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历史人物 >> “一世之雄”冯子振攸县籍贯考 >> 阅读

“一世之雄”冯子振攸县籍贯考

2013-05-10 18:04:0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432

文/易小斌


冯子振,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州客,是元代湘籍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以文章称雄天下,所作诗、词、曲、赋、文皆负名声。官集贤待制、承侍郎。所作《居庸赋》,首尾5000言,《十八公赋》,4000余言,传诵一时,世称杰作。扬州《汉寿亭侯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后世誉为“三绝”。曾一时兴发,写就梅花诗百首,后收入《四库全书》,即著名的《梅花百咏》。贯云石序《阳春白雪》时,赞其词“豪辣灏烂,不断古今。”明初,宋濂称其“博学英词”,为“一世之雄”。然而,有关冯子振的生平史料却少得可怜,虽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考证,却往往递相因袭,甚至以讹传讹。其籍贯之辨,历代学者更是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新的考证。
关于冯子振的籍贯,其实清代以前早有定论。明初宋濂主修的《元史》记载为攸州(今湖南省攸县)。《元史•儒学列传》陈孚名下有冯子振百余字小传,录之如下:
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
这是关于冯子振籍贯最原始的材料,兹后的《新元史》《元史类编》《元书》《宏简录》《大明一统志》《万历湖广总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宋元学案•补遗》《元诗选》《沅湘耆旧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均因之称其为攸州人。各书中的冯子振小传,或承《元史》这一百余字,或略变换其词句。王行《半轩集》(明弘治刻本)也载冯为攸县人。据《半轩集》卷九“沈荣甫墓志铭”载:
初,荣父之先君子(富),游于故侍讲袁文清公(桷)之门,公每嘉其敦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
嘉庆、同治《攸县志》均载有海粟传,认为其为攸县人。据二志载:“国朝初年,攸西距县治四十里,村中有土人掘得一墓碑,上书‘冯学士某之墓’,字迹不甚漶漫,其为攸人确凿无疑。” 同治《攸县志》更载“元集贤待制冯子振墓,在县西冯家口。”
宋濂、王行均为明代人,距元代之亡时间较近。尤其宋濂(1301—1381)为冯子振晚辈,且亲自写过《<居庸赋>跋》。跋云:“海粟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余藏此卷者久,极为珍秘……”足见其对冯极为推崇。故宋濂主修之《元史》对冯子振籍贯的记载,不但是最原始的,也应是最可靠的。
清代以降,王夫之、龙章、顾海等很多学者认为冯子振为湘乡人。今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徐征、张月中等编《全元曲》,王毅编《海粟集辑存》均称其为湘乡人,而致几成定论,更有学者撰文考证之,如王毅先生之《冯子振年谱》(载《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桂栖鹏先生之《冯子振生平三考》(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等。认为冯子振为湘乡人,主要证据有三:一为明嘉靖年间薛纲所编《湖广通志》;一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山田冯氏续修族谱》;一为湘乡市洪塘山田村所谓冯子振墓及冯曾题写过“山田故居,岩下祖墓”之碑联。
《湖广通志》载明人吴瑛任湘乡知县,为湘乡的乡贤祠写过一篇记文,有云:“弘治庚戌秋,予奉命来典是邑。时有复于予曰:邑有三贤。三国时有曰蒋琬者……宋淳熙中有曰王容者……元大德中有曰冯子振者”。且不说吴瑛为文之据,本自道听途说。《湖广通志》是明嘉靖年间由薛纲纂修,吴廷举修订的一部地方志。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指1522年至1567年。此时距冯子振去世将近200年。为什么距冯子振去世仅30年的《元史》(成书于1369年)不可信,而距其近200年的《湖广通志》倒是可信了呢?而嘉靖间邵经邦著《宏简录》却载冯为攸县人。
至于清修《冯氏族谱》,其可信度尤其值得质疑。著名学者马积高先生提出,鉴别族谱可靠程度的标准有二“(1)考查其所记世系是否清楚,凡世系不清的部分,一般说是不可靠的;(2)以史实和其它资料(包括谱中人物的著作、诗文)与谱中的记载相参证,看其是否相合,如有不合,原因是什幺?如其不合的情况很严重且难以找出致误的原因,则一般是不可靠的。”首先,《冯氏族谱》所载,冯子振生于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事实上冯生于宝佑五年(1257年),谱载与实际相差4年。(关于冯之生年,另文将有详述。)其次,谱载冯于大德二年(1298年)进士及第,这与元代的科举制度不合。众所周知,元代前期一直没有科举考试,至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才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首届会试,此后每3年一次。谱载冯于大德二年进士及第,则大谬也。再次《冯氏族谱》称所收冯子振之作品,除“详载邑志”的《英济王碑记》等10篇作品外,“其余所存者均录入谱。”实际上《英济王碑记》却详载于谱,题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碑记》,而其极负盛名的《居庸赋》《梅花百咏》等则不收。在所收作品中,仅首尾5000言的一篇《十八公赋》,较之清代湘籍文献编纂学家邓显鹤编《沅湘耆旧集》,其脱衍讹误者近百处。邓显鹤为湖南新化人,嘉庆举人,官宁乡训导,以搜讨乡邦掌故为己任。他曾把冯子振的诗文及生平事迹采集成书,可惜已不传。其《沅湘耆旧集》中也称冯为攸州人。而《冯氏族谱》中之《冯子振传》载:“公(指冯子振)名噪海内,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善书法,为文当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多寡,顷刻辄尽。”其文字明显因袭《元史》,却故意省略“攸州冯子振”5字。世人之修族谱,假托始祖、捏造谱牒、附之贵显、言过其实者屡见不鲜,族谱之史料价值常常被一些学者怀疑甚至否定。而清修《冯氏族谱》则更是漏洞百出,以其作为冯子振为湘乡人的证据是不可靠的。
《同治湘乡县志》和清修《冯氏族谱》均指冯子振葬于湘乡市洪塘山田村,并称有墓碑为证。考查冯子振墓碑,我们发现,现存冯子振墓碑刻于清光绪十年,有山田冯氏二十七派嗣孙冯运忠所撰《墓志铭》为证。《墓志铭》尚称:“公(指冯子振)卒亦葬是山。由宋迄今,八百有余岁,风霜之剥蚀既久,碑字亦多模糊,每一至此,不胜怃然。今族众鸠工重修……。”文中所提之“碑”,当指冯氏诸公墓碑,海粟公墓碑当在此之列。然而“碑字亦多模糊”,故清代之重刻墓碑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冯子振亲笔题写过的“山田故居,岩下祖墓”之碑联,其真伪姑置不论,仅凭这八个字同样不足以证明湘乡洪塘山田即冯子振故居。冯子振为当时著名书法家,宋濂称其“遗墨之出,争以重货购之,或刻之乐石,或藏诸名山,往往有之,则为人之宝爱可知矣。”故山田冯氏,甚至当时的任何人向其索求墨宝都不足为怪。
冯子振大约是在最后一次离开大都,回到家乡后,写了《谷雨杂咏》。诗中有云:“白发流年真去国,青春逐客更还乡。湘东门外园堪赏,荷锸相从学种瓜。”该诗可能化用了南朝颜延之《和谢灵运》诗“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 颜延之也有中年贬谪始安,晚年告老还乡两次离京经历。冯于《谷雨杂咏》中已明示自己故乡为“湘东”。攸县西汉置县,三国孙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自三国至南朝,攸县一直隶属湘东郡,元代以民万户升为州,称攸州。攸县历有“湘东”之称,而湘乡却地处湘中,从无“湘东”之称。故冯子振为攸县人应无疑义。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8-07-23 11:05:40
2011-11-10 09:58:03
2018-07-23 11:04:38
2010-09-06 15:16:22
2011-11-10 09:57:08
2011-11-10 09:56:35
2010-09-06 15:15:39
2011-11-10 09:54:4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