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与丁应奎的书信情谊
醴陵市档案史志局 丁水生
文天祥(1236-1283),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和文学家。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这时他年刚20岁,英才焕发,被皇帝赏识,殿试时理宗亲擢他为头名状元。后曾出任瑞州、赣州等地行政长官。开庆元年(1259),蒙古元军围攻江陵、潭州(长沙)等地,形势危急,文天祥上书请斩擅权大监董宋臣,又触犯了奸相贾似道,因此被劾罢官。咸淳九年(1273)才又被起用为湖南提刑使,疏理积案,史称荆湖南路“一路无留狱”。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加少保,封信国公。率军抗元被俘,持节不屈,慷慨就义,留下《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传世。
丁应奎,字潢溪,湖南醴陵人,家居醴陵茶山岭雷钵山(今属栗山坝镇茶山居委会)。少年时曾就读于县城角鲤池丁氏族学。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考中乡试举人第一,称“省元”,醴陵知县家遇大加表彰,题匾建坊于其里改乡名曰“省元乡”,也就是后来的茶山岭乡。两年后,又与文天祥一榜登弟为同年进士。后历官礼部尚书,为中央六部长官之一,是醴陵继吴猎后走出来的又一位理学名臣。史称其“条仪政绩,皆关风化。尤以议礼称旨,深为上(皇帝)所嘉重”。 ①文天祥对这位比他年长的“同年”很敬重,因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学操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湖南提刑使驻潭州(今湖南长沙),文天祥这次复出赴任,等于是到了老朋友兼兄长的故乡,故行前特亲笔给丁应奎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短信,题作《通待郎丁应奎公启》,兹录如下:
误节谳湘,驰驱上日;抠衣过洛,咫尺中台;拜下有期,恭先告至。恭维侍郎丁公阁下;黄河泰山之望,咸池大镬之音。学问单传,安定公之蕴奥;文章独步,欧阳子之声名。空万马以无前,领众星而直上。慷慨玉庐之给札,联翩壁府之飘缨。一麾江海以翱翔,载驾风云而磅薄。翠帷麟观,螭陛鸾台。天子穆穆以亲贤,海内喁喁而望赐。方千仞翔而览下,乃六月息以图南。矧如圣哲驰鹜之秋,正切廊庙论思之益。胡不起金鱼而新垂带,而乃新瑶象以为车。弭节愈穷,履星弥近。贾生见宣室,亟纾半夜之思;安石起东山,大衍苍生之福。天祥相望千里,一间十年。绿蓑风雨之中,菊餐有味;旧绣波涛之地,蕉梦何心?讵期汉节之来,唤醒楚骚之读。夤缘通德,亲切依仁。潇湘逢故人,尚轸蓬鳌之旧;霖雨思贤佐,佇看芝凤之新。倾耳一言,拜手三肃。某谨启。①
这是一篇典型的骈体书简,排偶声律都极按程式。“启”是古代对书信一类文体的通
称,“侍郎”则是礼部尚书的职衔,也可称于退休致仕以后。据《湖南通志》本传载:丁应奎故后,皇帝特下旨赐祭赐葬于醴陵车杆山,按国制全山封禁。并命学士代作碑铭,葬礼十分隆重。时为恭帝德佑元、二年间(1275-1276年),距元朝灭南宋不过三四年。据文天祥信中“相望千里,一间十年”推断,他们睽隔不见已有10年,正是文天祥被排挤罢职和丁应奎晚年回乡家居之时,也是南宋国势危弱、风雨飘摇行将复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忧心国事,慨然以挽救危亡为己任,“驰驱”上任来到湖南,提着衣裳(抠衣)恭敬地走近了“侍郎公”的家乡。他推崇这位兄长同年的道德学问,是继承了安定公吴猎(吴猎卒谥文定)和欧阳修的事业,希望已退休乡居的他,能为国事“东山再起”,如汉文帝当年半夜在宣室召见贾谊一样,说他的复出一定是百姓苍生的福音!信中开头“误节谳湘”四字,“节”指朝廷任命的节钺或国家配备的公车;“谳”读为“燕”,本义为平议罪狱。“误节”为自谦之词,“谳湘”指来湖南治理狱政。“绿蓑风雨之中”以下四句,是全信核心所在:老朋友啊,蓑衣斗笠,悠然种菊固是美事,但当今何处有“世外桃源”?按“蕉梦”本是真假杂陈的意思,“蕉梦何心”短短四字力重千钧,托出了文天祥这位一代英烈也曾有过的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期盼老友能和他共赴国难的急迫心情。所以这封短信既是他们知己情谊的见证,也是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醴陵清代多部县志和丁氏族谱,都曾予以收录。
注引:
①刘谦:《民国醴陵县志卷八:人物志》,醴陵市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重印本,第819页。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