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茶陵地名简释 >> 阅读

茶陵地名简释

2016-01-10 10:27:0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08
                                            文/彭雪开


    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之为“荆”。《释名》:“取名于荆山也。”
    荼,《说文》:“荼,苦荼也。”苦荼为何物?《尔雅•释木》:“槚,苦荼。”晋•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由此得之,槚、苦荼、荼、茗、荈,都是指茶的意思,是茶的不同名称而已。
   陵,《说文》:“陵,大阜也。”《尔雅•释地》:“大阜曰陵。”原指大土山。后又多引伸为山、陵、丘、冈等。现在泛指土山。源出《诗经•陈》《诗经•小雅》《诗经•大雅》等篇。亦指坟墓。《广雅•释邱》:“陵,冢也。”有时也引为封建帝王的坟墓为“陵”。
    地名,是随着人们聚居、生产、生活、交往,而发生的必然现象。荼陵得名,亦不例外。最早应是一个聚落地名,以后才逐渐演变为地域地名,最后才形成区划地名。很有可能约在春秋初中期,现在茶陵县境内,有一大的聚落,因它附近有一高大山脉,大土山上遍生苦荼,故得名荼陵。后演变为地域地名。
    荼陵,何时形成区划地名,因史料缺乏,难以稽考。但也非无迹可寻。荼陵,古属荆楚,历为楚国咽喉之地。战国中后期,是否在此境内置县,史无载。但其时置县,也非不可能。今湖南境内,多属古扬越势力范围。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才逐步深入湖南境内。但古扬越文化,亦占相当大的势力。到春秋末,古扬越文化才逐步退出湖南境地。荼陵得名,应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1986年于今茶陵县秩堂乡小塘村,发掘了小塘古城遗址,据文物专家初步认定,系战国初军事城池遗址。2014年10月,再次对小塘古城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发掘了护城河、城墙、水井;黄泥坡一号墓发掘了中型楚墓,墓主身分较高,另出土了铜盘、铜带钩、王壁、漆耳杯等器物。距黄泥坡一号墓不远的荒唐坳越人墓,出土了较多的铜剑、铜戈、箭镞等,亦见青瓷罐等生活器物。据市文物局局长席道合研究员介绍:墓主身份高,可能为士大夫或守城将军。这一战国时期楚国军事城堡,是否是荼陵置县时的县治驻地,有待考证。不过,根据当时强楚开拓南疆,尽取其地后,建郡置县及“域”“县”不分的惯例,可能为楚国首置荼陵县的县治。
    荼陵,由聚落地名,成为县级区划地名,始于何时?因史料遗缺,难以确定,但也有迹可寻。《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镇蛮),属荆州。”县有十三:……其中有“荼陵”。《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长沙郡,秦置。”有十三城:……其中也有“荼陵”。以上《汉书》《后汉书》都明确记载:秦代已置长沙郡,郡辖县,其时应已设荼陵县。
    春秋中期以后,楚人势力逐步深入荼陵地域,春秋末至战国,楚国尽辖其地。共和国《茶陵县志•沿革》:“茶陵,古称茶乡。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属长沙郡。”于这一年置荼陵县,应是可信的。宋代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朱濞以都尉击籍、荼。”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欣为荼陵侯。两宋之交的王观国《学林新编》:西汉“古之封爵,多取县名。”这也佐证今茶陵县,秦始皇十二六年(前221),已称荼陵县。
    清嘉庆《茶陵•州志•沿革表》“秦置守令,汉袭余风。”民国《湖南地理志要•茶陵县》亦载:“秦时置守令,汉属湘东郡” 。今茶陵谭定祥先生亦考证: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巳置茶陵(荼陵)县(《湘东文化》2013年,第3期)。县治驻何地,至今无考。
    20世纪50年代,长沙魏家堆第十九号墓出土一方石章,为“荼陵”石印,呈长方形,规格为2.5cm×1.8cm×1.9cm,鼻钮,为滑石材质雕刻,印面装饰感较强。据专家推测,该墓主应是荼陵地方官。这是我国第一方与荼(茶叶)有关的古印。地下考古文物,也印证了秦汉时,已设置荼陵县。
荼陵,又名声乡。声乡之名,源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声乡。”显然,王莽改制时,将荼陵县,改为“声乡”县了。
    公元23年,绿林、赤眉起义,王莽被杀。之后,东汉又复西汉郡、县制,东汉建武六年(30),声乡县又恢复荼陵县名。“声”,《说文》:“声,音也。”后引伸十几种意思,但大体皆与声音相关。“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是指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区域,历代不同。后有多种释义,但其本义一直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使用。汉代县以下皆设乡。“十亭一乡” “声乡”,究竟何指,至今难考。
    茶陵。茶陵之“茶”,即茶树,民间俗称茶叶。茶,古名较多,见诸于史籍者,有檟、荼、桡、梗、蔎、茶、茗、荈,又有苦荼、葭萌、椒酱、荈诧等名称。茶学界普通认为,茶发乎于神农氏。
大约至周代,茶已逐步由药用转为饮料了,至战国中期,巴蜀一带,有“茗饮”之事。顾炎武《日知录》:“檟之苦荼,不见于《诗》、《礼》……是知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文中“檟之苦荼,不见于《诗》、《礼》。”这不是事实,相反《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但他说的“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即茶饮)之事。”还是大体符合实情的。
    秦人取蜀,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由此推算,“茗饮”之事,已风行于战国中期巴蜀国。事实上,秦取巴蜀之前,“茗饮”之事,已在巴蜀之间流行。《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后汉时广汉郡有葭萌县(今四川广元市西南),以姓为地名。其时,葭萌(荼)已成了蜀国王室崇拜之物了。先秦楚国以“荼”封县号,蜀国以“葭萌”封郡号,就成中国第一个以“荼氏”为名的郡。
    茶字,源于何时何典?清代郝懿行(1755~1823)《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  经》,始减一画作‘茶’”。共和国《辞源》:“《说文》作‘荼’,即古‘茶’字。唐以后者作‘茶’”。
    以上说“茶”字,源于唐代,值得商榷。“茶”字,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三国志•吴•韦曜传》记吴史官韦曜,不善饮酒,吴主孙皓餐宴,无不竞日,“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偪强,辄以为罪。”由此得知,“茶”字,至少应源于汉末三国初,并非唐以后才将“荼”减一画,改作“茶”。
荼陵为县,何时改称茶陵?《三国志•卷六十》:“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阴山县城,在今攸县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合众拒岱(吕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孙权)留岱镇长沙。”东汉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由此得知,荼陵县改称为茶陵县,应在公元215年之前, 即在东汉末年三国争雄之际。这是国史中最早出现茶陵县名的唯一记载。具体何年当考。
    茶陵,何以得名?《元和郡县志》谓茶陵“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很可能是引于唐《茶陵•图经》。由此之故,明嘉靖《茶陵州志》云:“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明《名胜志》也云:“史记(非《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景阳山,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清嘉庆《茶陵州志》:“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永新县界,一名茶山。”清同治《茶陵州志》:“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陵。”今茶陵历史文化研究者段立新考证:茶山,在今茶陵县秩堂乡东首、小田乡小田、东坑、大和诸村境内。这充分说明,茶陵是因茶山而得名。
    东汉以后,国史、地志等史籍,皆载“茶陵”地名。此后,“荼陵”县名,不见于史籍。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乃至宋、元、明、清以后,莫不如此。
茶乡,应是茶陵地域之雅称,非县名。源于《路史》:炎帝神农氏“崩葬茶乡之尾,是曰茶陵”,以产茶与帝陵联缀成“茶陵” 。 这 经不起推敲。但《路史》称茶陵为茶乡,是有贡献的。因荼陵、茶陵历产茶,因荼(茶)山得名,故雅称茶乡。至此,茶乡便成了茶陵的代名词。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以茶名县”的唯一之县。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3-11-23 20:06:43
2019-10-30 10:11:12
2013-11-23 20:04:43
2019-10-30 10:09:27
2019-05-30 10:04:24
2016-09-08 22:08:04
2019-05-30 10:03:00
2016-09-08 22:06:5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