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新民
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的沧沙埠古渡口,厝置着一块花岗岩质的碑刻。碑阳字面高50厘米,宽25厘米,厚8厘米。碑文楷体阴刻两竖行8个字“永禁洋烟,如违禀究”。其字饱经风霜古朴庄重,是湖南罕见的禁烟碑。近年来,其碑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或被旅游者探究。但谈及禁烟碑的泐置时间,总是含糊猜测“刻于晚清或民国初”。为此,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和查阅史料,对雷打石镇禁烟碑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一、禁烟碑厝置在当年雷打石镇最繁华的路口
雷打石设为集市,已有400余年。清代属湘潭县十三都一甲,民国先后为空灵乡、藕灵乡。1953年建镇,镇内沧沙埠为湘潭县第十五区人民政府驻地。截止1956年,沧沙埠是雷打石商贸交通中心。当年,沧沙埠为雷打石唯一渡口。往东横渡湘江,对岸是醴陵重镇,号称小南京的渌口。往东南走驿道,可至伞铺、谭家山、王十万和南岳。1674年,吴三桂叛清攻长沙,就曾屯兵沧沙埠。清代始,石灰为雷打石地方特产,民国六年后,又陆续开办多家瓷厂。故此,沧沙埠码头人来人往,商贾云集,河运发达,历年为地方物质集散之地。禁烟碑厝置此地,恰到好处。
二、禁烟碑亦为禁毒碑
鸦片在西方称其音为“阿扁”。元朝时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国人将“阿”音又发成“鸦”。中医才有“鸦片”一说。西方列强于清代将鸦片作为大宗贸易品输入中国,使许多人吸食上瘾,骨瘦如柴。导致鸦片从中国郎中先生的药铺转化为许多吸毒者的日常用品,走进了平民百姓的视线。它的名称也演变为大白话“洋烟”。所以,永禁洋烟就是永禁鸦片。雷打石的禁烟碑实质就是禁毒碑。
三、禁烟碑应厝置于光绪三十五年前后
鸦片战争及林则徐禁烟失败后,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甚至还外销东南亚。这时连外国传教士都看不下去了,劝清廷禁烟。清廷于光绪三十四年(1906年)颁布了一个不太彻底的《禁烟章程》。章程第九条云“各省烟馆业于光绪三十二年经政务处奏定,将开灯之烟馆由地方官禁止,勒限六个月内一律停歇改业,逾限概行封禁,等因通行在案。现在各省境内,如有已禁未尽各烟馆及茶肆、酒馆、娼寮等处附设烟铺者,迅即严饬一律禁,违者重罚。”从113年前的《禁烟章程》条款,可见当时吸食鸦片何等普遍,禁毒谈何容易。此时此刻,商贾云集的雷打石,也经历了一场禁毒斗争,于是才有“禁烟碑”的诞生。而这时段,应是《禁烟章程》颁布一两年间,即1907年前后。根据近几年的新闻披露,长沙市都正街发现了光绪三十六年(1908年)所设的“湖南禁烟局”地界石碑;耒阳市仁义镇罗渡渡口发现了晚清时期的禁毒标语,如违者“坐牢、入刑”等。这些均为清廷《禁烟章程》之影响。
那么,雷打石的禁烟碑为什么不是“永禁鸦片”而是“永禁洋烟”呢?这与《禁烟章程》第九条要求“各地方官应通饬境内公正绅商设立戒烟会社,刊布戒烟白话书报”有关。据现场走访,距沧沙埠码头北侧不到100米的临街店铺就有一家历经清代、民国的石匠铺,承接刻碑、制磨等业务。不难想象,雷打石的禁烟碑就是官方根据清廷要求“公正绅商”出钱,沧沙埠石匠铺使用“戒烟白话”刻字而完成的。
也许有人疑议,民国也曾数次禁烟,雷打石禁烟碑难道不是民国的产物吗?据查,雷打石禁烟碑自厝置后一直未移动。但现在查看,其碑阴面被三合土墙包抄,变成了一栋房屋的墙角。而该屋建于民国早期,正对街北,系鼎鼎有名的“李谦泰南货杂品店”。若是民国禁烟碑,地方官绅怎会容忍充当屋角?只有前朝的物件,才会有如此冷落。不过,禁烟碑也幸亏充做房屋边脚,才免丢失,让后人一睹真容,成为传统文化的教材。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