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水的端午节
段立新
潞水是茶陵县北部边陲的一个山间乡镇。插艾叶、洒端阳水、吃豆、吃雄黄腌制的大蒜头、洗端阳澡、送端节是这里端午节的主要节俗内容。这样的节俗与众不同,彰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农历五月初一一到,家家户户就开始在门楣、窗台、神龛、灶台上插艾叶。民间谚语说:“过端阳不插艾,死了要得滚水濑”,意思是说,如果过端午节不插艾叶,人死后,鬼魂必定会受到被开水烫的处罚。同时,人们还开始准备过节用的雄黄、石灰、大蒜头。
从五月初四下午开始,人们就着手配制端阳水。所谓端阳水就是用艾叶、柚子树枝、柏树枝、蔓菁树枝等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泡制而成、在屋外露天放置一夜的水。五月初五早饭后,人们就开始洒端阳水:一手提桶,一手用艾叶蘸着端阳水围着房前屋后洒,一边洒,一边念念有词地说:“打死旺毛子,打死旺毛子……”旺毛子是什么呢?在潞水方言中,旺毛子指的是毛毛虫一类的虫子。洒过端阳水之后,人们还要还要在房前屋后撒石灰:一边撒,一边念念有词地说:“打死旺毛子,打死旺毛子……”。吃中餐的时候,餐桌上一定有两道菜:水煮豌豆、雄黄腌制的大蒜头。民间谚语说:“端午节吃豌豆,吃一滴豌豆烧一灸火。”潞水方言把接受艾灸治疗叫做“烧火”。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端午节吃豌豆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吃一颗豌豆就如同接受了一下艾灸治疗。至于雄黄腌制的大蒜头,老人们解释说,吃了雄黄腌制的大蒜头可以防虫叮蛇咬。
午饭后,家庭主妇们还要架起大锅炒蚕豆。炒好的蚕豆放在竹筛里,往往还冒着热气。主妇们用筛子盛着蚕豆在房子里每一个角落筛来筛去,一边筛一边说:“筛死旺毛子,筛死旺毛子……”等筛遍了所有的角落时,再分给大家吃。
下午,人们还要洗端阳澡,就是用端阳水洗澡。洒端阳水用的端阳水讲究必须前一天晚上配制,并在屋外露天放置一个晚上,洗端阳澡用的端阳水讲究的则是新鲜干净,即时用即时配制。民间传说洗了端阳澡,夏天就不会生痱子。
旧时,潞水民间还有“送端节”的节俗:最初是女婿向岳家送端节,徒弟向师父家送端节。后来简化为已经确定婚姻关系,但尚未结婚的新女婿以及新近收受的徒弟第一年送端节。在诸般礼物中,扇子是必备的礼物,一般讲究扇子成双成对,至少有两个样式。
在我国传统术数理论中,历来有农历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的说法。《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孟尝君田文生于农历五月初五,就因为这个,他的父亲田婴命令他母亲把他丢掉,原因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我国民间传承已久的择吉理论典籍《玉匣记·杨公忌》也记载了这个特殊的日期,原文是这样的:
“杨公忌 百事忌 神仙留下十三日,举动须防多损伤。……五月初五……月忌日 日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从古至今有文字,日月相传不等闲。……初五犯着家长死…… ”
可见,消灾避疫应当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原始主题。据推测,五月初五插艾叶、洗端阳澡,其目的应该是以艾叶等芳香植物为媒介,利用它们的芳香气味杀菌灭毒,以达到防病的目的。但从节俗源流的角度来看,插艾叶的目的可能是防病驱邪并重。《荆楚岁时记》载:“(五月初五)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又据《岁时广记》载:古时候,农历五月天气转热后,道士开始向人们送符以避邪气。这时,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天师符”或“天师像”,如果道士送的是天师符而不是天师像,人们就自己动手和泥捏张天师,这样的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门额上”,或者再削木为剑,以木为印放在他手上,好让张天师为人守门驱邪。另外,洗端阳澡的节俗可能起源于古代的浴兰节。《大戴礼》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即用兰草沐浴去污。至于洒端阳水、吃雄黄腌的大蒜头,其起源意义应该是驱除五毒。五毒,一般指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有毒的动物,实际上还包括蚂蚁、蚊子、苍蝇等害虫。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换一句话说,这两种习俗可能是古人戴五毒灵符的遗留。至于吃豆的节俗,则可能与厌气压胜祈禳仪式有关,即用豆来厌虫害,压病气。至于送端节,则是古代节日姻亲交往礼俗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