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建林
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县境内高山纵横,溪谷交错,海拔高差有1900余米,山间盆地也四处可见,县内的地名自然便烙下了鲜明的山水特征,那些地名所蕴含的意义也便显得丰富多彩。
一、炎陵地名的山岭含义
炎陵地名关涉山岭特征的词大概有60多个:山、岭、坳、峰、坪、冲、垄(垅)、坑、坎、头、洞(峒)、湾、形、埂、坂、丫、冈、排、口、窝、巷、界、鼻、顶、槽、角、尾、脑、峡、印、锅、盆、车、垒、盘、墩、咀、园、土、道、路、梁、夹、溜、崎、塅、丘、楹、围、拐、极、岩、奎、坡、堆、背、石、边、上、下、里、前等。这60多个词语当中,有直接指示山岭的,有指示山岭局部的,有指示山岭包围形成的山谷的,有借物喻形的,有因人工开垦物事的,有标示方位的,内容丰富多彩。
(一)直接指示山岭的,如:山——松山、万下山、龙口山、南山、青山、罗家山等,这是最常用的一个命名字眼,所取名字,基本上也就包含了一整座山。
岭——横岭、鼓石岭、段家岭、黄岭、月岭、鹅公岭等,也是炎陵地名当中十分常见的;
峰——高峰、笔架峰、酃峰、鹫峰等,仅次于“岭”的使用频率。
埂——禾坪埂、新田埂、大田埂、棚埂、丝茅埂、石屋埂等。与“岭”比较起来看,以“埂”命名的山岭大多是被人们开垦之后留下的名字,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的联系,所以用“埂”取名的地方也就很多。
冈——牛栏冈、横冈、茶籽冈、梅冈、青石冈、麻冈等。其既有人们活动的痕迹,又有纯天然的山岭,这些山岭林木一般比较稀疏,暴露的岩石比较多。
梁——燕子梁,用的比较少,仅指山梁。
崎——杨梅崎、荷树崎、老虎崎、火烧崎、黄茅崎等。大多指山势比较险峻陡峭的山岭,取山岭上某一种比较突出的树木或者经常出现的动物来命名;客家人有一句话“骠崎上去”,意思就是沿着山岭的山峰一路往上走,这是一个极富神采的句子,令人浮想联翩。
丘——马子丘、坳丘、同乐丘等,一般用它指代水田单位的意思来取名,而没有使用它“小土山”的本意。
坡——潮坡、耷桐坡。这个字在炎陵的地名上用得很少,甚至比“陂”还少,陂字还有“鹿原陂、麻陂、高陂”等地名。
堆——及时(鸡屎)堆,“堆”的使用频率也十分低。
(二)指示山岭局部的,如:坳——灵官坳、蔡家坳、高坳、担米坳、牛角坳等,一般是山脚下居住的居民给山峰和道路取的名,其地貌有上行和下行的特点。
坎——坎上、崩坎下、黄泥坎等,命名不多,一般出现在地势比较陡的山坡局部。
塅——横塅、大塅,用得比较少,因为“塅”字的意思与“坪”基本相同,取“坪”的多,取“塅”的便少。
坪——南坪、坎坪、草坪、锡家坪、中坪、茶坪等,是山里人给山间盆地当中比较平坦的地方命名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字眼,几乎可以占到炎陵小地名的二十分之一,不亚于“坑”字。
石——雷打石、白米石、青石、钉打石、头巾石、吊石、夹石等,因为山间裸露的石头比较多,人们便按照石头的形状、颜色给石头所在的地方取了名字。
坂——坂溪、坂下等。用“坂”的名字极少,因为它指的是“山坡、斜坡”的意思,有的地方用“陂”,有的地方用“坳”,还有的地方用“埂”,所以,用“坂”的名字仅此两个。
丫——穇子丫、牛丫背、湖丫背等,是指山丫所在地,因为经常用“坳”来指示山丫,在山丫处,古人还大多建有凉亭,还经常用某某凉亭来指代山丫,所以“丫”字的地名也不多。
排——上排、下排、高排、长路排、石排、糯米排、高圳排、陈堂排等。“排”是指大山上往横走的路径或山窝,一般地势比较平坦,在山的半山腰上,这是客家人的一个特殊用词,字典上一般查不出它的这个含义。
顶——坪顶、湖洋顶等。一般就是山的峰顶,如“湖洋顶”;或指坪地的尽(上)头,如“坪顶”。
峡——老鼠峡,仅此一例。难得听到炎陵用“峡”作地名的时候,也许是山间峡谷,峡谷都被“坑”和“垄”占用了,所以,“峡”便没有用武之地。
垒——土垒,也是仅此一例。指那地方的山丘不高大,就像人工用土堆垒起来似的。
围——石围,仅此一例。形容那地方四周都是石岩,想一个用石头围起来的小围子。
拐——黄石拐,仅此一例。形容那地方正处在被一方黄色的石头挡住,拐弯的地方。
极——金斗极,仅此一例。意指那一带最高最陡最狭窄的地方,相当于“切”,用手或脚夹住的意思,读音时要读入声,即要读得短入快。
岩——观音岩、红石岩等,是一种比较通常的用法,简明易懂,一看便知。
(三)指示山岭包围形成的山谷的,如:冲——兰花冲、仙子冲、南冲、石燕冲、长冲等等;因为“冲”是指的“山区的平地”,大多的山间平地都喜欢用“冲”字命名,用“冲”字取名的地名和用“坪”字的,几乎不相上下。
垄(垅)——罗家垄、裤裆垄、塘垅、杨家垅、九方垄、长水龙等。用“垄(垅)”字取地名,几乎每个乡、每个村都有,取名频率非常高,只是“垄”“垅”两个字经常打架,一时写上下结构的,一时又写左右结构的,弄得人们有一点举棋不定。不过,好在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 “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引申为“山埂子下的山谷”,就和“沟”是近义词了,所以,大凡炎陵带“垄(垅)”的地方,一般都是山谷,山谷里有溪水。
坑——仙坑、皮坑、倒坑、联坑、梅坑、蕉坑等。炎陵县叫“某某坑”的地名实在太多了。有人总结炎陵县南片的地名说“平乐山多,中村潭多,水口坑多”。其实,炎陵县不论东南北三片,每个乡镇都有不少的“坑”,而且这个“坑”不读keng,读hang(客家人)或kan(本地人),阳平,与普通话的读音就相差甚远了,意思也不仅仅是指“洼下去的地方”,而是指的山谷。一般的“坑”里都有溪流经过。山谷较大叫做“大坑”,山谷较小就叫做“小坑”,山势较陡,走起路来容易滑倒,就叫“滑坑”。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洞(峒)——庵子洞、桃源洞、刁家洞、高陂洞、黄洞、上洞、中洞等。“洞”字在这里不再是“窟窿、深穴”的意思,而是指的大山谷。黄洞,基本上指的就是船形乡与鹿原镇交界处的一个大山谷,山谷纵深十余里;桃源洞如果从皮坑算起,到焦石或者东坑瀑布那里,至少也有20多里路程,单纯从桃源洞村算到焦石里面,至少也有六七里路远。所以,炎陵能够叫“洞”的山谷不一般。
湾——下湾、木湾、沙湾、杉湾、冬茅湾、肖家湾、湾里等。“湾”的本意是“水流弯曲的地方”,但在炎陵,就不仅仅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了,也指山壁弯曲的地方,如“杉湾”“冬茅湾”“湾里”。
口——九山口、水口、瑞口、江口、坑口、树山口、社门口等,基本上指出入通过的地方。
窝——芦箕窝、桐子窝、沙湖窝、茶子窝、乌石窝、石壁窝、燕子窝等。炎陵人给山谷取名,遇到比较浅近的山窝,就直接用了“窝”字,好像那些山谷就是一个一个的鸟窝、野兽窝。只不过有的“窝”里是“乌石”,有的是“桐子”,有的是“茶子”,因物各取其便罢了。
巷——垄巷、塅巷,极少的两个名字,形容那山间有一道狭长的峡谷,或依垄沟而在,或因坪地而通。
夹——牛夹、夹石等。取名也不多,大概是被两山紧夹的地方不多。
(四)借物喻形的,如:头——石盘头、笼子头、桥头、鳌头、拱桥头、耒头、陂头、石角头、湾头等。指某座山的开始的某个部位;也有借用喻像的,像“耒头、鳌头”之类。
鼻——鹅公鼻、蛇头鼻等。意指那地方的山形像动物或人类的鼻子。“鹅公鼻”即指那山极像公鹅的头部鼻子那个部位,高耸起来又顺势而下,往前平起延伸过去。
角——漩水角、石角头、大丘角、草角垄等。“角”在这些地名上一般意指“角落”,倘若象形“牛角”“羊角”的山谷,大多会用“牛角垄”“羊角湾”这样的名字,不会单独取名某某角。“漩水角”客家人一般叫“臼水角”。“臼”是读音,意思就是指的漩涡,类似于“纠”,所以收集地名的时候,那些专家就用了表意的一个字,忽略了它的读音。
尾——坑尾、垄尾、山尾、老鼠尾、西坑尾等。“尾”在地名上一般是“末尾”“末端”“尽头”的意思。“坑尾”就是指的那条大山谷的尽头、末尾的地方,这与“老鼠尾”的“尾”略有差异。“老鼠尾”是直接用老鼠尾巴来比喻那个山谷极狭小悠长,还转了小弯。
脑——树山脑、梨树脑、大石脑、砦脑、油铺脑、溜头脑等。“脑”字在炎陵地名上一般指“上面”,是用的“脑壳”的引申意义。
印——狗尾印、猴古印、长古印、担光印等。“印”是指“痕迹” “模样”的意思,与“形”基本相同。“担光”就是扁担,客家人经常把“扁担”叫做“担光”,“担光印”就是指的那地方像一条长长的扁担。
形——虎形、龙形、狮子形、船形、蛇形、马鞍形等。“形”者“形状”也,那个地方像什么形状,往往就叫做“什么形”了。如“船形”,就是那个被斜濑河环抱着的半岛一样的山坡极像一只覆在河畔水涯的大船。
锅——四耳锅,仅此一例,形容那个山谷四面环山,四个山峰一样高,山窝的形状呈圆形,及像一口锅子,只是比一般的锅子多伸出了四个“耳朵”(提手)而已。地点在石洲乡境内。
盆——金盆,也是不常见的一个地名。“盆”的用法与“锅”相同,因物象形,借此喻彼,取其象形罢了。地点在石洲乡。
车——高车,不同于“筒车湾”的“车”,那是指的从低处往高处提水的一种旋转的生产用具,这个“车”是指山势回环,像人转身那样顾盼有情,这是石洲乡的一个村名。
盘——石盘、台盘、月盘等。用“盘”字取地名也不多,大多指的是“形状像盘的地方”,像什么盘呢?前面便冠以质地和形状:“石头的”(石盘)、“像台子的”(台盘)、“像月亮的”(月盘),是圆月还是缺月,那就要到了那地方去才知晓,炎陵这个“月盘”是半圆的。
墩——圆墩、黄茅墩、庙墩、莲花墩、刘备墩、松树墩等。一地方所处的山丘状似土墩而命名,可大也可小,大则只一个巨大的山峰,海拔有一千多米高,如“黄茅墩”;小的则拘泥于一个十几二十米的小土丘,如“刘备墩”(是否刘备曾驻扎此地?不得而知);还有因形而“墩”的:“圆墩”“莲花墩”就是;再就是因物而“墩”的,“庙墩”“松树墩”即如此。
咀——蛇鼻咀、埂咀、垄沟咀等。“咀”者“嘴”也,借指地方的“尖端”“突出部位”,一般的朝向是横指向的,不是朝天向上的。那么,“埂咀”就是指的山岭下端突出的那个地方。“垄沟咀”则跟“垄沟口”差不多。
楹——棉花楹、平头楹、倒楹、楹上等。“楹”字当地人都写成土字旁加“盈”的ying,字典里查不到那个字,只好用木字旁的“楹”来代替,意思是“高大的土坎”。
(五)因人工开垦物事的,如:园——小茶园、竹园、麻园、茶园、新园、中园、大树园等。人们在那个地方开辟了一方茶园,那地方就被叫做“茶园”。这很好理解,不必多说。
土——西瓜土、番薯土等。极是寻常的取名路子,那地方被人们开垦出了一片栽种红薯的旱土,客家人就叫那里“番薯土”,一说大家就晓得,特别是在生产队时期,一个生产队的人可能都去那里出过工,挖过土,种过番薯。
道——马道,名字比较少。“马道”在城关镇,过去曾经有一条跑马的官道。
路——高路,地势极高的山路。这条“路”连接11个行政村,在船形乡和东风乡交界处,金紫峰的东面山麓。高路平均海拔有800米,附近还有“两高”:“高峰、高山”,原来都属于安仁县的“鹏塘乡”,后来划入炎陵,鹏塘不叫了,分成这三个“高”,“高路、高峰、高山”隶属东风乡(今鹿原镇)。
溜——荷树溜、竹子溜、檀树溜等。这样的地名一般在山深处和山高处,“竹子溜”便在下村乡田心村去往酃峰(湖南最高峰,海拔2115.2米)的半路上。“溜”是指山里人在大山里砍伐杉树、竹子等木材之后,从山的半山腰或山顶,把竹子、杉木从陡峻的山凹处顺着山坡滑放下来,到达山下的路头,以便集中搬运出山。这样在山坡上“滑出”的一条通道,就叫做“溜”,读入声“六”,跟“溜溜板”的意思相近。
界——青石界、仙峰界、塘界、圳界等。是人们为了圈住一方地域而铸造的边界的意思。有人为的“界”,如“塘界”;也有自然物为界的,如“青石界” “仙峰界”等。
(六)标示方位的。如:背——墩背、河背、切背、仓背、大山背等。“背”指物体的后面或反面。“河背”一般是指河湾的外沿那边,有点像弓的弧外,叫“弓背”那样。“切背”是指这面的山壁陡峭如切削成的,它的后面就叫“切背”。“仓背”是指它的前面曾经建筑有管家粮仓,借粮仓表示它后面的地名,就叫“仓背”。
边——船边、下边、亭子边、小江边、辽边、店边等。这些名字都好理解,“边”就是旁边的意思。“辽边”是它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山间盆地,很辽阔,叫做浆村。浆村是水口镇第一大村,有一千多人口,浆村的西边小河的对岸,就叫做了“辽边”。
上——水各上、坪上、寨上、大洲上、窑上、鳝上、堆上等。用方位词“上”命名的地方比较多,都是要借助于它“下面”的某个具体的物体来命名的。
下——庙山下、井下、路下、坳下、楼下、泷下等等。这和“上”基本一样,不需多说。
里——石腊里、石盘里、田坪里、七亩垄里、田心里、大坡里、长垄里、棚里、茅铺里、窑灶里、凤形里等。“里”字断尾的地名还真不少,不仅仅指“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语气助词用的,如“七亩垄里” “田心里”,就是做语气词理解更好。“里”是炎陵人说话经常附带的一个语气词,表示对那地方的熟悉程度比较大。就像“子”字一样,喊你的名字,不带姓,只加“子”,表示亲切、委婉和关爱,如谁这样喊我:“建林子”,我就会感觉他(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