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历史人物 >> 冯子振籍贯之佐证 >> 阅读

冯子振籍贯之佐证

2014-08-10 09:31:31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79

文/陈安国


《湘东文化》(2013年第一期)刊登了易小斌先生的《“一世之雄”冯子振攸县籍贯考》文章,我很赞同易先生的“冯子振为攸县人应无疑义”的观点,并另提供几条史料为之佐证。
佐证之一:冯子振《爱云逸叟记》一文,可印证冯子振是攸县人。这是冯子振为攸县陈允恭写的一篇书记,此文不长,全文辑录如下:
爱云逸叟记
学士 冯之振 海粟
人生大块间,其爱者各适其性也。若渊明之爱菊,其性则志于隐逸;茂叔之爱莲,其性则志于君子。后之学者有志于贤圣,又可无所爱乎?余友陈氏允恭者,世攸家州之东门,以诗礼相传,以道德相尚,尝取其别号曰:爱云,盖有志圣贤者。且云者,山川之灵气,阴阳聚而为云。其飞扬点缀舒卷往来,起于肤寸之阴,而能霖雨天下。或无心以出岫,或有意而从龙,变化莫得测也。今允恭以爱云为号,吾不知其无心以出岫乎,有意而从龙乎?允恭复之曰:兼有之,请为我记之。吾知允恭甘淡泊守常分,不以富贵动心,不以利达介意,似无心以出岫乎?倘其行义达道名扬王庭,将与云之有意而从龙乎?其所爱者,较之爱菊爱莲,不可同日而语也,书以为记。
此文是笔者从《攸县东门陈氏族谱》卷八艺文中发现的。2009年岳麓书社出版过《海粟集辑存》一书,其编辑王毅先生自称“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文献中钩搜爬抉,收集其(冯子振)诗词142首,散曲44首,赋2篇,文8篇,编辑成集。”遗憾的是陈氏族谱上这篇《爱云逸叟记》却没能收入。《爱云逸叟记》文中所言的陈允恭,字彦敬,别号爱云逸叟,生活在元大德和至大年间,是元朝时期攸县东门陈氏四世子嗣,“世攸家州之东门”。陈氏族谱上有御史贺守贞为陈允恭写的一篇传,说他:“体貌魁梧,寡言笑酬酢,时与冯子振、周自强、刘畊孙辈相赓唱,谓逍遥塘坡之上,吟咏郁郁之下。”陈允恭一生没有为官,在攸县县城东皋一带过着隐居式的生活。东皋与冯子振的出生地冯家坳(今攸县上云桥乡冯家坳村)相邻近,冯子振与陈允恭兴趣相投,都有热爱山水风物之嗜好,遂成为至交好友,冯子振与陈允恭是地道的乡党乡谊乡友。而王毅先生在《海粟集辑存》的序言中说:“王夫子《和梅花百咏》前记中言:‘上湘冯子振,号海粟……’” “‘上湘’即今之湘乡”。王先生这种判断太缺乏地理常识了,“上湘”应为湘水之上游,而不是“湘乡”之谐音。这湘水之上游,正是攸县所在地。如果说冯子振是湘乡人,他不可能从湘乡跑到攸县,与名不见经传的陈允恭“相赓唱”,成为好友的。
佐证二:明万历年间蔡而伟的《次冯子振海粟先生梅花百咏小序》可以证明冯子振是攸县人。《攸县蔡氏九修族谱》卷一上有蔡而伟(1597——1067)所作的《次冯子振海粟先生梅花百咏小序》,云:“先生(指冯子振)为予邑中人,元时献制华清宫,赐状元,官集贤院学士,所著诗文甚多……海粟先生元时为楚南文人,明翰林学士宋景濂先生有题冯子振《居庸赋》之句云:‘海粟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也不下数千,真一世之奇才也。遗墨之出,争以重货购之,或刻之金石,藏之名山。往往有之则为人之宝爱,可知余藏此卷久,极为珍秘。今归之于蒲圻魏先生,先生博雅君子,必有赏识之真矣。余观斯题始知冯先生出自攸邑,为元时大学士。”这篇文章中有三处告知我们冯子振是攸邑人。一处是“予邑中人”,就是攸县人;“楚南”就是指湖南湘东;“攸邑”也就是攸县。即使按照王毅以王夫之的“上湘”定论,蔡而伟的说法远比王夫之可信。因为蔡而伟是明朝万历时期人,而王夫之 (1619——1692)虽然出生在明万历最后一年,但其主要活动则是在明末清初,蔡而伟比王夫之早出生20多年,蔡而伟的“攸邑”之论远比王夫之的“上湘”之说更可信,更具说服力。
佐证三:《梅花百咏》有多处言及“罗浮”地名,可印证冯子振为攸县人。 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攸县县城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攸县县城曾直称之为“梅城镇”。“梅城”梅花悠久的种植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出生在梅城的冯子振,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不少人还步韵附和。如陈氏族谱上就记载着陈标(明朝岁贡)著有《梅花百韵诗》集,就是学习效仿本土才子冯子振的《梅花百咏》而作。冯子振《梅花百咏》中所写的一百首歌咏梅花的诗篇,有多篇提到“罗浮山”。“罗浮山”是攸县东乡的山名,在攸县东140里处,即今天的漕泊乡境内,并有罗浮江 “自禹门洞石窦中发源。产罗浮鱼——一名龙旋鱼,半里许即入攸水”(同治版《攸县志》106页)冯子振专门写过《罗浮梅》:“忆昔山前花满村,月明曾扣酒家门。青禽一去无消息,冷落三生石上魂。”这首诗完全是回忆往昔在罗浮山前看到的梅花盛开的景象。倘若没有生活其中,就不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再看他的《梦梅》一诗:“何处仙游梦觉迟,罗浮山下赴春期。一声吹彻霜天角,正是参横斗转时。”由于罗浮山的仙境早已刻进诗人脑海深处,才会有梦中 “罗浮山下赴春期”的期待思念。再看《远梅》:“罗浮山下度春风,千里相思信未通。安得移栽近茅屋,繁花乱插向晴空。”这首诗更进一步说明,冯子振对故乡攸县罗浮山具有深切的怀念之情,即使千里相隔,仍有眷恋“相思”之怀。还有《僧舍梅》:“潇洒丛林玉一枝,宿根曾是悟禅机。分明堪破罗浮梦,特把缁衣换素衣。”再阅《竹梅》:“乘鸾姑射下罗浮,鼓瑟湘妃出上游。邂逅江干话心曲,冷看幽翠不曾愁。”纵观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的情结就是,罗浮山是冯子振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罗浮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故有梦中常现之景象。 佐证四:《南北送行诗序》可证明冯子振为攸县人。《攸县东门陈氏族谱》(卷八下)艺文中有一篇郭金台写的《南北送行诗序》,云:“予与冯子振公读书香山时,陈逸子以年家子交振公,记其蓝芽稼秀,翩翩王谢家物也。越十年,访余于石村槎屋,方袍圆顶,两足茫然。”郭金台,字幼隗,本姓陈氏,名湜,字子原,与陈逸子都是攸县东门陈氏子嗣。陈湜13岁时,家遭不幸,为了逃命藏匿湘潭表哥郭氏家中,并隐名埋姓,过继郭氏,改名姓为郭金台,故史书上说他是湘潭人。郭金台小时候生活在攸县东门,与冯子振一起在攸县香山读书。这篇序言中所言更可证实冯子振的籍贯确实是攸县人。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01:43
2012-02-02 14:00:53
2018-07-23 11:05:40
2018-07-23 11:04:38
2012-02-02 13:59:26
2012-02-02 13:58:53
2012-02-02 13:57:33
2015-07-11 16:32:0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