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茶陵陈家大屋民居文化初探 >> 阅读

茶陵陈家大屋民居文化初探

2019-10-30 10:45:0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742


文/龙新田 萧茂生 刘新民             


    茶陵县虎踞镇乔厦村,有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清代民居,称石城大厦,又叫陈家大屋。这里处于茶陵与攸县的边界。陈家祖先称此地的地势为“飞龙探水”,屋场建在“飞龙”的嘴里,坐东南朝西北,依山傍水,后高前低,犹如一条飞龙张口展翅飞向前方的洣江。一条小溪经“飞龙”“上唇”流经“嘴”边,“下唇”有一口龙井,前面一口圆形的小塘,俨然飞龙口中含着一颗宝珠,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石板路延伸到远方,是为“龙须”,它将乔厦陈氏家族其他屋场紧紧连接。这里青山叠嶂,绿水环绕,龙井泉涌,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石城大厦名闻十里八乡,陈家成为当地一望族。
  陈石城,字及峰,清朝廷诰封五品奉政大夫,是颖川堂乔厦元翁公世系第20世祖,生于清道光己酉年(1849)二月初二日,殁于光绪己丑年(1889)五月初九日,葬于大厦左侧龙形山龙眼穴上。夫人程氏,生6子4女,第4个儿子贡生,其余5子均为州庠生,至今已繁衍8代传人,计19户80余人。
  陈家大屋是石城公所建。于清咸丰年间动工兴建,清同治年间竣工,历时十年整。第一年挖后填前,平整地基;接着花了3年时间烧砖烧瓦,修建屋基,架设涵洞,修筑排水阴沟,取石料,从北方运来白玉石大门门框、门墩、虎衙等建筑材料;再花3年时间成房,砌砖墙,使用桐油调石灰作灰浆。由于灰浆缩水慢,凝固时间长,因此规定砖匠每天只能砌百十个砖,架梁设檐及楼栿水料成型都是木工活,请的是当地的名师;又花3年时间进行房子装饰:砌麻石天井,铺青砖地面,装雕花窗棂,雕檐口石狮,砌麻石檐阶,装鼓屏门页,漆门窗喜屏,置神龛巨凳等,还兴建马厂仓房,筑青砖围墙,修进村贞节牌坊等。
  陈家大屋占地面积约6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围墙外有7丘水田护卫,一口池塘映衬,道路畅通宽广,适宜过马车。庭院宽敞,有高大乔木掩映,有花草灌木陪衬,环境幽静优美。房屋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青瓦盖顶,青白玉大门,红石墙裙,青石天井,青石屋沟,正屋外墙三合土(石灰、沙子、卵石)浇筑1.5米高,用于防水防盗。
  正房成矩形,前檐墙脚至后檐墙脚距离44米,左侧墙脚至右侧墙脚计长48米。以3个正厅为主轴,左右各3单元排开,一扇大门将整个大厦贯通,6个单元紧密相连,户户相通。石城公6个儿子分居一个单元,每一户占有房屋18间,大厅、小厅、卧室、厢房、仓房、厨房、厕所,一应俱全。另有公房18间,3个正厅公管。也就是所谓三正六横,二十一厅二十七天井,天井深浅一致。无一根柱子,木料横梁架墙。房屋结构严密紧凑,可观性强烈。
  装饰以青色为主调,墙壁内外不加粉刷,地面青砖铺设,楼顶及门窗、大厅横梁、鼓屏座椅均漆成朱红色,两道鼓屏将大厅分成上、中、下三厅,配上青白玉石大门门框、门坎,显得更加端庄雅典。
  上厅上席正中安放着金光璀璨的神龛,神龛两旁墙上挂着一副木质刻字长联:“三厅连构宏伟华堂唯系乔厦,九天揽月杰出人物可居六房”。左边挂罄,右边安神鼓,神龛前陈列一张长桌,桌案上靠里厝置一对小汉白玉石狮,石狮背上驮着一架嵌花桌屏,桌屏两侧陈设一对青花大瓷瓶。桌案靠前正中摆放一香烛炉台,桌案前面悬挂着一幅大红缎花桌围。上厅堂正中摆放一张雕花虎脚大月桌,四围摆设8把大围椅。上厅横梁上悬挂着“三星堂”三个大字的金匾,两盏豪华花玻璃大宫灯悬挂于金匾两侧。
  中厅天井两边放着两条长巨凳,两侧倚墙各摆放8把太师椅和茶桌,四块金字匾悬挂于中厅横梁上:石城公秩开“里闾增光”;立群公六旬开一“长者遗风”;玉佩女士五旬开庆“抱璞守贞”;陈母刘氏六旬寿庆“淑德传家”。两盏花玻璃大宫灯悬挂于中厅横梁之上。
下厅两侧靠墙摆放两条长巨凳,上席顶着楼板竖着大屏风。一般时候,只开两旁侧门,每当祭祀、官府大员莅临和婚丧大事才开正门。这时,增挂两幅大红缎子绣花绛幛,添加喜庆气氛,如挂白色孝幛,以渲染哀丧情调。
  陈家大屋历经160余年,风风雨雨,岁月沧桑,浮沉兴衰,主体结构仍保存完好。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石城公位下六房,各房后嗣五代单传,无需拆房分家,各自不离不弃,抱守祖业;其二,后嗣世代家道不殷实,只求温饱,无余力建新房,只在祖房安居;其三,后人传承祖宗遗愿,有敬畏感,祖业保护意识强。近30年来,各自先后全部搬出,另选址建房,不拆祖屋。
  但由于历史原因,如1944年攸县茶陵相继被日本人占领,沦陷期间陈家大屋遭到过严重破坏,许多古色古香的装饰器具被毁,加上后来某些政治运动的影响,大厦建筑虽然保存完整,可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几件幸存的原物,如古石碓、石磨、石碾等。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漏雨严重,木料开始腐朽,杂屋已经倒塌殆尽,门窗部分移位。虽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尚未动工修缮。
  综上所述,陈家大屋的建筑文化特色有如下几点:(一)诺大一栋民居,陈石城一人主建,一次性建成,一个整体,6个单元,户户相通,又各成一个整体。(二)地面平整,整栋房子无一级台阶,建筑结构严整,有梁无柱,房子受力平衡。(三)27个天井,按大(12个)、中(1个)、小(14个)分三类,每个类别造型一个样,尺寸一个样,青一色石板铺底砌边沿。(四)天井解决了大厦的采光、调温、排水三个难题。保证室内光线明亮,冬暖夏凉,不管下多大雨,屋面雨水聚积天井,从地下阴沟流去,然后再从围屋水沟排出,致使建房160余年来,从没发生过水患。(五)汉白玉石大门石墩,光滑冰凉,夏天坐上去,背靠石门框,非常凉爽舒适。石墩密度紧凑,滴上水珠,久久不散,更不流动。
  陈家大屋,又称“德星堂”。清代,陈氏是虎踞山一望族。这一封建世家,家风严谨,源远流长。
  古时候,每年正月初一日出行和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族中不论长幼,一律穿长衫,先长后幼,按辈份、齿岁顺序拜祖敬香。族中10亩公田,6房轮作,一年一届,轮到作公田者,祖宗面前,晨拜昏叩,鼎炉添檀香,天天如是,不得懈殆。
那时候,族中长者主持,每天晨曦初露,鸣钟敲锣。第一声锣,族人起床;二声锣,族人漱洗;三声锣,族人出户聚集大厅中,朝拜祖宗。仪毕,各归户里,妇人做早饭,男人锄园作菜,早饭后,男耕女织,幼儿在中厅上私塾。如各户有人需外出办事或走亲戚,须向族中长者告说明示。上述事项,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直至民国中期才逐渐松懈平息。
  陈氏家规,祖上制订,计18条:劝孝亲;劝友恭;劝睦族;劝读书;劝守业;禁非为;重肃闺;谨居丧;劝薄葬;留坟田;劝扫坟;止溺女;慎婚嫁;遵排行;劝勒石;劝续谱;劝完赋;劝耕读。
  族规内容比较全面,注重儒家的孝悌节义,礼廉荣耻。每项内容列出理由、规矩及惩罚措施,以劝勉诫训为主,惩罚为辅。这些族规条例,制订于清朝中期,延至民国中期,数十年间,为清正家风,规范民风起了很好的作用。如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子孙不偷不盗不抢,尊祖重教,妇女守贞节,邻里和睦,相互守望,相互周济等。陈公石城为其母立贞节牌坊,缘于其母年轻丧夫,不改嫁,不招人,苦苦支撑门庭,抚育儿女成人。这本身是实践族规的典范,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条例虽有较强的封建意识,但也不乏积极意义,对于宣传社会正能量的今天,仍有相当的教育借鉴作用。
  祖上注重后代教育,在上厅房后室设私塾,聘请塾师。私塾课室正面设孔子牌位,每天开课前让孩子拜孔子,讲究师道尊严,教育严厉刻板,塾师动不动打手板,打屁股,罚跪罚站,对孩子贪玩好奇的天性及创造性思维严加禁锢,所以,由此培育的陈家后代有出息的人才很少。
  陈家祖厅上席悬挂的对联之下联曰:“九天揽月杰出人物可居六房”,本身立意是大厦可住居六兄弟,表明大厦的结构宏伟,哪知这成了一预兆。这六兄弟都是五代单传,人丁不怎么兴旺发达,并逐渐衰落,而这六房养的女儿众多,且嫁出去后都家道殷实,财势丁口远远胜于娘家。这一切都是石城公在世时千滤之一失也,当时也是始料不及的。
  陈家大屋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虽去了两次,通过走访及查询谱牒,也只能掌握其“冰山一角”,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挖掘。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0-03-11 14:11:09
2010-03-11 14:10:11
2017-07-11 19:30:22
2014-02-14 09:55:28
2014-02-14 09:54:49
2019-10-30 10:50:09
2019-10-30 10:48:59
2017-07-11 17:27:5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