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湘东近、现代化的起点 >> 阅读

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湘东近、现代化的起点

2010-03-12 22:11:0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938

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湘东近、现代化的起点

陈立人

一、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之缘起

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奏请开办湖北汉阳铁厂,并同时开采早在几年前就已勘测到的大冶铁矿。三年后,被寄予众望的汉阳铁厂终于正式炼钢投产。投产两年后,资金短缺和煤的严重不足使得铁厂亏银560万两。无奈之下,鄙视盛宣怀之为人的张之洞也只好请李鸿藻斡旋,由盛宣怀接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改“官办”为“官督商办”,并依从盛宣怀的条件,会同王文昭奏保盛宣怀为铁路总公司的总理。盛宣怀接手后,德国矿师勘探到邻近醴陵的萍乡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并确认采用西方技术,“日可出煤三千吨,月可炼焦1500万吨”,除保证汉阳铁厂需要外,还可以远销到其他省份。但是水位并不是很高的萍水河承载不起如此大的运量。盛宣怀继而奏准朝廷,于1898年动工,1905年建成株萍铁路,设株萍铁路总局于醴陵阳三石。

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为湘东地区乃至整个湖南省由相对封闭的农耕生存方式跨向现代工业文明架起了一道桥梁。也为湘东地区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新兴阶级的亮相搭建了平台。

二、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是湘东地区通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桥梁

说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是湘东地区通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桥梁,主要原因是株萍铁路建成后的19064月,京汉铁路全线完工通车,1911粤汉铁路长沙至株洲段完成, 1918 9月武昌至长沙段完成。湘东(包括长沙)的北大门敞开。1929年起由杭江铁路展筑至萍株铁路而成湘东的东大门敞开1916 6月广州至韶关段完成,19364月株洲至韶关完成湘东的南大门敞开。东联浙、赣、沪、杭;北通京汉、南连广武(今京广线)。成为打开湖南东、南、北大门的桥头堡。

煤矿的开采和火车的开通是以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蒸汽机时代的标志。它使湘东的传统的家庭和作坊手工业受到了冲击和改造。1905年,熊希龄和湖南醴陵籍人文俊铎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考察回国,呈请清政府后,选在瓷业基础较好的醴陵窑要创办即是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公司制瓷业,从日本引进陶瓷器的先进生产设备,熊希龄还亲自前往日本进行学习和考察,从那里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从日本和景德镇聘请名师,大力开发精细瓷器,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首创了釉下五彩瓷。他们建立瓷业人才培训学校,从改良醴陵瓷业入手,着手建立中国现代的陶瓷工业体系。民国初年,孙中山在在其“建国方略”中,把株洲定为“中国汽车城”的首选地。1939年,南京永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在株洲贺家土建厂(未果),1947年,中华民国中央资源委员会决定在株洲办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化肥公司、华中钢铁厂、华中水泥厂、永利硫酸厂和炼焦厂,正是孙中山“建国方略”在湘东的实施。孙中山、熊希龄的规划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铁路交通的便利的。

铁路运输的便利,保障了解放后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在株洲落户。随后,又兴建了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以有色冶炼、铁路运输机车、汽车配件、摩托车、建筑材料、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著称的株洲湘东拔地而起世界银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把株洲定位为交通运输组团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铁路运输的便利也使原是文化和商业城市的长沙、湘潭在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增长有了良好的起点。全省23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50%以上的中高级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凡此,都反映出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对湘东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目前,长沙、株洲、湘潭电厂扩建,株洲、长沙有色冶炼改造,湘潭电机、微型汽车、精细化工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增强了长株潭加快发展的优势。长株潭三市东临沿海开放带,南依广东发达地区,北靠长江经济增长圈,西接国家重点开发的中西部,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的中心。长株潭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之一,即是铁路公里水路的便捷。上海到昆明的320国道、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北京至珠海的京珠高速公路和上瑞公路都在株洲穿过,湖南的金三角——长株潭三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联。长江最大的支流——湘江从长株潭三市内蜿蜒流过,千吨级船舶可常年直抵长江沿岸城市。空运方面,市区到黄花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正在和即将建设的湘江航电枢纽、湘江生态经济带、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衡--铁路以及铁道部正在组织规划设计的武广客运专线和株洲-长沙铁路枢纽、京广快速客运专线等等,都将极大地增强长株潭枢纽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前不久,有专家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和湘潭)、江西的昌九景城市群(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组建。汉长昌(即武汉─长沙─南昌)高速环路的建设,也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其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有较多经济联系,著名的“汉冶萍公司”就是1908年清政府批准由湖北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合并而成,为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并且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本世纪应通过“3小时城市圈”,打造新“汉冶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可得到较大改善。

汉冶萍煤铁矿有限公司,到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拟把株洲定为 “中国汽车城”的首选地,从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到今天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想,记录了湘东工业文明百年来艰难而又辉煌的百年沧桑,显示出汉冶萍公司所辖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对湘东及更大范围地域的影响。应当指出,汉冶萍公司作为作为中国惟一的钢铁煤焦联合实业,被列强挤压,受国内政府钳制,沦为单纯为其供给铁矿石的开采机构乃至于破产,是历史的悲剧,但不能因此而抹杀它对推动湘东乃至长江流域社会进步的深刻影响。

三、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湘东地区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新兴阶级亮相的平台

囊括了安源煤矿、株萍铁路、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资本总额为2000万元(旧币)的“汉冶萍煤铁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中国官僚买办资本中最大的工业企业。它不断冲破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打破古代的农业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藩篱。萍乡开办洋矿的消息一经传出,当时就引起当地一些小煤窑主的强烈阻挠和萍乡士绅的竭力,20世纪初,湘、鄂、赣三省又纷纷争夺汉冶萍公司,都是这一社会矛盾的反映。

路矿的出现,成为了湘东地区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引擎。阶级关的巨大变动,使路矿所处的湘赣两省边境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典型。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产生,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产业工人达17000余人,加上家属约有10万之众。路矿工人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是中华民族受苦受难的典型缩影。矿工们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时甚至连续两个星期不能出井,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每月约70块钱(旧币),而工资每月仅3块钱,最多不过9块钱。矿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因事故、饥饿、疾病和被反动派残害夺去生命的,从1893年建矿到1937年的36年间就达8000余人。

安源工人从建矿的那天起,就不断地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而进行斗争。从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包括破坏机器、同工头清算工资、罢工、捣毁洋人住宅、痛打华洋监工、驱逐外国不法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直至参加190612月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毛泽东看到了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湘鄂赣3省和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政治中的极重要的地位,中共一大后回湖南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就选择了萍乡煤矿作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中共湘区委员会在这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 (19222)、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1922326)、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地方委员会(1922620)、第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 (19227)。并于19228月参与发起成立湖南劳动立法同盟和劳动立法运动。1923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夺取胜利后,安源工人俱乐部同粤汉铁路工人联合成立的粤汉铁路总工会,促成了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大大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全国大联合;大批工人分赴湘鄂赣各地,在湘赣边境和湘粤大道的广大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和其他民众运动;1000余名工人参加国民革命军,更多的工人大举协同国民革命军作战,从民运和军事两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准备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时候曾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在1926年和1927年两年大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群众的组织和斗争有过广阔发展的地方。在那里,“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共产党,又准备好了参加过一次革命的群众”。毛泽东把秋收暴动定在萍乡和湘东地区,就是看中了这里既有工农群众基础,又有粤汉、株萍两条铁路线,以及由这3点两线联结着的一大片城镇农村。湘赣边界秋收暴动是在安源的张家湾策划的,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前奏和实际开端。这次暴动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是安源、修水、铜鼓3个军事集结点和爆发点,而在这3点两线一大片中,安源是赖以进行暴动的军事准备的主要阵地,是中共湖南省委指挥暴动的军事中心,以1300多名安源工人为主体组成的第二团,是3个团中人数最多、战斗最激烈、战绩最大的一个团。秋暴以后,中国革命运动进入了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时期,运动中心从安源转移到了井冈山。19309月,毛泽东、朱德到安源扩充红军、组建工兵连和电话大队,吸收了1000余名工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之后,安源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坚持斗争,支持和配合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

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地区范围,除横跨湘赣两省3(醴陵县、湘潭县、萍乡县)的路矿之外,还涉及湘赣边境5个县(上述3个县加莲花县、宜春县)的广大城镇农村。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湘鄂赣3省革命发展的枢纽地带—湘赣边和湘粤大道建立并长期地存在和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民众革命运动最为发达,而安源工运一直是其中的主要支柱。

总之,湘东地区之走进近代,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根据地的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策略的创立,无不同汉冶萍出现后的新的物质文明和新的中国阶级变动有关。汉冶萍公司早已不复存在,但由此承载的近代工业文明和红色记忆,已融入湘东文化的血液之中。

字符4398

相关文章
2015-10-15 16:51:42
2015-10-15 16:49:03
2015-10-15 16:46:04
2018-12-27 17:31:55
2010-04-18 21:44:35
2012-02-02 14:17:09
2012-02-02 14:16:34
2010-04-18 21:44:0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