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河清
前不久,老友来拜年,谈及朝鲜族的长鼓舞时,他说他的家乡——炎陵县龙渣瑶族自治乡的村民也擅长表演长鼓舞,并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瑶族长鼓舞的故事。
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王上山打猎,在追赶一头中了箭的野猪时不幸摔跌,滚落到山崖下被一棵大树的枝杈重伤,几经治疗,也未保住性命。盘王的六个儿子和族民都悲痛万分,上山锯下大树,将树挖空,剥羊皮蒙在两头,敲敲打打以示报仇。此后,瑶胞后代便选用此仪祭祀祖先,并成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瑶族的长鼓舞,最初是表达对盘王逝世的哀伤情绪,因此叫万寿舞、太古舞。这种曼妙的舞姿看似庄重典雅,但也是一种顽强的恒定。舞者衣装朴素,头饰简单,舞姿缓慢,伴奏的音乐于优雅中带着淡淡的优哀。配乐的乐器改良自三弦琴,拨动琴弦,缓缓而唱,悠远的韵味逐渐渗透进观众的情感之中。
后来,瑶族长鼓舞的动作和音乐有了较大演变,基本上是表现瑶族人民开荒种地、收割庄稼、砍柴建房、上山打猎和洗衣晒被等生活细节,整个舞蹈有数十套。其中以“花钹长鼓舞更富有独特的民族气息,更加妙趣横生。”
“花钹长鼓”具有鼓、钹、舞如出一辙,声、情、貌高度统一的艺术特点。鼓为指挥又是伴奏乐器,钹为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击鼓面与击鼓帮交替进行,钹面相击与磕钹相连,弹跳与下颤相接,击钹与弹跳同步,磕钹与下颤同行,鼓起舞动,乐在舞中奏,舞在乐中生,每一节奏既是音符,又是舞蹈语汇,挚领鼓、钹、舞整齐一致。演员在表演中,腾挪穿插,顾盼相生,以情带舞,以舞传声,情绪越来越高昂,舞步越来越酣畅。展现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生动活泼,自然和谐的热烈场面。
以三拍子为主并加以丰富变化的音乐节奏,是“花钹大鼓”的另一特点。它的鼓声正像会名“雷音圣会•子弟花钹”所表述的那样,如天鼓擂动,浑厚坚定,动人心魄;数副小钹同击,钹声交在鼓点节奏之中,清脆悦耳,欢快跳跃,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少年儿童的嬉戏景象。“长行鼓”是行进表演使用的鼓,又是全套鼓谱变化的基础。各套路由一拍子至七拍子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意趣。单对钹,准确稳健,富于爆发力,乐声劲钹奔放;自击钹,声音切切,轻快柔和;提钹音断意连;磕钹短促含蓄;击鼓带花槌,衬点轻巧,优美动听。全套音乐完整通畅,层次鲜明,有急有缓,刚柔相济,庄严热烈时令人振奋,轻快活泼时令人愉悦,全场给人以轻松自由之感。
“花钹长鼓”的舞蹈动作,以弹颤的律动步伐(艺人称像踩在弹簧上)贯穿始终。单人动作有:弹跳步击钹,换跳步单对钹,交替弹跳步单对钹,左右跪钹,换跳步两颤击钹,换跳步二次小跳击钹,换跳步双膝下颤一次击钹等。双人动作有:交替弹跳步击钹,摁钹,弹跳自转单对钹,交替弹跳换位对钹,跑大通换位击钹,双膝下颤三钹起鼓,踏步半蹲勺钹,扔腿击钹,换跳步接钹等。其击钹动作劲钹大方,又不乏阴柔之美,勺钹狂放猛击,快速旋转,收得利落,动静相宜;“三钹起鼓”形如斗鸡,轻松舒缓;“单对钹”劲拨有力;“双对钹”热情轻快;“扔腿击钹”舒展开张,接钹者配合默契。横排纵列,穿插换位,旋转互绕,时顺时逆,跑圈变队,时聚时散,全场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无时不在取扣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主题。
“花钹大鼓”表演形式灵活多变:一是它的舞蹈语汇多样,用这些舞蹈语汇可以编排出很多表演套路;二是表演阵容可以灵活变化,少可二人,多可几十人、几百人;三是表演顺序可以灵活变化,头鼓可根据时间、场地的要求,随机指挥调度,表演套路可多可少,表演时间可长可短;四是对表演场地没有特殊要求,可行进表演,也可原地表演,还可以进行舞台表演。说它表演情绪和谐统一,是因为各套路无论怎样变化衔接,都能做到自然流畅、统一完整。
瑶胞的“花钹长鼓舞”,1957年3月26日为欢迎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威廉•西罗基访华进行过演出,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北京市彭真市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57年5月1日,以50面长鼓、250副铜钹的阵容组成的表演队伍,参加了天安门前游行和广场表演。2001年6月,“花钹长鼓”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中,获了最高奖——“山花奖”。
“花钹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艺术财富,历经两百年的发展,衍生出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实鼓舞等多种形式,其表现内容和动作风格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它以自娱自乐性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瑶族同胞生活、生产的风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