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继元
醴陵城北凤凰山腰有一块突兀的山石,临河矗立,高近7米,面临渌水巍然矗立,像是朝官手中的象牙笏板,故在清朝历代县志中都被称为“笏石”。不过它更像是一支毛笔,所以又名文笔峰,它也就是那首流传极广的醴陵民谣所传唱的“姜湾文笔点春秋”中的“文笔峰”,相传是醴陵侯江淹留下的五彩神笔。在山岩下原有石井,泉水从石壁中沁出,甘冽醇和,相传饮用后令人心智顿开,如醍醐灌顶,故称为“醍醐泉”。
关于文笔峰的记载始于何年代,已无考证。因南朝梁时江淹曾被封为“醴陵侯”,史书上有其夜梦神人索还彩笔的故事。关于醴陵侯,有一个“江淹得笔聪”的成语故事。说是书生江淹寒窗苦读,学业待成。一次,江淹酣然一梦,偶遇一个白胡子老头,送他一枝五彩笔,他自然喜之不尽,醒来后文辞大进,一举考中状元。若干年后,他又梦到老头来索回彩笔,状元从此也就陷入“江郎才尽”的窘境了。据史书记载,南梁天监元年(501年),山东济阳考城人江淹因军功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菹开国伯,一年后因病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陵侯。《梁书•江淹传》说这个江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倒是和传说相符。这种进退千里的落差,很容易让人怀念那位神秘老头的那支兴衰一念间的神笔来,加上醴陵城北凤凰山腰上那块形如巨笔的石头,不正是水到渠成的理想的生发点吗?随着日积月累,文笔峰便随着文化的积淀发展成为醴陵文学兴盛的象征和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江淹一生撰文百余篇,并整理成前后两册,书名就叫做《醴陵集》。有的民间传说把其人其事和文笔峰联系起来,其实应该只是一种“名人效应”的附会。
在湘东地区,还有一个比较合情理的故事是这样的:不知哪朝哪代,有一帮江西读书的士子,嫉妒相邻湖广醴陵的文脉旺盛、人才辈出,是因为有这一支文笔峰护佑,于是心生歹念,要毁断这枝神笔。趁着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们攀梯而上,在石笔上涂满了猪油,引来成群结队的蚂蚁聚集不止。恰巧这天天上雷神从此路过,从云头瞧见下界文笔峰黑糊糊蚂蚁成堆缘附,以为是出了妖孽,便掌心运法发雷,但闻霹雳一声巨响,刹那间就把一支好端端的石笔炸断为数节。据说从此以后,醴陵科举人才数量就太不如从前了。
后来醴陵人为了补救,把断裂的石笔一节节垒复而上,使它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大家还在文笔石旁建起笔圣亭,1993年加建笔圣寺,塑有笔圣像于其中。“笔圣”莫知何指,但由此成为一方神圣,也许是醴陵人的一大发明。2000年建造山门,修曲折台阶从渌江电站公路盘旋而上。石壁上刻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醴籍将军耿飙的题词“飞泉挂碧峰”,以及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醴陵籍文职将军李铎的题词“姜湾文笔点春秋”。山岩下原有一石井,泉水从石壁中沁出,甘甜醇和,相传人饮后能心智顿开,如佛家所言“醍醐灌顶”,故曾又称为“醍醐泉”,可与醴陵另一出名古井“醴泉”媲美。可惜后来因扩宽修通至星火瓷厂的公路,石井被毁坏,现已不复存在。
有对联云:文笔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状元洲洲边有舟水推舟行洲未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醴陵人是凭一种让人敬畏三分的“拐子精神”著称的。千百年来,醴陵人为了一个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状元情结以掩饰“文化圣地无状元”的尴尬,便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个状元洲,后来看到天上隐隐的文曲星即将下凡,为了祈求降福于醴泽,便大兴土木建造出文运亨通的文昌阁。至于到后面又想有一支神来之笔助科第高中,于是相中一块孤独的石柱,美其名曰文笔峰。这样看来,文笔峰确实很美,明代醴籍诗人唐寅诗云:“笔锋斜峙渌江中,两道文光湛碧空。”
在醴陵成百上千的文人心目中,文笔峰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脉传承。2008年,醴陵市作家协会在创办文学杂志时借用《文笔峰》为刊名。有人称,文笔峰是“生发文明瞎想的天然物象”。而对我们来言,文笔峰首先应该是一种天然的事物外壳。渌江流经醴陵城区姜湾的崖畔上有石矗立如笔,相传舜帝携娥皇女英过醴陵时作诗后掷笔于此,笔遂变化为石。其实,此石头成为笔后,为何谓为文笔峰,这也许是物象之中寄寓了更多的人生故事、生命追求和文化理想吧。
渌江渌水绿悠悠,一支文笔点春秋。这是醴陵文风鼎盛依托,是醴陵建设文化强市的支点,是醴陵文化人寄托理想的圣地。试想,那江郎才尽者要是喝了醍醐泉的水,说不定亦可重整河山,青云直上,登梯云之阁,入状元宝座了吧?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