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安国
攸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为“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种荣誉,得益于攸县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耕读为本情结
攸县悠久、厚实的文化渊源,首先体现在民风上,攸县人耕读为本的情结久远。
攸县出土的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物,证实攸水之畔早有人类居住,并留下了原始农耕文化踪迹。晋朝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引《连山易》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全国以“攸”字命名的县仅有一例,攸县县城历来有禹王宫、漕泊禹王洞等事实可证明,攸女很可能出在攸县;夏朝继以农耕、始用甲骨文记事和《夏小正》记物候的文化渊源也可能关联攸县。
首先,攸县代代相传的大量俚语民谣,更能说明其耕读为本的情结深厚。如崇尚读书的东乡人说:“书要学,打要学,婆娘不讨带得过。家中财少带得过,乃崽不学没奈何”。北乡人则认读书种田为基业:“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种子孙流(打流)”。西乡人也视读书与生存休戚相关:“学书学得好,长大是个宝。学书学得差,后辈冇饭洽(吃)”。而南乡人最期望子孙有文化:“养乃崽会读书,讨婆娘会养猪”。中部流传的《劝乃崽读书》歌谣则称:“乃崽读书要用功,早起晏眠莫放松。自古读书家兴隆,从来懒尸腹中空……考进士,进翰林,当宰相,任三公,光宗耀祖传美名”。这些民间俚语歌谣说明,“耕读为本”,视文化人为高、学而致仕,是历代攸县人的情结和行纲。
其次,流传600多年的诸多典籍族谱,纷纷印证了攸县历久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刘姓祠堂对联:“教子孙一条家训克勤克俭,敬祖宗两大基业曰读曰耕”;陈氏宗祠联是:“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龙氏堂联为:“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王氏神龛联是:“遵宗祖格言二字曰勤曰俭,教子孙正路唯读唯耕”;张氏堂联为:“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等等。重读书,崇文化,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是攸县宗室民风传统。
二、私塾、书院盛行
攸县元代以前的私塾无考。但明清500多年盛行族祠办学,其中人口比较多的32个大姓都有一个乃至几十个族塾。规模较大的有高枧丁氏义塾、湖厂陈氏义塾、漕泊洪氏义塾、新市易氏义塾等。据万石刘族谱载:开基祖刘文翁(元奉直大夫)率长子仲柔(二甲进士、礼部仪制司郎中)、次子发祥(司经局学录)、三子汉富(提举司提举)、四子汉中(进士、吏部文选司主事)、五子汉渂(云南澜沧卫千戶),元末从江西永新徙攸邑万石市(今新市)。除四子五子后为官在外,长房二房三房都建祠堂开族塾(后演变为大桥头学校、福寿万小学、新市完小)。长房瑜敬公(贡士、仲柔子)“臧书数万,开馆以延四方士”,长房后人连续十三代出过秀才以上的文化人、三人当过县令。三房出过进士刘宏化(官大理寺正卿)、举人刘鲁初(官长洲训导)。
书院是成人读书、文人修书、属地藏书场所。最初为民办学馆,以后逐步变成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一般认为书院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可是,中国书院研究专家邓洪波教授认定:创办于南齐(479年—502年)的攸县光石山书院,早于唐朝的丽正、集贤的官办书院(712—713年),“是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自光石山书院始,攸邑先后有紫麟书院、凤山书院、白鹭书院、金仙书院、玉兰书院、湘南书院、东山书院等十几所书院之兴盛,人文霞蔚延绵,文化繁荣昌盛。渌田蔡氏书院成为宗族人才培育基地。蔡氏族谱记载,自明初至清朝道光200多年间,从蔡氏书院入泮举业成为攸学文庠生、安仁学文庠生者多达1200多人。蛟塘蔡氏雪公八世孙蔡思穆、蔡思和在明朝万历年间“兄弟联登”进士及第,至今尚留匾额。其九世孙蔡承植(槐庭)明万历庚辰中进士、癸未殿试二甲,官至广东按察副史。时堂兄弟蔡承甲、蔡承向皆进士,胞弟承可、承同,弟承赉皆为乡贡。近现代全国著名美学理论家蔡仪,红军将领蔡会文烈士,民国中将蔡人昌、少将蔡才佐等,也是从书院走出的人才。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考试至清光绪废止的近600年间,湖南164场乡试中,每16场就有攸县一人获解元称号,每24场考有攸县一人夺亚元称号,夺魁人数排在全省前列。据不完全统计,科举进士80多名,举人200多名。私塾、书院之兴起,使攸水文化得以延绵繁荣。
三、新学教育领先
攸县龙家精英走在世人前头兴办现代教育。檟山龙湛霖与族友龙髻扬于咸丰七年(1857)同时中举,龙湛霖再于同治元年(186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又任云南和福建主考官、江浙提督学政、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等职。他上书光绪帝,倡议改革旧学办新学,振兴实业。其子龙绂瑞、侄子龙璋创办长沙明德、经正两学堂,龙湛霖出任学堂总理。光绪三十年(1904),龙绂瑞与梁焕奎发起集资创建“湖南图书兼教育博物馆”。这是我国最早有正式命名的省级图书馆。他们还创办湖南第一女子学堂和湖南商业铁路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龙氏兄弟在明德中学设立攸县速成师范班,先后招收攸县学生3个班,培训小学师资165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龙璋又在长沙创办学制4年、招收攸县学生的南云中等商业学堂。1917年,省立典狱学校的毕业生、攸人陈步逸“毁家兴学”,在攸县首办全省最早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27年中培养职业人才2000余人。湖南省教育厅为此颁发一等嘉禾银质勋章。择址高枧壕形岭下丁松龄公祠处兴办的职校,其校匾“清华职业学校”6个行草大字,系1946年攸籍国民党集团军中将司令丁德隆托请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三十六年(1947)全县有372所学校、2万多学生,是当时全国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
四、文学创作延绵
攸县山水孕育、滋长着攸县文化。攸县山川秀丽,攸水文化延绵繁荣。攸土先哲总结说:“攸水西流而清,故其民聪慧好文。溪回浦清,故其民柔顺好礼。”古代文学以诗词赋为主流,攸县古代群星璀璨,奇葩鲜艳,仅同治版《攸县志•艺文》上选录诗歌就达335篇,涉及诗人200多名。清代邓显鹤《沅湘耆旧集》辑录攸县诗人40多位,作品800多篇。清道光十年(1829)攸县儒士贺德宗编辑《攸舆诗钞》,精挑本土诗人17位,录诗1200多首。
唐朝有两位攸县人的诗选进《全唐诗》,其中张子明的《孤雁》“江南江北俱关念,两地归飞似故乡”之句,被誉为“最佳”制作。陆蟾有3首诗选进《全五代诗》,其中《司空山闻子规》中的“众禽方在梦,谁念尔劳形”句清高隽永,令人回味。
宋代攸县有一批知名的诗词家。如:刘骘被写进《宋史•文苑传》,其诗《次韵虞舜庙怀古》中有“白云生绝壑,斑竹锁疏林”为写景名句;严起有《题壁诗》传世;彭天益不仅有“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之名句,而且有上乘诗作《司空山》。著名理学家朱熹为彭天益写过两首悼念诗,其一云:“先生高节抗浮云,自是长平好子孙。朝代勋名垂竹帛,清风明月对琴樽。传家谱在遗芳远,积庆堂高德泽存。赤石孤坟荒落日,为君洒酒赋招魂。”《全宋诗》收入了抗元英雄陈子全的《军中寄内》:“一望潇湘遍露迷,胡笳吹月夜凄凄。回天无力心难死,矢日同仇志应齐。但使首阳存汉地,不教阴塞牧羌羝。声名一堕谁能赎,珍重雌雄剑化蜺。”抒发了矢志抗敌的雄心壮志。《全宋词》选进抗元英雄王梦应的5首词,其中《念奴娇》“婉娩空复多情,年年晋梦,花与柴桑是”句,抒发了故国情怀。抗元英雄吴希奭亲自赋诗“撼山难撼壮志心,披肝共许从君死。笑举义旗众所推。奋臂一呼轰晴雷。不惜黄金募义勇,焚香共誓勤王台。”一时士气高涨,锐不可当。
元朝攸县出了一个名叫冯子振的大文豪。在冯子振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长期以诗文词曲为伴,与笔墨丹青结缘,“当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史称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文坛中最有才华的文人”。他以超人的才华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其艺术作品可称四绝:
一绝《梅花百咏》,是文学史上咏赞梅花的鸿篇绝作,并编入清修《四库全书》,其中《孤梅》:“标格清高迥不群,自开自落旁无邻。天寒岁晏冰霜里,青眼想看有几人?”《野梅》:“花开花落春不管,清风明月自绸缪。天然一种孤高性,真是花中隐逸流。”从诗中流露的性情,可窥其品格高标。金陵人宋无在《上冯海粟学士》诗中赞美他“忠言如海胆如山,促入金门香案班。玉笋上林联鹭序,紫檀春殿谒龙颜。才倾百辟星分耀,赋就三都稿未删。岂向长沙淹贾傅,临风高唱大刀环。”《沅湘耆旧集》选其诗82首。
二绝《居庸赋》,是明朝以前文学史上最长且极佳的一篇赋。首尾5000言,雄浑浩大,恢弘瑰丽。明初著名学者宋濂(1301-1381)为《<居庸赋>跋》云:“海粟冯公以博学英词著名于世,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他所作的《十八公赋》(“十八公”即为松树之“松”字)4000余言,也广为传诵,世称杰作。
三绝用《鹦鹉曲》曲牌写过42首曲,这在词曲史上绝无仅有。其曲纵论古今、感性而书,均即景生情、抒怀言志。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将冯子振《鹦鹉曲》列为开篇第一。贯云石序《阳春白雪》时,夸赞冯子振词“豪辣灏烂,不断古今。”
四绝是其书法也很有名气,他所作扬州《汉寿亭侯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书写,后世誉为“三绝”。《行草虹月楼记卷》是冯子振罕见的独立书法作品,此卷书字体纵长欹侧,运笔劲挺,无抖擞之气,接近黄庭坚而较为拙直,具有一种执拗的格调,此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冯子振尚有《与无隐元晦诗》行书手迹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明朝攸县有30多名诗人的诗歌被收进《沅湘耆旧集》。其中选刘友光129首,彭民望76首,易舒诰57首、陈湜55首、彭友信30首。明万历甲辰武进士、官广东虎头卫守备的刘葵好吟咏,所为诗近万首,可惜未能保存下来。彭民望、易舒诰、陈钺3人是明朝宰相李东阳门下的三位诗友,是茶陵诗派的重要诗人。
清朝攸县诗坛人才辈出,诗作丰富多彩。清康熙年间贡生陈之駓,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语出诙谐,民间至今流传他善于巧对的趣闻,湘潭罗典称之为“旷世轶才”,时誉“楚南四家”之一,他的著作《岛孙文集》现收藏在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清代攸县著名诗人陈葵写了很多诗赋,其中长篇赋《洞庭赋》和《灵龟峰赋》被选入同治版《攸县志•艺文》。《洞庭赋》210句,1200字;《灵龟峰赋》246句,1344字。其长赋竭尽铺叙渲染之能事,骈四俪六,对仗工整,很有气势。《洞庭赋》起笔非凡:“涵万象以澄沏兮,鼓二气之浩荡……吐纳三湘,襟带九江。喷薄兮莫辨上下,溃沔兮不知西东。”将洞庭湖波澜壮阔、汹涌磅礴之浩瀚气势,日月盈虚之变幻,描绘得淋漓尽致。陈梦元评价他“古赋及杂文出入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班(固)之间”。清朝道光年间,攸县有一对夫妻诗人,他们是夏恒和王璊。夏恒于道光九年登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吏部考工司主事。夏恒的诗写实景,抒真情。如《述怀之一》:“富贵与利达,有求适堪鄙。文章与经济,无用那足齿。煌煌圣贤业,体用相表里。读书苟有得,可行亦可止。我从田间来,仓卒备驱使。虽无干禄怀,窃抱素餐耻。庶几仕而学,精心求治理”。其诗作27首入选《沅湘耆旧集》。王璊喜爱以中国历史上著名女性为题材创作诗歌(如蔡文姬、杨贵妃、卓文君、王昭君、曹大姑、上官昭容、孙夫人等),有《印月楼诗词剩》传世。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