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立新
湖南大学文学院陈冠梅教授校点《刘坦斋先生文集》及《书传会选》,集结成《湖湘文库》系列丛书之《刘三吾集》出版,其中《刘坦斋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卷之十四《七言律诗·哭从兄益吾教谕》题后注释云:“此诗之前缺《哭伯兄存吾推官二首》《哭兄子硕》《哭仲兄长吾上舍》《谢牛修撰作传》。诗题见原目录。”查阅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以下简称《州志》)、《石溪乙丑四修族谱》卷九《节义录》(编于1925年即民国十四年,以下简称《族谱》)、《列朝诗集》(以下简称《诗集》)及刘三吾本人的作品《留耕堂世德记》(以下简称《记》)、《颎侄生日,歌以寿之》(以下简称《寿》)之后,一方面,我找到了前面四首佚诗,希望能将这四首佚诗及其相关的人和事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我发现《文集》《州志》和《族谱》对诗歌内容的记载各有不一致之处,综合相关记载,我对其中不一致的地方略作了一番考证,我希望将我的考证结果公之于众,以期方家指教。
关于《哭伯兄存吾推官二首》
先简要地说一说刘存吾(耕孙)。对此,《族谱》的记载是这样的:“(刘)耕孙,字存吾,号西畴,中元天历庚午(作者注:1330年)王文煜榜进士,历建德、徽州、瑞州三路推官,所至卓有政绩。转宁国路,贼(作者注:指农民起义军)攻宁国,耕孙悉力守之,题高城曰:‘身随士卒同甘苦,誓与高城共死生。’城陷,死之……”《州志》对刘耕孙“所至卓有政绩”这个话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元至顺尹临武,厘定茶课,大便于民;作劝农诗若干首……”
《元史·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以下简称《元史》)介绍得更清楚:“刘耕孙……至顺元年(1330年)进士,授承事郎、桂阳路临武县尹。临武近蛮獠,耕孙至,召父老告之曰:‘吾儒士也,今为汝邑尹,尔父老当体吾教,训其子弟,孝弟力田,暇则事《诗》、《书》,毋自弃以干吾政。’乃为建学校,求民间俊秀教之,设俎豆,习礼让,三年文化大兴。邑有茶课,岁不过五锭,后增至五十锭,耕孙言于朝,除其额。历建德、徽州、瑞州三路推官,所至详谳疑狱,其政绩卓然者甚众。”
“除此而外,《记》对此也有所叙述:“其繇甲科令临武,殺茶课一百五十,定为元额三定,坏前令假手报仇所书垩壁之豪民,而化武断为良民。”
至于《族谱》里面记载的“城陷,死之”,这涉及到了刘耕孙抗击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史实。据《元史》记载,其史实是这样的:“刘耕孙……至正……十五年,转儒林郎、宁国路推官……会长枪琐南班、程述、谢玺等攻宁国,耕孙分守城西南,日署府事,夜率兵乘城固守。江浙行省遣参知政事吉尼哥兒来援,至则兵已疲矣。城恃有援,不为备。琐南班知之,夜四鼓,引众缘堞而上,城遂陷。耕孙力战遇害。”
再来说一说刘三吾的《哭伯兄存吾推官二首》。
上面引用《族谱》关于刘耕孙的记载时,其中的省略部分记载的是其中一首诗,其中所记的诗歌,其内容与《州志》记载的一致。内容如下:
弟三吾哭之以诗:
“黄甲题名前进士,白头死难古宣州。
高城留得苌宏血,故友应同李甫游。”
(作者注:“苌宏”,应写作“苌弘”,系避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讳而改。“李甫”及下文的“李黼”即“李芾”)
这一首诗歌以《哭伯兄存吾推官》之名入选了《诗集》。《诗集》中的《哭伯兄存吾推官》是一首完整的七律,前面带有简短的序。序及诗歌内容是这样的:
天历庚午,进士署高城门曰:“身随下士同甘苦,誓与高城共死生”。
寸心忠厚古人流,
两鬓风霜为国忧。
黄甲题名前进士,
白头死难古宣州。
高城留得苌弘血,
故友应同李黼游。
弱弟自惭无气力,
未能申请达宸旒。
《文集》在其中“七言律诗”种保留了这一首诗的题目,这首诗当然就是七言律诗了。这就是说,《诗集》记载的是完整的,而《族谱》《州志》记载的只是其中的颔联、颈联两部分。
《哭伯兄存吾推官二首》中的第二首七律也载入了《族谱》,估计收录在《艺文》部分。这一部分,我并没有阅读到,现在录入的由友人提供,内容如下:
举义乡闾多涉险,
元官宁国复遭兵。
高城誓死生前句,
信史流芳身后名。
子克保家存壬嗣,
妻能削发效忠贞。
伤心入骨江东地,
望断翎原泪两倾。
文中“举义乡闾多涉险,元官宁国复遭兵”所反映的内容,《元史》作了相应的记载:“刘耕孙……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蕲黄贼攻破湖南。耕孙倾家赀募义丁,以援茶陵,贼至辄却,故茶陵久不失守。十五年,转儒林郎、宁国路推官……”而“子克保家”之语所反映的事实,《记》一文中作了相关的叙述,这里不作摘录。至于“高城誓死生前句,信史流芳身后名”之语所反映的事实,前面引用《元史》的相关叙述时已经交代过了,无需重复:文字叙述与主要事实相符,诗歌的内容应该是可靠的。
关于《哭兄子硕》
对刘硕的简要介绍见之于《族谱》及《元史》,而七律《哭兄子硕》则仅见于《族谱》。
《族谱》对刘硕的情况简介如下:“硕字孟甫,(刘)耕孙仲子,任江夏县鲁湖大使,起义兵援茶陵,死之……”
《元史》记其事与《族谱》相同,内容如下:“(刘涛孙)长子硕……起义兵援茶陵,亦死之。”
《族谱》与《元史》对于刘硕是谁的儿子的表述并不一致。参考《记》及《寿》得知,《元史》的表述是错误的:刘硕是刘耕孙存吾的儿子。其中相关的文字,这里不作摘录。
《族谱》收录七律《哭兄子硕》,内容如下:
天性疎才志未酬,
妙年举义气凌云。
病中不倚防身剑,
夜半俄为在壑舟。
韩叔有文申远祭,
赵家无后复先仇。
更怜而父伤心处,
哭望南云天尽头。
关于《哭仲兄长吾上舍》
《族谱》收录了刘长吾(焘孙)的简介及七律《哭仲兄长吾上舍》,内容如下:
焘孙,字长吾,号厚轩,元国学生,为常宁学正。湖南陷,长吏弃城走,民奉印请焘孙主之,城赖以完者一年。寻外援不至,死之。弟三吾哭之以诗曰:
“宜江昨值红巾乱,
兄以儒冠与抗衡。
本为国家图报效,
岂缘儿女坏声名。
一腔悲愤三闾地,
千古清风大学生。
更有老兄同节操,
去年死事在宜城。”
文中“民奉印请焘孙主之”之事,《元史》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刘)涛孙……湖南陷,常宁长吏弃城走,民奉印请焘孙为城守,城赖以完者一年。外援俱绝,死之。”《州志》对上述事件的记载较之《族谱》、《元史》为详,但并没有收录《哭仲兄长吾上舍》一诗。相关内容如下:“刘涛孙,字长吾,至元丙子游京师,以俊秀用荐者得入国学为弟子员,积分及优等,以例署常宁州学正。壬辰(1352年)红巾乱,常宁陷,州长贰,皆弃城遁,焘孙集民兵复州治守之。嗣武冈洞獠寇至援绝,城复陷。焘孙率余众退保温江原,结寨以为固,贼复来攻,以众寡不敌见执,不屈,遂遇害。”
对此,《记》中也有相应的记载:“长吾以太学生公试下第,堂除常宁儒学正,三吾往候之。会衡湘虹乱,兄念不能坐受鱼肉,举义为其西南保障,且耕且守,民籍以安。不谓守土者溃去,不遂所志,竟以骂詈不屈而死。”
几段题外话
其一,关于刘三吾与刘存吾、刘长吾、刘与孙、刘裕孙之间的关系。
据《族谱》记载,刘三吾出身一个官宦家庭,其祖父刘平野生有四个儿子,即刘石田、刘石溪、刘济伯、刘半村;刘耕孙(存吾)、刘涛孙(长吾)、刘三吾(刘如孙)兄弟是刘石田的儿子,而刘益吾(裕孙)、刘与吾(与孙)则是他们的堂兄弟。
其二,刘与吾的简介及事迹见之于《族谱》和《州志》,现在摘录如下:“与孙,字与吾,任南丰同知,值寇乱,死于台城。弟三吾哭之以诗曰:……(诗作与《集》之《哭从兄与吾同知》相同,此处略。以上见之于《族谱》)”
《州志》的记载是这样的:
刘与孙,南丰州同知,值寇乱,仗节死于台城。弟三吾哭之以诗曰:
“桂岭使还犹有信,杉关路断竟无书。
生前有恨台城死,身后无名故国墟。”
其中所录的诗仅是《集》中收录的《哭从兄与吾同知》中的颔联、颈联,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比较而言,用“国墟”比用“国虚”,表达更为准确。
其三,《集》卷之十三《五言律诗》收录了《哀颋子妇》一首,其内容不见于《族谱》而见之于《州志》,两者内容一致:
昔闻赴江死,今见犯锋芒。不受红巾辱,宁甘白刃亡。
韶年遭乱世,女子负刚肠。千载刘家妇,难磨姓字香。
《州志》于记诗之外,还记载了她的主要事迹,可以视为解读《哀颋子妇》的背景资料,内容见之于卷之十九《列女·烈妇四十二》,文字是这样的:“刘段氏,进士刘耕孙子颋之妻也。至正末为贼所获,誓死不从。协之渡江,段自沉,贼救之得不死,遂释之。是冬,贼再至,段骂贼,死之。数日,家人察自,其尸面如生。”
其四,《明史》及其它史籍中记载刘三吾出仕明朝的时间是洪武十八年,这个意见几乎是一个定论。《族谱》卷九之《簪缨录》收录的资料显示这个时间是洪武十七年,孰是孰非,不得而知,姑且录之以存疑。具体文字如下:“附:李氏藏书《勋臣言行录》载公(即刘三吾)事实:‘公名如孙,字三吾,茶陵人,洪武十七年,通政使茹瑺荐征,老矣,而应对详慎。’”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