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茶陵晓塘越楚古城(二) >> 阅读

茶陵晓塘越楚古城(二)

2018-12-27 17:59:34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77

文/段立新        

拙文《茶陵晓塘越楚古城(之一)》介绍了茶陵越楚古城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这里再围绕这座古城,讨论一下与此城相关的几个问题,以期读者朋友及方家指教。
一、两千多年前楚国人修筑晓塘越楚古城的原因
战国中晚之交,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前386年—前381年)。吴起变法“要在强兵”,颇有成效。变法自强之后,楚国的军事势力进一步加强了,它继续往南侵占扬越之地,在原南方扬越之地设立了苍梧郡。
在楚悼王之后,楚威王于公元前333年灭掉了东面的越国。这时的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楚威王在位时期的楚国,疆土达到了5000里,拥有百万人之多的陆军部队、4000人之多的车战部队、10000人之多的骑兵部队,国家粮仓储备了可以供应10年之久的战备粮。
《史记》等史籍还记载说,当时楚国“南有洞庭、苍梧”。就是说,楚威王当政时期,楚国已经占据了今湖南全境及两广北部部分地区,并在这里设置了洞庭、苍梧两个郡,楚国的东南边陲延伸到了罗霄山区。
也可能是在楚威王当政时期,古茶陵所辖区域全部纳入了楚国的版图。在远古时期,茶陵和湖南及其它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地方属于“百越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先民被中原地区的人统称为“百越之民”。其中生活在今湖南以东地区的属于百越之民中的扬越人。在楚国进掠湖南、占据茶陵之前,生活在茶陵的扬越人和百越之地的其他越人一样,还一直处于“无君长”的松散氏族部落社会状态之中。
在强大的楚国进逼之下,世代生活在茶陵而现在被楚国打败了的扬越人,一部分留下来,与楚人一起,继续生活在茶陵这块土地上,一部分被迫退出茶陵祖居之地。被迫退出茶陵祖居之地的扬越不甘失败,他们循着茶水古道向东越过现在的湘赣边界,进入今江西境内,再向东到达现在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联合江西及东南沿海地带的其它越人部落,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越人反击势力,随时准备着骚扰、进犯楚国东南边境。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楚国在茶水古道茶陵路段与江西路段交接之地的界头岭一带设置军事据点,长期派军驻守边境。为了便于驻军,楚国在界头岭附近修筑了一座夯筑土城作为军事据点。这座作为军事据点的夯筑土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晓塘越楚古城。值得注意的是,从黄泥坡1号楚墓发掘的结果来看,晓塘越楚古城还可能兼具地方行政职能。
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它的行政区划由“国”和“野”两部分组成。“国”是周王朝的直接统辖百里之地,在这里,周王在王城之外,把其余的领地一一分封给了大小不同的宗族及诸侯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受封的宗族与国王同属一个部族,而诸侯则是与王室关系亲密、牢靠,在政治上拥护、忠于王室的各部族。他们所统治的区域称为“国”。除此之外,其它部族生活的区域则统称为“野”。
各个诸侯国也仿照“国”“野”的形式来划分自己的政区。在各自的诸侯国内,各个诸侯又把自己的封地进一步划分成大小不一的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宗族功臣作为食邑。这些个食邑所辖区域与诸侯王国都所在地可以视为诸侯国的“国”,其它领土区域可以视为诸侯国的“野”。
从春秋时期开始,各诸侯国之间兼并之战纷起,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来消灭实力弱小的诸侯国,扩大自己的领土领地。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作为战胜国的诸侯国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怎样分配新得的领土,并且有效统治和管理这些新得领土呢?
对此,南方地区的楚国,北方地区的晋国给出了不错的答案,就是在封建制之外尝试实行郡县制:
通过兼并战争吞并的土地不纳入“国”、“野”的范畴,不分封给宗族,也不分封给诸侯功臣,而统属于国家,国家在这些新辟的土地上设置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统一委派文职官吏对郡、县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对郡、县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县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和晋国,而在县之上建立郡这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的则是晋国,楚国约在楚庄王时(前613年—前591年),每添一侯国,必置郡。在楚武王熊通时(前740年—前690年)灭权国置权县。史称“春秋第一县”。
战国中晚期,楚国进掠茶陵之后,在茶陵边陲之地修筑晓塘越楚古城的时候,楚国设立县已经行之有年,积累了丰富的设县经验,在新占土地上设县在楚国已经成了一条例行制度。
楚国在茶陵境内推行军事驻防与政治维稳、治理同步进行的措施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出现的。楚国占据整个湖南之后,在湖南境内设立了洞庭、苍梧两个郡。湖南北部、西部属洞庭郡,东部、南部属苍梧郡。
楚国洞庭郡、苍梧郡的设置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茶陵很可能是楚国苍梧郡下的一个县,它的县治很可能就是晓塘越楚古城。再联系黄泥坡1号楚墓墓主,还有晓塘越楚古城城区散见的汉代陶器:这个墓主是一个等级不低楚国贵族,生前担任过楚国的文职官员。这样一个楚国贵族和文职官员仅仅是因为军事的需要而委派来的吗?直到汉代还有人居住在这座城池里面,这仅仅是因为晓塘越楚古城曾经是楚国的一座边境军事据点吗?
二、晓塘越楚古城与聚落及区域意义上的茶陵
茶陵县定名为“茶陵”,这与晓塘越楚古城有很大的关系。
从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茶陵最早的地方志应该是属于“图经”范畴的《茶陵图经》,此书大约修纂于唐代建中年间(780年—783年)。《茶陵图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茶陵”的词汇意义作了解释:“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陵指的是长有野生茶叶的山峦岗丘。这原本并不是指称某一个具体山峦岗丘的名词,在《茶陵图经》中则指的是一座具体的山,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茶山。茶山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横亘在今秩堂镇东部东首、小田、田湖、合户几个村境内,其中,西北一段成为茶陵县与江西永新县的界岭之一。约在宋朝时期,茶山更名为景阳山,清代同治九年版的《茶陵州志》(以下简称《茶陵州志》)记载说:“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永新界,一名茶山。”现在,当地人把这一段山岭笼统地称为“五佛岭”。据秩堂人介绍,民国时期,当地人有在本地山头岭垴采摘野生茶叶的习惯,在虎蛇鱼山头至今还能找到零星的野生茶叶树。由此说来,《茶陵图经》所描述茶陵是所指不虚的。作为具体的山峦岗丘,它指的是包括茶山在内的今秩堂镇所有山峦岗丘。
《茶陵州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似乎是解释茶陵县得名的原因: “ 《尔雅》 :‘大阜曰陵’。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陵。”这里所说的“茶陵”是地域意义上的茶陵。古汉语中的“阴”用以指方向,指的是山的北面和西面。“地居茶山之阴”就是在茶山西面。以村落而论,它指的是今秩堂镇茶山周边的田湖、合户、晓塘等村落。以地域而论,“居茶山之阴”的茶陵应该是今秩堂、高陇、八团等乡镇所在的区域。在明清两代,这个区域的大部分隶属于“茶陵乡”,简称为“茶乡”。这可以视为区域意义上的茶乡,即历史上最初意义上的茶陵。在建国之前的茶陵县人的意识里,这个区域意义上的茶乡,其范围还要大一些,它指的是茶水流域的茶陵乡及睦亲乡的大部分,指的是今天的原尧水乡北部及腰陂(今东山村以北)、潞水(仅指潞水方言片)等几个乡镇在内的广大区域。
成书于唐代元和年间(806年—821年)的《元和郡县志》是这样解释茶陵县得名的原因的:“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茶陵县是因为它位于茶山之南而命名为茶陵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原本仅仅是分布于茶山周围的村落的名字,为什么就发展成了区域意义上的茶陵和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茶陵——茶陵县的名字呢?概括地说,这得益于晓塘越楚古城。
楚国在茶山西面的小槎片新建军事据点之后,必须有相应的政治、经济、交通运输设施为它提供生存保障。结果是这个军事据点拉动了它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运输,乃至商业的发展,此前仅仅是山间村落的茶陵也就渐渐地变成了楚国东部边境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活动为一体的中心地带,因此,这里也就有了作为楚国边境的地标的条件;茶陵这个村落于是就成了楚国东部边境的军事要地和政治、经济中心。它进而成了一个包括它在内的区域的名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西汉时期,长沙定王刘发把他的儿子刘 分封在今茶陵、炎陵两个县县界上当茶陵侯,这个侯国定都于区域意义上的茶陵,这就是今火田镇莲溪(旧称“莲卿”)村境内的茶王城。刘 以区域意义上的茶陵之名作为自己的侯国之名,这是将茶陵之名扩大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和郡县志》对于茶陵县得名的原因的解释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茶陵,作为一个村落的名(下转第8页)(上接第4页)字,它因为晓塘越楚古城的修筑而具有地标意义,由此一来,包括这个村落在内的茶陵东北部区域,从战国早期到西汉时期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它先后成为了“茶陵”这个区域和“茶陵”这个侯国的名称,最后,又成为这个侯国所在地的县的名字。
三、晓塘越楚古城与茶陵地方建政
从现在能找到的文献资料来看,茶陵建县始于汉高祖5年,即公元前202年。但这个结论历来是为人所怀疑的。彭雪开老师、谭定祥先生根据秦始皇统一六国而设郡县的史实推断,茶陵建县的历史可以提前到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这是目前大家就“茶陵究竟是何时立县”这个问题提出的最新意见。彭雪开老师在《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释》中认为:茶陵晓塘(北塘)古城遗址,“根据当时强楚开拓南疆,尽取其他后建郡置县的惯例,有可能为楚国立县的县治。”这一推论,是有实证依据的。
现存最早的《茶陵州志》,也就是嘉靖四年版的《茶陵州志》之卷之一《郡谱》标明,茶陵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地”,这个说法得到了古人的认可。比方说,顾祖禹也持论这个意见,他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茶陵州”条目下说“(茶陵州是)春秋时楚地”。
从《左传》等文献记载来看,大约从楚庄王(前613至前591年)时期开始,楚国先后向南、向东掠占土地,扩充领土。楚国的掠地扩充领土与在被掠占领土上设立郡县是同步进行的,就是说,它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在这个诸侯国的领土上设立郡或者县,委任上大夫、下大夫等行政官吏予以治理;在一段时间内,楚国设立郡的速度不及于设立县的速度,以至于出现了县大于郡的反常现象,表现为下大夫治郡上大夫治县。在2014年10月开始的晓塘古城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在黄泥坡1号楚墓发掘清理出了一座中型楚墓,一棺一椁的葬制及其它相关文物提示,墓主是大夫一级的文官。晓塘战国古城遗址与黄泥坡1号楚墓考古发现并存的事实提示,晓塘战国古城很可能既是楚国东面防御扬越的军事据点,又是楚国东部边境新设立的一个县的县治;而黄泥坡1号楚墓墓主很有可能是这个县的县令。
前面说过,晓塘越楚古城很可能是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这个时期建立的。这个时间约在楚悼王去世前1年,即楚悼王20年,也就是公元前382年。换一句话说,茶陵县首次建县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公元前382年。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8-07-23 10:13:20
2010-11-17 23:36:15
2010-04-18 21:44:35
2010-04-18 21:44:05
2010-04-18 21:42:42
2010-04-18 21:41:40
2014-08-10 10:21:10
2011-04-21 23:29:4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