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株洲地名略考 >> 阅读

株洲地名略考

2010-11-17 23:29:0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34

/


地名,自古有之,是人们对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特有名称。中国有文字可辩的地名,源于殷商甲骨文。战国时《禹贡》中,第一次出现了以山、水命名的地名。以后《史记》、《尔雅》、《汉书·地理志》等地籍专著中,多录政区山水命名的地名。以地形地物命名的地名,亦已出现。《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成书于东汉永康年间,释地、丘、山、水之名。如释水中可居曰洲……两晋以后至南北朝地名学著作中,如《博物记》、《吴录地理志》、《尔雅注》、《华阳国志》、《宜都山川记》、《襄阳记》、《湘中记》、《广州记》、《荆州记》等名著中,地名绝大部分都以山、水、人物、方位、行政治所、民族为名,以物产命名的也有。直到郦道元《水经注》,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才大量涌现,仅《水经注》中解释地名渊源1052处,其中人文地理类的约有724个。以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分别占19个和33个。

株洲,古名槠洲,又偶名朱洲。,木名,学名青椆,名苦槠,俗称栗珠子树,常绿乔木,实为坚果,味略苦。木质坚硬有弹力,可作家具、枕木、车轴、榨油之材。《山海经·中山经》、《集韵·鱼韵》、《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多有记载。由此可知,槠木实为人类最早认识并利用的植物。,古文中多指河流中由沙石、泥土淤积的陆地。后也引伸为一块大陆及附近岛屿的总称。《诗经·周南》、《尔雅》、《说文》中具有记载。株洲这块地域内,古时岗地纵横,溪河遍布,地濒湘江多沙洲,故以地形、植物命名为槠洲。

槠洲得名于何时,至今难以稽考。不过,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槠洲地域内,现发掘东有烟墩冲(今株洲市荷塘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南距株洲市区6公里的白关(今株洲县白关镇),有商代银子园村落遗址。上古时代,槠洲地域属古三苗之南境,多受古扬越文化影响;春秋战国时,多受楚文化影响。据此可以确定,今株洲市区,商代以前就散居古人类村落。古代这一带,岗峦、溪谷、河流遍布,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可渔可猎可耕,最适宜人类居住。据地名命名的规律推测,约在《尔雅》成书之后的东汉永康至建宁年间(167——172),这儿就形成以地形地物命名的村落名——槠洲。不过,其时的槠洲,作为古居民村落,并非大驿通衢,亦非县治洲治,古槠洲村落地名,多口传地名,亦或有民间书写地名。直到槠洲成为三国吴建宁县县治,才有可能为官方文献书写。清光绪《湘潭县志》,共和国《南区区志》确记建宁县县治,设在槠洲。如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记:西南流迳株洲而入于湘……地为建宁故城,吴侯孙权所立,以防蜀湘南之渡。但至今无其它古文献印证,难以确认。然而实有可能。

槠洲之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有源可寻。最早记其地名的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关史料记:南宋乾道2(1166),朱熹与岳麓书院主持张栻,在岳麓书院进行著名的朱张会讲后,同游南岳,一路以诗酒酬答应和,朱熹事后在《南岳游山后记略》中有丙戍至槠洲的记载。南宋丙戍年,即南宋乾道2年。南宋乾道9(1173),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任广西静江知府,赴任时途经今株洲境内,写有《题醴陵驿》诗,其中有云槠洲何日到,鼓枻上沧浪句,并作《槠洲道中》诗:烟凝山如影,云褰日射毫。桃间红树回,麦里绿丛高。客子叹游倦,田家甘作劳。乘除吾尚可,未拟赋离骚。南宋开禧元年(1205),湖广总领权宣抚使项世安,过今株洲境,写有《槠洲路口小雨》诗:三十年前过此时,一双青鬓绾青丝。如今旧雨犹相记,只傍星星白吹处。南宋嘉定元年(120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今湖南境)官方绘制的地图册上,已明确标注:槠洲市。这说明其时槠洲,已成为湘江边上一重镇,而知名郡县,通名全国了。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江湖派著名诗人戴复古(1167~?今浙江黄岩市人),浪迹槠洲,作诗《九日槠洲舟中》:几年重九客他州,少泊槠田古渡头。人问饮中言我乐,谁知笑里是吾愁。黄华可忍抛三经,白发犹堪奈几秋。今日登高无所处,一樽携上枕江楼。诗中槠田,即为株田1995年《湘潭县志》、旧《醴陵县志》皆有株田铺记载。经笔者实地考查,明清时,株田铺为醴陵县经白关、荷塘铺通往长沙的必经之道,亦为湘潭县通往醴陵重要铺递。1950年仍属湘潭县株洲镇,有株田铺老街,即今株洲市芦淞区龙泉街道办事处龙泉居委会。

南宋咸淳9(1273),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居槠洲市区达半年之久。次年2月,奉旨赴江西抗击元军。其好友徐畋,从长沙赴槠洲送行,文天祥有《咸淳甲戍第二朔予道槠洲笔畋方谏自长沙来》诗:君为湘水燕,我作衡阳雁。雁去燕方留,白云迷草岸。虽然诗作逊雅,但反映了作者对槠洲的深情依恋。

槠洲,何时依谐音简称株洲?目前至少有四说:其一,南宋建炎元年(1127),槠洲已名株洲。其二,2006年《株洲市南区区志·大事记》称:南宋乾道9(1173),已由槠洲改称株洲。其三,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湖南省》称:南宋乾道间已有槠洲地名,后简作株洲。1993年《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株洲市》亦持此说。其四,2009年《湖南省地名志·株洲市》称:自南宋绍熙元年(1190)定名株洲。株洲之名沿用至今。四说之中,究竟何说为准,至今难以定论。不过,现在一般认为南宋绍熙元年(1190)槠洲已定名株洲

然而,南宋建炎元年(1127),由槠洲定名为株洲,是有其历史依据的。有关史料记:自北宋设驿站后,槠洲渐以株田铺聚居为集市,至南宋初时,已成一方名镇了。至南宋建炎元年,由于境内酿酒业兴旺,株田铺一带,已酒肆林立,商贾穿梭于世,文人、骚客、宦者、游者,多栖宿此地。南宋隆兴元年(1163),奏斩秦桧的名臣胡钰谪贬衡州(今衡阳),回朝复职,饮于槠洲胡氏园,在诗赠歌妓黎倩中,可以想见当年槠洲繁华之景了。尔后戴复古的诗中,更是确证南宋初时槠洲繁华之状了。南宋建炎元年,朝廷任雍端为槠洲酒场官。至此,每年征酒税20万緡钱,俨然一县级都市酒税了。直到南宋绍熙元年(1190),湖南转运判官陈傅良到株洲核减酒税。减负后,商业更趋繁兴。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槠洲改名株洲后,历71年繁兴发展,至南宋嘉定元年(1208),官方地图册上,已标为槠洲市。槠洲改名为株洲,可能一是因酒税业务繁忙,交往日多,经管人员少忙不过来,为图书写方便,故以谐音简写成株洲。起初,多民间口传、书写,后多出现在地方官方文书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自此后,官方文书多录今名,民间多录古名。有时古、今地名无论官方、民间,皆交替使用。但以后使用槠洲古名者,日渐减少,使用今名者,日益增多。不过,清光绪《湘潭县志》有时录为古名。清光绪31(1905),株萍铁路,历时7年建成通车,在今株洲设站,仍书写古名槠洲,直到清宣统2(1910),粤汉铁路株洲至长沙建成通车,才改称株洲车站。至此后,无论官方或民间,皆以株洲名之。此后,槠洲古名渐成历史记忆。

株洲境域,上古属三苗辖地,春秋战国时,属黔中郡。秦和西汉属长沙郡湘南县。东汉建安19(214),孙权与刘备分湘江而治。湘江之东岸属醴陵县,湘江之西岸为湘南县。三国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取建安宁边境之意,故名建宁。亦或取东汉建宁纪年号为名。建宁设县,《三国志》涉及县级行政区划时,只言州郡,无县名记载。《晋书地理志》、《宋书》、《南齐书》、《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中,都有建宁县名的记载。这足以证明三国初,建宁县确已设置,属长沙郡。

但何时设置,仍存三说。一是设置于东汉建安19(214);二是设置于三国吴太平2(257);三是晋泰始中立265—274)。笔者倾向于东汉建安19年设建宁县。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建安十九年五月(214)……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遂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逐尽得三郡将守。孙权又令孙皎、潘璋、鲁肃合兵并进,拒关羽于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领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北宋《资治通鉴·六十七》中,亦有类似记载。这是国史记载东汉建安19(214),孙权与刘备隔湘江而治的唯一依据。因权遂置南三郡长吏。于这一年设立建宁县,可能性极大。春秋战国时,楚国首创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沿袭郡县制,并规定郡辖县,后成定制。自汉以下,郡辖县已成一统,未有立郡不立县之例。因此,东汉建安19(214),吴立建宁县是有说服力的。建宁县县治设槠洲(今株洲市芦淞区建宁街道办事处解放路、南湖塘一带)

隋开皇年9(589),隋灭陈废建宁县,境域属湘潭县。唐高祖武德4(621),复置建宁县,县治仍驻槠洲,属南云州。唐贞观元年(627),建宁县并入湘潭县。此后,槠洲属湘潭县地。清乾隆9年(1744)设株洲塘汛于此,后为长沙府同知驻地。清光绪34年(1908),设株洲抚民府,属长沙府台。

民国23(1933),湘潭县设株洲镇,属县第二区。民国末期(1946),由镇改乡。1948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株洲为湘潭县株洲区,区辖株洲乡、藕灵乡。株洲区所辖株洲集镇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7264人。19506月,株洲乡升为区级镇,辖一至四街居委会、田心塅、董家塅、石子头3乡。19516月,株洲镇升格为株洲市(县级),属长沙区专员公署。19534月,株洲市改为省辖市。1956年株洲市升格为地级市。1965年株洲市设辖株洲县,属湖南省直辖市。1966年设辖市郊区。1969年设辖东、南、北3区。1983年株洲市转辖醴陵、攸县、茶陵、酃县。1997年撤东、南、北、郊4区,设立荷塘、芦淞、石峰、天元4区。2008年,全市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辖醴陵市、攸县、茶陵、炎陵及株洲县,以及荷塘、芦淞、石峰、天元和河西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末总人口381.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9.5万,多属汉族。

境内罗霄山、武功山蜿蜒东部,万洋山绵亘东南。东部多山地,西部多丘陵。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递降。渌江、洣水,由东而西,汇注湘江。市区依湘江傍岗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412.6毫米。山地多松、杉、竹、杂。矿藏富有煤、铁、铀、黄金等。农业盛产稻谷,亦产棉花、甘薯、茶叶、生姜、烟草,茶陵大蒜、炎陵奈李、攸县麻鸭、醴陵辣椒,皆为名产,盛产油茶、柑橘、西瓜等。工业,市区拥有冶金、机械、燃料、玻璃、化工、建材、电力、电子仪表、纺织、机器制造、电力机车、机车车辆等产业,醴陵瓷业素有名声。交通,市区为南方重要交通枢纽,有京广、湘黔、浙赣、武广高速铁路线交汇,并穿境而过;天易高等级公路、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经过市区;湘江全年通航。境内有高等院校8所,最大的一所湖南工业大学驻市区河西,其他教科、文卫、体育等设施齐全。

境内古迹名胜众多,人文荟萃。择其要者有炎帝陵、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另有湘山寺、茶陵铁犀、渌江书院、光泉石刻、宝宁寺、先农坛、伏波庙、红拂墓、古桑洲、徐家桥、株田铺、龙渣瀑布、皮佳洞、朱亭古镇等。过境活动客籍此地载入国史的历史人物,有李靖、杜甫、刘长卿、岳飞、朱熹、张栻、徐霞客、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侯德榜等。本籍载入国史、专史或《辞海》的历史人物,有冯子振、李东阳、谭延闿、李立三、何孟雄、罗学瓒、程潜、左权、谭震林、王震、耿飚、宋时轮、杨得志、汤飞凡、蔡仪、黎澍、袁昌英等。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3-11-23 20:06:43
2013-11-23 20:04:43
2019-10-30 10:12:35
2019-10-30 10:10:38
2016-09-08 22:08:04
2016-09-08 22:06:58
2010-03-12 23:03:34
2016-09-08 22:05:13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