柳才生。
十二爷很有才,而且是位“怪”才。提起他有趣的怪事,如同架上葡萄,一串一串的。我们就从十二爷众多的故事中挑选几个最精彩的以飨读者。

一只“祖机”

十二爷堂屋的祖宗神坛上,一年四季供奉着一只三角形的树杈,模样像英语大写字母的“A”字。这是柳家的镇家之宝——“祖机”。这只“祖机”深黄色且油光发亮,传到十二爷已经是第四代了。每月的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祖机”与柳家祖宗的神位一样,享受着香火的熏陶。“祖机”平常不随意“下”神坛,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才被“请”下来,“走”进柳姓家家户户。
降“祖机”是湘东地区最流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然而,要说经久不衰,最显“灵念”的要算柳家大屋十二爷这只“机组”。这是因为他们的“机组” 既分工明确又组织严密:十二爷和一名固定弟子专门降“祖机”;另有两人专抬一只盛着细沙的“盘箕”( 用竹子编织成的大竹盘);还有一人专职辨认“阴间”( 鬼话)文字的;其他的是负责组织管理的……
请“机组”来家的一般是几世同堂,供奉一个列祖列宗神位的大家庭,求神灵解脱某家有患重病的、家庭不和睦的、间常闹“鬼”的……
邀请十二爷的“机组” 很划算:一不要工资;二不要招待。他们只是到了主家随便喝口米酒,吃上几只糯米或高梁米粑粑就可以“工作”。
降“祖机” 之前,先要烧三柱香和一把“黄钱”,然后由十二爷和该家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长辈跪在神坛前拜三拜,口中念念有词,叫做“叩神”,即“请”来该家的列祖列宗先辈神灵“降临”。再然后就是十二爷和他的弟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只见十二爷和他降“祖机”的助手,每人握住“A”字型“祖机”各一只机把,在神堂前的地上左七七四十九圈,右七七四十九圈……突然“祖机”“飞”了起来,拖起握住“祖机”的十二爷和他的助手,上跳下窜,团团乱转。此时“祖机” 的 机头不听使唤地上下左右摇晃着,牵引着十二爷他们穿东家走西家。“祖机”一进屋便翻箱倒柜寻找些什么,折腾完后又回到堂屋的神坛前,在盛有细沙的“盘箕”里乱写乱画“阴间” 的字符。这时,识“阴间”字的人开始辨认,认对了机头就打勾(√),认错了机头就打叉(×) 。
这项祭祀活动主要是“惩‘恶’扬善、治病‘救’人” 。如:久患重病不好的、不尊老爱幼的、婆媳不和的、好吃懒做的或有其它行为不轨的……等等。在这个“中元节”里,特别是具有某些劣迹的人和事,大都惶隍恐恐的。然而,经过降“祖机” 祭祀活动,这类人和事一般都有了收敛或得到根治。如:柳家大屋曾有家儿媳对公婆不孝敬,公婆有病不给治;有好吃的公婆冇指望;儿子又得了“妻管炎”。 村里都感到十分棘手。有年“中元节”,她的家族请十二爷来降“祖机” 。“ 机组”前屋进门,她便从后门溜得无踪无影。“祖机” 降起之后,十二爷和他的弟子紧握着的“祖机” ,牵引他们从谁也无法想到的公厕内把这个儿媳妇“勾”进了大堂神坛前逼其跪下。这时,“祖机”与识“阴间”字的人一问一答,列数其所做所为的一件件……据说件件都打了“对证”( 证实), 吓得这个媳妇一把鼻涕一行眼泪地向祖宗保证,再也不敢虐待公婆了。说来也怪,从此,这位恶媳妇竟然成了好媳妇而名扬乡里。
1964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工作组把十二爷列为宣扬封建迷信典型,在全村批斗游街。当时他向全村村民公开承认:降“祖机” 是他和弟子们装神弄鬼愚弄大家闹着玩的。他痛心疾首地表示低头认罪,幡然改正。可是运动一过,照常有人请十二爷的“机组”。十二爷拗不过人们的好言相求, 只好又重操“旧业”。有啥法子呢,老乡们信啊!

两根琴弦

十二爷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拉二胡,而且到了“痴迷” 的程度。他的二胡与其说是胡琴,倒不如说是有点像打油的“勺”。
十二爷的这把二胡制作有些特别:专取屋前竹阴下的南竹一根,锯倒后要“阴干” 个把月;然后在这只竹竿上取来一节碗口大,约四、五寸长的“竹筒”,在水里浸泡一个月后放在屋后“凉干”。他说这道“工序”很重要,是直接牵涉到二胡的音量和音色的关键。二胡是用蟒蛇皮在竹筒稍大点的一头绷紧固定的;用两根树麻搓成的绳经过松腊打磨做琴弦;弄来一把棕替代“马尾” 做成拉弓;按照正规二胡的尺寸锯一根实竹(不是空心的)做琴杆,在其一头掏两个小洞按上两只弦扭……一把像模像样、声音悦耳动听的二胡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十二爷的弟子大都用的是他的“产品” 。这种自制的二胡, 一点也不逊色于商店里买的正宗二胡。
十二爷没有文化,也无法识谱。他是跟一个“唱章” 的道士学的“公尺” 谱。如:“四上四合公上公,尺五尺六合上合……” 等。现在看来,这种“谱” 简直像“天书”,比识“12345671” 和五线谱还难!可是,十二爷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竟然学会了许多花鼓戏曲调,而且还会拉《东方红》《浏阳河》等十几首歌曲。有时农村的戏班子赶上红、白喜事需要演出“座板” 戏时,十二爷还能顶个“缺” 呢!
20世纪 60年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太单调,农闲或晚间,不像现在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等。那时,一年四季,县花鼓剧团能到一个大队(村)唱上一场戏,放上一、两场电影是十分稀罕的事。每当附近的哪个公社或哪个大队唱戏或放电影,年轻的走20到30里路赶去观看是常有的事。有时来个算命先生,只要其二胡一拉,不一会就围上一大圈人。一到了冬闲,不是打牌“画脸、封王”的,就是在一块说些黄段子消磨时光,好在那时没有赌博的。
柳家大屋与别的屋场不同,就是因为有十二爷这把二胡算是得天独厚的“高级享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有三五个青年小伙子跟十二爷学拉二胡,也引来了不少男女老少围观。时间长了,十二爷的徒弟也多了起来。据说,在十二爷的启蒙下,有几个聪明好学的,演技不仅超过了十二爷,而且还被招进了县剧团,成了专业的二胡师呢。

三部评书

别看十二爷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可他有一个“绝活” ——会演讲长篇章回小说。他那演讲神情的逼真性、故事情节的生动性、语言的诙谐幽默彰显强大的磁性,引来不少听众。村里一位有“海外”关系的民办教师,家里有台半导体收音机。他也是十二爷的热心听众。他赞扬十二爷的演讲水平,一点也不亚于收音机中演讲的评书家单田芳。
十二爷天生记性好,不管人家演讲多长的评书,只要他听上三两篇,就能几乎是一段不丢地给别人演讲,再加上他自己的加工和渲染,故事更是精彩绝了。
十二爷会演讲的长篇章回小说多着呢!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封神榜》和《三侠五义》等十几部。然而他最拿手的、听众点讲最多的要算是《粉妆楼》《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这三部章回小说。对此,有人戏称为“老三部” 。十二爷每到一地演讲,点讲最多的还是这“老三部” 。
十二爷的师父是镇上一位叫皮赖子的先生。此人读过《四书》《五经》,能说会道,满腹经纶。在他众多的弟子中,最疼爱的就是十二爷。因此,十二爷尽得师父的“真传”。
那时人们的生活很困难。十二爷去皮师父处学艺,每次都是提上自家积攒下来的鸡、鸭蛋、带着一瓶自酿的谷烧酒和炒熟的南瓜籽、花生和黄豆等孝敬他老人家。皮师父也不知用了什么魔法,把他肚里的“货” 全都“倒” 给了他。十二爷也不知使用了什么绝招,把师父所传的评书一篇篇地,一章不拉地像“录音机”似的全“复录”下来了。他不仅在师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挥,而且演讲的感染力也超过了他的师父。有人戏逗皮赖子在教十二爷时没有“留一手”,如今“拐了场”,弄得徒弟“打”师父了。皮赖子总是哈哈一笑反问:“没有高师能出高徒吗?!”说的也是这个理。
十二爷名气大了,好说歹说、死缠烂磨着要他当学徒的也逐渐地多了起来。也不知是十二爷不愿“真教”, 还是这些后生悟性差,竞然没有出落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徒弟来。
十二爷脾气随和,很有人缘。因此,每当冬闲时,是十二爷最忙的时候。柳家大屋或附近的屋场(指居住人较集中的地方),都排着队、挨着号请他来说书。
十二爷吃苦出身,很能体贴人。凡是请十二爷上门说书的,只要备上一些米酒,炒上一盆南瓜子或黄豆,围绕主家所点的书目,他一边嗑着瓜子或吃上几颗黄豆,一边喝口米酒,就能绘声绘色地为大家演讲三、四个小时的故事。
十二爷还会卖关子,吊胃口。每当他估摸着时间快到,正当讲到故事发展的精彩高潮瞬间,十二爷那沙哑的嗓声突然嘎然而止。当听故事的人群翘首等其下文时,只见十二爷双眼闪烁着神秘的目光,捻着一把虚长的白胡须,拖着沙哑的长腔——“若知后节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时,任凭听故事的人们怎么好说歹说请求再延长一点点时间,十二爷打着拱手说:“冇得商量的余地,这是师父传下来的,莫怪!莫怪!”
十二爷所演说的《粉妆楼》《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三部评书在柳家大屋家喻户哓,人人皆知。有的后生在上中学时,大家凑钱到镇上书店,买回了上述三部书。为了证实十二爷演说的故事是真是假,他们按照十二爷所讲的章节、段落,一一拿来对照,真是奇了怪:不仅章节没有错,人物没有张冠李戴,而且故事情节,像一个“模子” “刻” 出来似的。有些故事情节经过十二爷这么“添油加醋” 地渲染,简直把人物讲“活”了,故事说“精”了。难怪熟悉十二爷的人都评价他是个怪才呢!

四蔸禾苗

20世纪60、70年代,那时还是“一大二公” 的计划经济年月。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有的甚至还过着刀耕火种似的原始生活。当时流传一首民谣:队长哨子(叫出工)天天吹,社员肚子咕咕叫(吃不饱);辛辛苦苦累一年,月月年年冇见票(钱)。
落后的生产工具,更是加大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仅以每年的“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禾)为例:为了赶季节,刚刚打完“滚子(碎泥机)”的水田、秧田、沼泽田水还是浑浊的,无法用“划行器”(一种横竖在水田里划成“井”字型的行规,人们在十字架上插秧,才能使秧苗插成横、竖、斜都成笔直的线)。为了不延误季节,因此就产生了一种技术活——“牵二” 。
所谓“牵二”,就是先让一位插秧高手在水田长形的正中间,倒退插四行禾苗,其要求必需像划行器划出的格子一样,横、竖、斜都要成线笔直,不能有丁点儿弯曲或走样。然后大伙依次跟着“牵二”的“样板”, 照葫芦画瓢地跟着插。这当中只要有一、两个人“走了样”,后面就会出现行距弯弯曲曲,人们戏称插成这个样子的禾名曰“龙上水” 。若是这样, 那就失去了“牵二” 的真正意义了。
“牵二” 师傅有个最优越的待遇,那就是每插一丘田,不管此田有多少亩,他“牵二”到岸后便可休息直待这丘田的禾全插完,而且工分比其他人高许多。这难免惹来了人们的羡幕和嫉妒。许多人也想学,但因技术含量太高,一般人是吃不了这碗“饭” 的。
十二爷就是远近闻名的“牵二” 能手。每逢“双抢” 繁忙季节,他不仅要为柳家大屋“牵二”,有时还被附近外大队请去帮忙。
十二爷说:“在方方正正的田里‘牵二’不算是真本事,能在弯弯曲曲的田里也能插出四行笔直、行距格格一样、横、竖、斜‘不走样’的禾来,那才叫真功夫!”
十二爷“牵二” 还 真牛!他在水田里先插四蔸“桩禾”, 这四蔸桩禾又必须对准对岸田塍上的四只秧。然后将这四行禾插到对岸,每行都是不偏不歪地正好对准了岸上的四只秧,从来没有“拐” 过一次“场” 。
十二爷教徒弟时把绝招全都传给他们。他说:“背要对准对岸的四只秧;两眼死盯着前面的四蔸‘桩禾’;腰要伸直,与水田成平行;臀部要与水田中的水似挨似不挨;然后每插一行退一步,周而复始;中间不能歇气(休息),以防放松了‘神经’ 而‘走样’ 。 ” 可见,“牵二”这活儿的确是技术含金量高的“绝活” 。
有一年全县在“百亩大丘” 打擂台搞插秧比武。其要求难度很高:既不是通常的在“划行器”划好后插,也不是平常那种退着“牵二”,而是面朝对岸的四面小红旗插秧,要求不仅要按标准行距插直,且蔸蔸禾苗不深不浅要插稳, 不能出现一颗“浮蔸”。当时由各公社选拔来的近百名参赛的插秧能手,在百亩大丘一字儿摆开,指挥者哨声一响,比赛者拌着田岸上鼓号的节奏,像鸡啄米似地朝对岸插去。
这年十二爷也参加了比赛。这种比赛法许多人没有练过,然而这正是十二爷的拿手功夫。比赛刚过十几分钟,十二爷就把其他参赛者远远地甩在了后头,这当中有不少人半途就退出了比赛。大约用了近3个小时的比拼,最后仅有5人插到了对岸,其余的都败下阵来。十二爷以又快又好的成绩夺得了第一名。县长亲自将印有“全县插秧标兵”的鲜红大字汗衫授给了他,县报头版头条还刊登了十二爷的大照片。
十二爷把汗衫、县报当宝贝似的一直珍藏至今,成为佳话。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7-07-11 17:39:40
2016-09-08 22:19:52
2016-09-08 22:19:28
2016-09-08 22:18:56
2016-09-08 22:18:21
2016-09-08 22:17:18
2016-11-15 16:49:41
2016-09-08 22:16:4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