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平娇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坐落于茶陵县云阳街道前农居委会(原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于2005-2007年根据清同治九年(1870)版《茶陵州志》(谭钟麟等编纂,下称“清志”)记载的“州治图”,按照“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全面重建修复并陈列布展的。修复后的工农兵政府旧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按头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九进依次排列;两厢房舍俨然相对,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于2007年11月修复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原系南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州(县、军)署衙,始建于南宋中叶之末(1231年左右),占地面积10521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茶陵县志》,199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青瓦灰墙,地铺青砖,圆柱方檩,斗拱飞红,画栋溢彩,高耸马头墙,呈现徽派风格的端庄和秀雅,更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东方审美艺术之美。然而,就是在这座典型徽派风格的建筑物里,1927年11 月,中国工农革命军遵照毛泽东指示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作为茶陵地方政权建政中心所在,历时697年左右,在原址上所经历过几毁几立,更见证了茶陵历史的变迁和文明发展的轨迹。
历尽沧桑的古代州衙
茶陵,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古有 “界三路(湖南、江西、广东)襟喉”“军重控扼”之称,扼湘赣要冲。于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置县,历经茶陵县、声乡、茶陵军、云州、茶陵州等数次建置沿革,茶陵建政中心也历经茶王城、马王城、鄂王城、金州城等多次迁徙,最终盘踞于茶陵南宋古城境内。据明嘉靖四年(1525)版《茶陵州志》(张治主编,下称“明志”)记载,茶陵南宋古城筑成于南宋绍定四年至五年(1231-1232),州衙随城筑而建;而“清志”中“城池”记载“茶自宋迁今治,初未有城。绍定中,刘子迈知县事,湖南安抚余嵘命子迈城之”。也就是说,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31-1232),是伴随南宋古城之筑而修建的,随后的元、明、清封建朝代的州署衙及民国时期的公署均设立于此,最后一次毁损于民国十七年的战火。
南宋时期,茶陵州署衙始建是什么样子,“明志”缺记,仅在“公署”篇中始记一句“州治在聚星门内二十武,元末兵燹”,说明州署衙的具体方位是靠近南宋古城的聚星门,“元末兵燹”指1351-136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中,被农民起义军示为推翻封建政权而烧毁。尔后,才略微详细地记载:“国朝吴元年甲辰,知州吴聚即旧址画宫陈蔀而治。洪武二年,知县成麟始备,乃制中为堂……正统八年,知县徐亨益增备之。弘治十年,知州董豫乃撤其故制而拓大焉。……中为堂,凡五楹,南北二筵,东西九筵,崇二筵。右为库……南为仪门……中甬道,树戒石覆以亭。门之外数武,复横绝以门……门之内,左右为狱……门之南为谯楼……退堂之后为知州廨舍,又后为佐贰首领廨舍,凡四区。又后为吏舍。”从这段文字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明朝朱元璋称吴王的元年(1364)委任部属吴聚为茶陵知州,就开始在旧址上规划设计施工,建造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成麟上任茶陵知县,正式建起署衙;弘治十年(1497)董豫(江苏人)上任知州的第二年,集中全茶陵之能工巧匠,拓宽州衙占地,大搞土木建设,把衙门修得十分完善。以至后来“清志”“公署”篇中的“州治”记载:“国初衙署颓圮,乃省吏舍,除谯楼、榜房,更吏目厅为东库,左狱基为土地祠,盖擘画经百年而规模始定。”州署衙的砖木结构之房屋,使用至清朝初期已近一个半世纪,坍塌所剩无几,然而历经一百多年的规划建设,还是在清朝初期才“规模始定”。
茶陵州署衙,虽然在清朝初已定下近乎完善的规模形制,在乾隆至同治期间,走过了130余年的风风雨雨,又因天灾、战乱等各种历史因素,或圮、或毁,出现过屡次扩展维修,也算是历尽波折和坎坷。据“清志”“公署”篇中的“州治”详细记载着:乾隆二年(1737)知州张廷琛“复加黝垩”、三十四年(1768)署州罗宏璋开始“营造”就离职调任,三十七年(1771)陈廷柱、四十二年(1777)吴翼、四十六年(1781)杨令琢(江西人)、五十五年(1790)王润,嘉庆十至十一年(1805-1806)徐德潜、张范,十三年(1808)鲍炳礼(湖北人)等数位知州不断组织续建扩建,次年(1809)大水,不少受损,知州鲍炳礼耗资双倍重新修造,至二十年(1815)周廷荫又“缮而新之”;光绪十八年(1838)庆岳还在州衙后“建楼”;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军攻入茶陵,“毁署之西厅”,三年(1853)江西大和土匪攻陷茶陵城,“悉焚之”;自后,“官僦(租赁)民祠以居”;同治二年(1863)知州王述恩“捐修城垣,并及公署,始复旧制”。在“清志”之卷一的“绘图”中收录了一张完整的“州署(治)”全景平面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对整个茶陵州治建筑群的规模形制、结构布局一览无余。特别是在“州治图”的旁边备注了“旧志图说”,记载了“茶来龙自西兑而降,山势雄峻,如万马奔腾,右手昂矣。故州治建于城东,趋吉也……”一段文字,这不仅对“明志”记录州署衙建在“聚星门”附近位置的缘由的阐释,而且说明古代茶陵封建统治阶级在选址兴建州署衙时甚是重视和讲究。笃信风水、遵循“法则”,以求得吉利,也突显了古代茶陵州(县)官衙文化的大体内涵。
我国州(县)级行政机构,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地方行政机构谓之办理公务之衙署。鲁语曰:“署,位之表也,虽职有崇卑,秩有厚薄,莫不有署以为出而治事,入而退思之地。此署之所由设也。”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作为茶陵古代封建社会的州署衙,是封建统治者在茶陵的代表,和茶陵官吏、封建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茶陵封建政权兴衰的标志和象征。特别是自宋朝中叶起,它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相继更替,数百名州(县)官曾在这个历史政治舞台上“表演”过,堪称历经沧海,是茶陵近七百年官衙文化的厚重载体。再加之衙门的建筑布局、职官设置、所设机构的功能作用、司法审判、人员编制等这些内涵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以及其宣传教化物质载体(宣化坊)、与民同乐节庆(迎春、开征、开印等重要节日)、庙宇祭祀(土地祠)、警示标志(戒石碑)等作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俨然是一座建筑博物馆。
星火燎原的红色摇篮
清末民国初,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成为民国时期茶陵县知事(县长)公署办公之所。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发展和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燃起了茶陵革命的烈火”,跟随着茶陵武装斗争的热潮,迎来了革命黎明的曙光,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湘赣秋收起义失利后,受当时“时局维艰,国运多舛”的革命形势影响,毛泽东率领起义剩余部队沿着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南移。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北麓的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部队进驻茅坪之后不久,便着手派人对周边两省交界处几个县城进行了摸底考察。经过细致的前期考察,毛泽东决定由前委委员、团政治部主任宛希先率领一营二连、三连经安仁攻打茶陵。10月21日,宛希先派谭希林带领一个班在去攸县和酃县(今炎陵)的交叉路口警戒,自己率领部队攻冲向城里,突然袭击罗定的挨户团,直捣县署衙门,缴获了县衙门的武装,四处张贴革命标语布告,砸开监狱,救出李炳荣等80余名在押待毙工农运动骨干,然后从铁牛潭过河撤出茶陵。次日,经和尚庄返回宁冈,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一打茶陵城”。此次战役虽然时间短,规模小,战果却颇丰。震慑了敌人,而且唤醒了茶陵民众,鼓舞了茶陵游击队的斗志为后来的井冈山斗争和湘赣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积蓄了有生力量。
随后,为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解决部队供养问题,工农革命军分兵两路对茶陵、遂川进行游击。鉴于茶陵地处湘赣要冲,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较好的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基础,毛泽东便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他认为茶陵是井冈山西边的门户和屏障,将茶陵建设为革命根据地,对于沟通井冈山与湖南方面的联系以及建立井冈山巩固的前沿阵地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组织工农兵革命军第二次攻打茶陵城。1927年11月16日,派团长陈皓、团政治部主任宛希先率团部、一营及特务连离开宁冈大陇,经坑口、带江、马溪、洮水、中瑶,于18日进逼茶陵城,在击溃茶陵地方守军罗定部队后,工农革命军迅速占领县城和县署衙门。不久,成立了县总工会,接着又成立了各行各业的工会,……人民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了,由部队派谭梓生担任县长,其他人员还是用旧的,仍然坐堂审案,派款派捐还靠商会,群众十分不满。宛希先写信把这些情况报告毛泽东同志。留在宁冈的毛泽东得知情况后,立即去信批评陈皓等人的错误,指示立即撤销县人民委员会,要成立真正代表人民群众意愿的工农兵政权,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宛希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召集茶陵县总工会、农会负责人和军队的党代表一起协商,由工会、农会和士兵委员会各推一名代表组成工农兵代表会议,再由代表会议推举产生县工农兵政府主席。最终从工会、农会、士兵委员会中民举推选谭震林、李炳荣、陈士榘三位代表,谭震林任工农兵政府主席。11月28日,举行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县政府设在旧县衙门里,大门门楣上悬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横幅(陈士榘:《关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两边门枋上还有一副对联,“是隶书字样,右边是‘工农兵政府’,左边是‘苏维埃精神’”。同时,县工农兵政府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任命杨绍震、杨立三、罗青山、陈叔同分别担任上述部门领导,刘悔余任县政府秘书,并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名义发布告,号召广大工农群众起来革命,巩固政权,惩治土豪劣绅。
紧接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积极施政:派出由政府工作人员、工会、农会骨干、士兵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工作队,深入乡村,帮助群众恢复农民协会,建立区、乡工农兵政权,发动群众清算土豪劣绅的罪恶;建立和发展茶陵地方武装,各地先后建立工人纠察队、农民赤卫队和暴动队武装,维护城乡革命秩序,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等。然而,此时宁汉战争停止,国民党调派吴尚的一个团于12月26日进攻茶陵城,工农革命军第一营、特务连和茶陵游击队、农民赤卫队、工人纠察队以及后来赶到的工农革命军第三营积极投入战斗,阻击敌人。由于寡不敌众,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工农革命军连夜撤离茶陵县城,于27日拂晓抵达湖口。在湖口墟上,团长陈皓、副团长徐庶、一营营长黄子吉等,企图将部队拉往湘南投靠国民党第十三军军长方鼎英。“在这极端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赶到了湖口,追上了部队,并在湖口宿营一晚。第二天,毛泽东同志亲自率领部队回到了宁冈砻市,处决了陈皓、徐庶、韩昌剑、黄子吉等叛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口挽澜”事件。此后,茶陵县委、县工农兵政府在湖口墟随部队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来,茶陵县委、县工农兵政府以及茶陵游击队于1928年2 月离开井冈山进驻茶陵、安仁、酃县三县交界的潭湾山区,建立区红色政权,开展游击活动,5月转移到茶陵、永新、宁冈交界的九陇山开展革命斗争,尔后又辗转到棋盘山、武功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其间,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几经更名为茶陵县革命委员会、茶陵县苏维埃政、茶宁县苏维埃政府。然而,此时的茶陵县城再次陷入国民党白色势力的黑暗统治,旧县署衙作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诞生之地,也难逃厄运,于1928年初被国民党反动派用一把火烧成灰烬。至此,县(州)署衙作为茶陵民主革命武装斗争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伴随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撤离县城和自身殒落而结束了肩上的历史使命。
然而,她所孕育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乃至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中国革命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述《西行漫记》一书“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援引毛泽东的原话,称“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边界的茶陵成立了”。茶陵县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部分,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并建立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实现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初始标志,为遂川、宁冈、永新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树立了样板,也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武装建政创造了光辉典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由工会、农民协会、士兵委员会通过会议民主选举代表来组成政府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民主建政思想。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召开茶陵战斗总结大会,宣布了工农革命军要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促成了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的制定与实施,明确了工农革命军的建军宗旨和革命任务。“湖口挽澜”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内部的第一次肃反,是“党指挥枪”思想理论的一次成功的践行,不仅净化了革命队伍,化解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分裂危机,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保存了中坚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俗有“中国革命摇篮”之称,茶陵是这个“革命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旧县署衙作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之地,孕育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这个红色政权虽然在旧县署衙内施政只有29天,但是它的建立点燃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开辟了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纪元;她的施政实践经验是形成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红色政权理论的初始源头;她的武装队伍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工农革命军力量,特别是茶陵游击队后来作为红六军团的种子部队,为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就像谭家述在《回忆茶陵游击队》文中提到:“我们这支游击队从1927年到1934年,7年的时间都是在湘赣边界……坚持游击战争,逐渐成了保卫扩大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劲旅。”同时,从茶陵武装革命斗争中走出的25位茶陵农家子弟历练成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军,也是对茶陵武装队伍力量的最好诠释。正如中央电视台1997年10月27日特别节目《井冈山》中介绍说“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国务院都是从井冈山洣水之滨的小屋(现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里走出来的”。由此可见,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旧县署衙)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地位,茶陵城是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当年挂在大门上“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几个大字,在民主建政的地平线上绽放了第一缕红色的光芒。
传承文明的历史丰碑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虽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无情战火中付之一炬,被夷为平地,然而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厚重的。1971年,为纪念民主革命时期茶陵那段红色建政的光辉历史,茶陵县革命委员会在遗址上修建一座高4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纪念碑。2004年,茶陵县实施“办电兴工,拓城兴旅”发展战略,启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修复工程。历时四年,该工程于2007年顺利竣工。2007年11月28日,茶陵举行茶陵县工农政府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开放仪式。至此,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终于能以崭新的“旧颜”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修复后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除沿用了“清志”所记载的州(县)署衙门基本建制和布局,还涂抹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铸就成古代州官衙文化和红色建政文化的融合体。“旧址”分衙门实体展示、政权建设、将军纪念馆三大板块,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等州署衙基本形制和县工农兵政府秘书、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工作室,开设了毛泽东与茶陵、工农兵政府纪念馆、茶陵籍将军馆、茶陵历史人物展等8个红色政权摇篮展室,陈列了大量的革命实物与图片资料。每个展室的门口所悬挂的标识牌,既标识了红色政权摇篮展室的内容,又注明了州署衙部门形制,如“红色政权摇篮第三展厅”为妇女部长陈叔同起居室旧址,在其标识牌下面又标注“原系州衙库房,为财务积储、管理用房”。特别是州衙大堂,更别具特色,它既是州署衙的主体建筑,又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第一次工作会议旧址。正中摆放着三尺公案,知州(县)坐堂后面的背景不是一般县(州)衙的“海水朝日图”,而是悬挂着马克思、列宁二人的画像及两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和入党誓词,两边不是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而是陈列了不少茶陵建政时期游击队使用的红樱枪……所有的这些陈设,无不展示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这个历史文化建筑的厚重内涵。
如今,历经沧桑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州署衙)告别了昔日等级森严和硝烟弥漫的气息,集聚着新时代的文明力量,引领着茶陵文明的薪火一路传承。自2007年开馆以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被认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列为湖南省廉政文化、全民国防、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文明风景旅游区、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广州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等。茶陵县利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这个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效应,相继举办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80周年庆典活动、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建政•见证”红色茶陵、“红色政权耀千秋”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等多项大型主题活动,并开展了“红色七月•重温誓词”“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一直以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累计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重温誓词等革命教育活动1500余次,县内外中小学生开展革命教育活动1000余次,成为了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青少年接受革命洗礼的重要学习场所,是茶陵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的绝佳平台。
文明热土,薪火相承。茶陵,这方古老而神奇的热土,雄踞洣水之滨,历经近800年风雨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而经典的传奇之地。她作为茶陵历史发展点上的一个人文符号,见证了茶陵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她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将会在传承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卫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