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莫叹山城书院小 缘仪楚地圣贤多 ——炎陵县的古代书院 >> 阅读

莫叹山城书院小 缘仪楚地圣贤多 ——炎陵县的古代书院

2017-07-11 17:27:5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96
 
文/叶常青
  我国古代书院始于唐朝开元六年(718),有近1300年的历史。书院起初是用来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应对的,用来讲学大约始于唐朝末期。炎陵县,原名酃县,建县于宋嘉定四年(1211)。从建县伊始到光绪三十二年(1905)科举废除兴办新学,炎陵县共创建书院18所。书院的发展与国运隆替、社会兴衰紧密相连。
  宋嘉定年间(1208-1224)邑人尹沂创建台山书院,开炎陵书院之先河,并一直延续到清代。“佳气遥通白鹿原,书声袅袅出前村。绿签红袖藏多少,底问《连山》八万言。”明代崇祯年间邑人罗谋卿《过台山书院访王山长》描写了当时书院办学的盛况。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邑士谭如春在城南外创办天香书院。
  清代是炎陵书院的兴盛及衰亡期。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张瑶于县治西北修建黄龙书院。乾隆十六年县令周仕魁主持重修黄龙书院,并更名为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在烈山书院增修学生宿舍,并更名为“洣泉书院。康熙五十六年教谕彭之昙在县学宫进德、修业二斋旧址创建天河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麦连倡议,邑绅士朱光贤、贾元贞、张朴庵等捐资在县城东门外桃花园(今炎陵一中内)创建梅冈书院。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主持在城北校场坪修建酃湖书院。同治四年(1864)邑绅万典璋撤酃湖书院材料,捐资40万在洣泉书院原址重修洣泉书院,并保存至今,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治十一年全县有书院14所,为洣泉书院、梅冈书院、台山书院、青云馆、文昌阁、图南书院、延庆书院、文明书院、天香书院、养元书院、承三书院、日新书院、鹿原书院、洁斋书院等。光绪年间,增修船山书院、龙门书院、峨侗书院、一峰书院。清代,炎陵县创办书院16所,名列全省第二。据县志记载,炎陵县建县以来,考取进士25人、举人50人、贡生387人,另有辟荐36人。清末民初,炎陵县出现了以何炳麟、何孟雄、郭春涛等为杰出代表的人才高峰。这与炎陵县相对发达的书院教育及浓厚书院文化之熏陶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光绪32年(1905年)科举废除,书院改制,为小学堂或义塾所取代。
  炎陵县的古代书院蕴含了厚重的堪舆文化,并寄寓了创办者兴贤育才的殷切期望。以洣泉书院为例,“洣泉”之名除了切合炎陵为“洣水之源”外,还寓意“山下出泉,泉为水源,学者诚能如泉水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可不至”。从地理环境来看,洣泉书院“踞高阜,依城垣,枕天河岩,面集雷岩,左右环以回龙、绣贝、月岭、吾登山,诚胜地也”,也完全符合传统堪舆学的要求。后因“院地湫隘”一度废弃,后来在原址重建洣泉书院,除了酃湖书院叠遭粤寇毁坏之外,“形家谓其地不利于科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炎陵县古代书院也折射当时“本地人”与客家人之间的竞争与矛盾。清朝康乾时期,大量的客家人从粤、闽、赣地区迁徙到炎陵,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本地人”与客家人存在一定的族群矛盾。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当时“本地人”把持的洣泉书院排斥客家人。所以,崇文尚学、自强不息的客家人创办了(上接第19页)梅冈书院,而形成洣泉书院招收“本地人”、梅冈书院招收客家人双峰对峙的办学格局。此外,《酃邑梅岗宾兴广额印金传书》记载了梅岗(冈)书院接受11位乡贤捐资办学的账目,以及同治七年酃县县臣、教谕、训导、千总和本地举人、廪生、监生的联名廪文等多篇文献资料。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关心支持书院办学的风气之盛,以及书院相对完善的筹资办学体制。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0-02-03 11:39:09
2014-08-10 10:21:10
2010-03-12 22:11:05
2010-03-12 22:10:14
2017-07-11 19:30:22
2019-10-30 10:50:09
2019-10-30 10:48:59
2017-07-11 17:27:5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