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醴陵古城迁徙时代小考 >> 阅读

醴陵古城迁徙时代小考

2010-03-11 14:10:11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799

醴陵古城迁徙时代小考

丁水生

醴陵史载东汉始置县。县治即县城因记载无考而说“自汉以来无城”。1987年湖南省博物馆专家来考察后认定:转步古城,正是醴陵建置以后的县城遗址,同时又是之前西汉所封“醴陵侯”的侯城故址。从而推翻醴陵历来无城之说。

醴陵古城遗址,位于距今城西10公里的原转步乡古城村(今属板杉乡)。这里地处渌江中游,渌江自东而来宛如飘带绕遗址东、南、西三面流过,形如半岛。当地人则称为中三洲。遗址座北朝南,三面临水,北面依山,沿江三面都筑有城垣。1986年文物普查时,城垣保存基本完好。

侯城位于县城遗址北面约20米处,与县城古垣一样,均系黄色粘土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深约4-6厘米,叠压在东汉县城故址下面。城垣内外,均有泥质麻纹陶片发现,表现出明显的东汉陶器特征,为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力地印证了醴陵古城的建置和筑造,以及城市文明的形成发展脉络。现为醴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汉书·文功臣表》载:“(越)以卒从,汉二年起栎阳,为河内都尉,用长沙相。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封醴陵侯,六百户。孝文帝四年(前176年)有罪免。”1这位不曾在史籍标明姓氏的醴陵侯兼长沙国相的“越”,虽居位仅8年,却使“醴陵”作为一个地域名称,第一次被写进历史,距今已有2192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长沙王刘兴因“宗室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降封为临湘侯,改长沙国为长沙郡,包括临湘在内共辖13县,其中就有同时从原属临湘管辖的醴陵地域划出设置的醴陵县。后又把湘南侯国邻近醴陵的今株洲县大部分地区划入醴陵辖境。则推溯醴陵立县至今,也将近2000年。

醴陵的第一个侯城及东汉县城,如上述设置在原转步乡中三洲古城。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迁移到今城区位置?以前史籍并无记载或回避。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提出推断:

首先,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今醴陵城东营盘岭(民间习惯称云盘岭,系醴陵一中所在的青云山沿渌江河上行的余脉)发现“晋墓”一座,内有碑刻镌“杨仪侯王之墓”六字,左侧有“永康二年吉日立”字样。但民国初年,有学者因“永康”虽为西晋惠帝年号,但无二年纪年,而东汉恒帝,五胡十六国后燕、西秦也都用过这一年号,排除后燕、西秦二者不论,则此墓为汉为晋,尚不可定,从而提出“晋冢存疑”的论点。清末光绪年间,发现这座曾被封禁的古墓已被盗,遗弃物中有一种铭刻“阳遂富贵”四字的墓砖。县人文浚(字雪吟)曾考证此砖,认为“质粗而短,隶文甚古,阳字从阜,遂字逐上作三点,富字上面有二点。”属典型的汉魏古隶风格。“阳遂富贵”是吉利语,“犹大富贵宜侯王也”,和“杨仪侯王之墓”碑互为印证。

文浚的考证给我们的启示是:这一墓葬不止一墓!考三国史载,吴国丞相顾雍,于黄武四年(公元225)进封为“醴陵侯”。2这时的醴陵早已立县。顾雍原来的封爵即是建安25年(220),吴王孙权所封的“阳遂乡侯3”,墓砖的发现,证明此墓开始应是顾氏亲属所葬;而“永康二年(公元301)”所立之碑,则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短暂统一全国后,顾氏后人所立(顾雍亡故于公元2434)。所以此墓是否即为顾雍本人,虽不能确定,但说后来这一部分是“晋墓”,应该没有错。同时这里应该澄清前人一个小小的疏漏,即西晋惠帝永康纪年实际也有过二年,只不过是在这一年又改了一次元叫“永宁”元年。一年中拥有两个以上的年号,在中国封建帝王的纪年中屡见不鲜。反倒是东汉恒帝明确只有永康元年。所以营盘岭古墓总体来讲是一座汉魏三国及晋的家族组合墓地,位于东门近城。证明从“阳遂乡侯”到“醴陵侯”这几十年间,醴陵县城已经迁移到今址,此处遂被顾氏族人看中为“风水宝地”。

其次,近些年,屡有时代肯定的晋墓在以前属荒郊地带的烈士塔、醴陵一中青云山下、市出口花炮厂等处被发现并抢救性发掘。火车站附近原叫第四塘,民国二十六年(1937)甚至再次发现“阳遂富贵”同类型墓砖,说明顾氏家族墓地不只营盘岭一处。这么多同时代的晋墓葬在城郊发现,从侧面证明醴陵县城当时人口较为繁密,符合古代人“慎终追远,安土重迁”的家族乡土观念,从而择葬于城郊周围。不是县城还在中三洲能够解释的。

其三,《后汉书·五行志:三》曾载:“建安七八年(202-203)中,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吼)如牛声,积数年。”5民国版《醴陵县志·大事记》亦记此事并指明“即今王仙山”。6在《地理志·山水》中又引南朝刘宋盛宏之《荆州记》记载说:“醴陵县东三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昔有道士学仙于此。”7按此学仙人即传说中的王乔,故地名为王仙,距县城正好是三十里。北宋欧阳修撰《御书阁记》也说:“醴陵县东三十里有宫曰登真,其前有山,世传仙人王乔炼药于此。”两处记载距离一致,说明至少在东汉末建安八年以前,醴陵县城已迁移到今城。

综上所述,醴陵县城迁徙,应在东汉初置县到汉末建安八年之前(37-203)这160多年间,更具体的年代,有待于新的历史证据来发现。

迁徙原因,要从两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去加以考量。中三洲古城三面临水,弹丸之地逼仄不利于拓展,已是不言而喻。而自醴陵以“乡、亭”升格为县,辖境大增,西至渌水下游渌口(今属株洲县),东至上游发源处杨歧山附近(今属江西萍乡市)。政治中心依当时地理方位的中心东移,正是今城位置。恰处控扼“湘东门户”枢纽位置,又是渌水中游的水运繁盛中心。地域远比中三洲广阔,城区拓展有回旋余地。前人能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已被证明是很有历史眼光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95275.

2)陈寿·三国志:《顾雍传》〔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93970.

3)同上,P969.

4)同上,P971.吴赤乌六年为公元243年。

5)范晔·后汉书〔M〕上海:中华书局,19653317.

6)刘谦·民国醴陵县志:大事记〔M〕醴陵市志编纂委员会上重印本,19871.

7)同上,P99:地理志转引南朝盛宏之·《荆州记》。

(作者简介: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责任编辑:刘俊男)

相关文章
2010-11-17 23:36:15
2015-10-15 16:51:42
2015-10-15 16:49:03
2015-10-15 16:46:04
2018-12-27 17:31:55
2012-02-02 14:17:09
2012-02-02 14:16:34
2010-04-18 21:44:3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