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应生
打龙灯是攸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解放初期,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日,农村广泛地开展这种活动。那年月农民刚刚分得了土地,不受剥削和压迫,家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欢欢喜喜过新年,龙灯队到各家各户打龙灯。
那时候打龙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白天打龙灯,叫“日灯”;一种是晚上打龙灯,叫“夜龙”,又叫“火龙”。“日龙”打起来比较活跃,舞起龙灯来名堂多,又好看,农民喜欢打“日龙”。
龙灯队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总共12人。其中撑龙头与龙尾的各1人,撑龙躯的9人,领队1人。龙头、龙尾是用篾织的,头上用一块黄色绸布包扎,画上龙的模样。龙体用一块很长的黄色绸布做成,上画着龙的磷片。龙活动时躯体的各节随着龙头摆动而摆动,如同活龙一样跳跃着,非常好看。舞龙灯的人都是通过严格训练的,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这样高水平的舞龙灯的技巧。所以,组织这样一个龙灯队也不容易,要有一个专业师傅带领操练,这个师傅还要懂得舞龙灯的行规。
龙灯队还要配备一个锣鼓班子。龙灯队一出门,锣鼓班子就跟在后面“哧哧咣”地响起来,锁喇就“的的哒哒”地吹起来。方圆一公里以内的村民都听得到,他们都做好迎接龙灯队的准备,手里拿着鞭炮在门口等着。我14岁那年正月初五日上午,跟着龙灯队去看热闹。龙灯队来到一村民家。主家燃鞭炮“噼咧啪啦”地响。举龙头的人将龙头朝着大门,龙头对着大门晃了三晃。听老人说这是龙对主家屋檐神灵请示后龙方可进大门,而且要左进右出,这是打龙灯的行矩。龙灯队进入主家厅堂后在主家祖宗神灵前静3分钟,表示对其家堂祖宗的尊敬,然后在厅堂右边出大门。主家的红包、香烟礼品一般都放在神龛上,是给龙灯队的报酬。如果主家红包丰厚,燃放鞭炮热烈,说明主家对龙灯队很热情,龙灯队要回敬主家,在他家门前展开龙灯活动,如打“日头过坳”、“单龙戏珠”、“单龙盘旋”等活动。通过这些精彩的表演,龙灯舞得更加浓厚,鞭炮燃放更加热烈,锣鼓、锁喇响成一团,象征着他家今年财气兴旺、百事吉祥,主家更加欢喜。
由于时代的变迁,打龙灯这种民俗活动停止了,到1995年,有些村正月里又恢复了打龙灯,打了两年又停止了。那年网岭镇里旺村一位50多岁的老人组织了一个龙灯队。在本村打完后就到附近涟滩村打龙灯。涟滩有条水渠从里旺流过来,涟滩的农户在水渠两旁都建了新房子,听说龙灯队来很欢喜,大家都准备迎接龙灯队。里旺龙灯队从渠道上游往下打,打了几户人家后。村民见龙灯队就把大门关着,拒绝龙灯队进屋。当时带队的人都不知是何原因,后来才知道他们这样沿渠往下打龙灯打的是下水龙灯。打下水龙灯对主家不利,所以村民拒绝。打龙灯是很讲究的,特别是在这新春佳节之际,农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年喜乐、吉祥的预兆,龙灯更是一个吉祥物,农民其所发重视龙灯队也是为了图个吉祥的好兆头。
我希望打龙灯这种民俗活动永远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