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枣市,有一所古老的书院。小时候人们都称“书院”。后来,我逐渐得知书院称为“寻乐书院”,是茶陵县规模最大的宗族书院。书院额以“寻乐”,意在愿学者寻理学之渊以为“乐道”。清嘉庆版《茶陵州志》载:“寻乐书院,在州西,四都苏姓建,积赀置田租,考课优奖,具有成画。”清同治版《茶陵州志》载:“苏联元,字佐朝,廪生。学问深邃,慷慨乐施,捐建寻乐书院,栽培士子,里人至今称颂。”从《苏氏族谱》得知,寻乐书院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苏联元捐建,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苏国文首倡扩建。很可惜,这所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古老书院,被族人于1995年将房舍全部拆除。现在,曾经拥有荣耀与辉煌的书院,只能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了。
书院坐落在枣市镇枣子园与黄里树下交界的新塘垅里,坐西朝东,占地面积近十亩,屹立于平畴之中。书院背依武功山脉,山峦起伏,层峦叠障。它如巨人躺在舒适的椅子上。前面为宽广的禾垅,视野开阔,遥对罗宵山脉。秦人洞水源远流长。苏氏先人拦秦人洞水,筑龙虎坝,引水灌溉。一条小溪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小溪经黄里树下,绕书院左侧经前坪盘旋曲折而过,像一条银带缠绕。一排排的白杨树、柳树、柏树、腊叶树、桃树、李树、枣子树环绕在书院四周。春季,白色的李花、粉红的桃花、青黄色的枣花盛开,蜜蜂嗡嗡地在花蕊上采蜜。蝴蝶张开翅膀在花瓣上翩翩起舞。白杨树、柳树吐出嫩黄色的叶芽,数天后,叶芽渐渐变青,逐渐由小到大。微风吹拂,桃花、李花阵阵花香飘来,沁人心脾。柳树枝条轻摆着,好像在向人们招手,欢迎人们的到来。夏秋季,黄色的李子,白里透红的桃子,又青又红的枣子熟了,果实累累,悬挂在枝头,行人看了不由得唾津潜溢。柏树四季常青,像卫士一样守护着书院;鸟雀儿不断地唱着欢乐的歌,这真是鸟语花香。远远望去,书院掩映在绿色丛中,如一幅水彩画。近看,书院气势雄伟、雕梁画栏、飞檐翅角、龙凤滚栋。
书院建筑规模为3个正栋,4个横栋。正门上镶嵌着“寻乐书院”四个镀金大字。你若到大门口就仿佛听到了古人琅琅的读书声,他们摇头晃脑地从“人之初,性本善……”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熟读得能倒背如流。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隔窗听讲”等勤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他们忍受了“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寂寞与痛苦,到金榜题名时,又赢得了“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誉与称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莘莘学子追求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贫寒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也不全是梦想。于是,书院师严于教、仕勤于学,蔚然成风。往前看到的是长方形大门的门框,都是用整条的大理石砌成,高有丈余,宽一丈。进入第二重门,还是那么高大的大理石门框,门两侧还有大石礅。地上镶嵌着四方形的地板砖。地板砖平整光滑如镜,大小整齐如一,光可鉴人,坚硬无比。地板砖整整齐齐的,一行行一列列,一直铺往讲堂、拜厅圣殿、回廊。过了第二重大门就是宽大的内院,内院有一个很大的天井,两旁各栽了一棵柏树,柏树四季常青,青翠欲滴。内院左侧是两间厨房与一间大餐厅及一间客厅。餐厅有4根屋柱支撑,可放下40张方桌;客厅可放10多张方桌。内院右侧是礼堂,礼堂也由4根屋柱支撑,可容纳上千人,一端还有戏台。礼堂右侧有一侧门,进去是一个小天井,天井中间是花圃,花圃中有月季花、芙蓉花、夹竹桃等。这厢房楼上是藏书楼,楼下是阅览室,旁边有一间先生住房。内院正中间是一栋气势恢弘的两层楼的讲堂。正栋是敞开无大门的大厅,有4根屋柱,左右后边各是两间教室。前面走廊也由4根屋柱支撑。左右两边各有木板梯通往楼上,楼上互通,用做生徒的寝室。大厅右侧的板梯下悬吊着一口铁钟,每次上下课,悠扬的钟声响彻书院,越过田野,越过村庄,传向遥远的地方。正栋右侧的横栋是半敦斋,紧挨着是修业斋,檐下走廊互通。后排一栋系拜厅圣殿。拜厅圣殿前后两个大厅相通,圣殿塑有孔子像及牌位。每逢新生入学,初一、十五及孔子生日,师生们都要行三叩九拜礼祀拜孔子。再往前为屋檐回廊,这栋横屋是进德斋。沿着走廊往前走,紧接着的一栋是孝仪祠。再往前是鼓楼,鼓楼一侧门即通往大餐厅,往右就通往讲堂。
书院以讲堂为中心,围成一个很大的四合院,院院相通。天井一个连着一个。走廊回环,即使下雨天也不会沾湿鞋子。
书院有36个翘屋垛,意即36个天罡星;有72根屋柱,意即72个地煞星。寓意为共108单将。可见,苏氏先人当时建书院时用心良苦,希望子孙发达、成名成贤,以光宗耀祖。
书院得天地之灵气,吸引了不少的名师硕儒,也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是一处风水宝地。
我从有关历史文献中得知,天下书院以湖湘书院为盛,而湖湘书院中茶陵书院表现颇为突出。茶陵历代建书院38所,高中进士者127人,均遥居各州县之首。寻乐书院规模之大、学田之多、吸引的名师硕儒、培养的人才,在茶陵与其他宗族书院相比居首位。
寻乐书院占地面积有近10亩,是有近百间房屋的大型建筑群。书院学田有1000多亩,从枣子园墟至马江墟道路两旁尽为寻乐学田。每年收取租金以资束脩金、膏火金、奖学金和修缮费等。书院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延请硕儒名师。如有状元萧锦忠,他在书院主讲多年;名儒谭滋甲也曾应邀掌教书院多年。书院培养的人才显赫,如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户部主事苏大治,清光绪六年(1880)榜眼、翰林院编修曹诒孙,咸丰六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的谭钟麟……尤其是,苏大治于1868年高中进士,使苏姓跻身于名门望族,提高了苏姓在茶陵的社会地位。陈焕初、陈国初少年时,亦曾在寻乐书院求过学。
书院于1922年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也足见书院在茶陵学校中的位置和影响。只可惜这所历经百余年沧桑的书院,于1928年4月份,有苏氏族人苏托槐、苏奕保、苏相仔跟随由朱德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余部途经枣市,因不满“寻乐会”养的一班“寄生虫”,而一把火将其烧毁。书院燃烧了两天两夜后,族人才将火扑灭,大火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房子。
1945年书院又遭受到日军的焚烧。日本投降后,苏氏族人对寻乐书院进行了修复。
20世纪50年代,书院改为枣市辅导区;1952年,改为枣市中心完小;1975-1976年改为枣市五七中学;1992年改为枣市学校。1995年书院房舍被全部拆除。至此,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寻乐书院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直到现在,故乡人还将书院原址称为“书院”,足见书院在人们心目中的根深蒂固。书院曾经拥有的辉煌与荣耀,在历史长河中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声名和人文精神将永远铭刻于家乡父老的心中。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