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世贵
攸县民间自古历来就有立造神龛习俗,在神龛中放置“天地國親師位”牌子和祖宗牌子。有的还在其中放置财神像、观音像、祖师像或祖师牌位。立神龛并非是迷信现象与宗教行为,而是民间风俗习惯,精神信仰表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儒家伦理道德。
一、设置神龛有讲究
位置 神龛一般立于厅屋正面正中,攸县话讲上席正中,朝向大门,民间有大门对神龛的说法。随着民居建筑式样变化和高层建筑套间居住,可能厅屋不适宜或无厅屋,有人就在客厅设立神龛;但神龛忌对镜子、音箱、房门(睡房)。神龛所在间应干净,明亮。大多数神龛直接设在墙壁上,与墙壁处于同一平面,或贴紧墙面,神龛所在墙的后面不应该有卫生间及不干净杂屋。
佛龛设置高度,其下沿略高于主人心脏,寓意祖宗在心上。
规格 当今民间,对神龛无统一标准,但还是有个基本尺度(指木制神龛),总高度为1.6米,由横眉0.35米和正身1.25米组成;总宽是1.2米,正中0.66米加两边对联0.27米×2=0.54米;神龛对联尺度长0.95米,宽0.155米;中间统一为“天地國親師位”牌子。
式样 为竖立长方形,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屋间宽窄、神像和祖宗牌子的多少而定。严格地讲,神龛分为神佛龛与祖宗龛,两者均为木造,攸县民间雕琢神龛多用香樟木质;香樟木上常雕刻吉祥如意、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等图案。但神佛龛与祖宗龛又有区别:神佛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多为横长方形;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多为竖长方形。现今,攸县民间多为两龛合一,呈竖长方体,无垂帘,无龛门。
在旧时,祠堂里的神龛分正龛和配龛两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神龛就像附在墙上的小殿阁,先祖的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改用供桌,将先祖的牌位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祠正龛往往供奉的是从当时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其余的只能放置在配龛。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内置 民间通常在神龛上放置“天地國親師位”牌子和祖宗牌子。有些艺匠人将祖师爷牌子,如木匠砖匠将鲁班塑像或牌子也置于神龛中;还有的人加设财神像或观音像。但在攸县民俗中,财神像与观音像不同置于一龛,因为请财神是为招财进宝,请观音是讲仁慈亲善,前者属贪后者属善,两相庭径,不宜同置于一龛之内。
对联 神龛上常用对联有“世代源流远 宗枝奕叶长”“神恩浩荡千年旺 祖德昭重万载兴”“祖宗功德源流远 子孙读书姓字香”“家无孔孟谁为首 我有祖宗即是神”“祖功宗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横眉多为“祖德流芳”“神之最灵”“受天之佑”“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等。若新婚时多用“金炉香篆青烟起 玉盏灯辉紫气腾”“九龙灯结连枝彩 双凤烛呈并蒂花” “烛摇红彩仪金凤 香喷青烟舞玉龙”。另外,还有的在内容上倾向其所崇尚的事业或行业。攸县大众化的神龛对联是“敬天敬地敬祖宗 求福求寿求平安”对联内侧为“招财童子 进宝郎君”。
衍变 神龛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特色。古时,民间特讲究神龛的精雕细琢,工艺考究。早期神龛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檐角飞翘、多层叠建,每层浮镂空雕,雕刻飞凤、苍鹰、梅鹿等图案,雕刻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顶端高翘的檐角上,刻有“福”、“ 禄”、“寿”和“祖德流芳”等字。中部为支撑上部,立圆形四柱,柱间设计有简单的排窗和木台,木台上摆放着质地为青花瓷的香钵和香筒。”下部为神柜,侧面单向打开,用于存放祭祀物品。
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不设神龛,厅屋上席只挂毛主席画像,两边的对联内容也大体一律。如“紧跟毛主席,永远干革命”,“金猴奋起千钧棒,扫除一切害人虫”。 改革开放后,神龛渐渐复古。
现今,民间新生代们将神龛加上现代元素,把神龛、香几、电视柜三者结合于一体。多数人以“天地國親師位”牌子替代神龛;还有的用“天地國親師位”磁砖贴于墙面替代神龛;也有用电脑打印纸质帖于墙上替代神龛;近年间,攸县民间兴起刺绣“天地國親師位”,装裱后替代神龛;最新的做法更为现代化,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做成架子装在“天地國親師位”牌子下方墙上,架子上摆放祖宗牌子与香炉及祭祀用品,以架子代替神龛和香几。
二、关于“天地國親師位”
攸县民间神龛中都置有“天地國親師位”牌子,她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旧时,民间神龛上是“天地君親師”。她的产生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发端于《国语》,西汉时已颇为流行。东汉时,《太平经》中最早出现“天地君父師”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親師”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她已在民间广为流行。据记载,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親師”次序,并对其进行诠释。从此,“天地君親师”就风行为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消灭了封建帝制,“天地君親師”就衍变成“天地國親師”。
书写“天地國親師位”六个字是很有讲究的。拼弃那些趋炎附势、牵强附会的说法;首先,只用繁体而不用简体,因为古时沒有简化字,习俗遗留下来只用繁体字。其次,各个字有其特定的书法要求,即“天”大、“地”不分家、“國”无缺口、“親”不见目、“師”不带刀、“位”要正。再次,不可草书,神龛位置厅堂上席,属庄重之处,书写定当正规,切不可了草。
天 上横要短而轻,下边要书写粗实有力,突岀“大”字。让人一眼看去,“天”字象“大”字,它缊含着“天大”之意。“天”字排第一,一说是指天子皇权至上;另一说是指天理法度高于一切;说法不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天代表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地 它的书写要求是“土”“也”不分开,要连在一起,称之为“地不分家”。地为万事万物之基,根基要牢稳,自然土也不能分离,方称地利。
國 它的书写有两点要求:其一,用繁体不用简体,含意是繁体國字囗里笔划多,国家不怕财富多,只怕國穷财富少,所以不用简划字。其二,囗字四边不能有缺口,寓意国度边彊牢固,有缺口外敌就会入侵。“國无缺口”之说就是这个理。
親 它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親不见目”。“親” 字右边的“見”字,上半部的“目”四周不能封闭无缝,要留缝缺。这些要求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目字直接含义指眼睛,目字四周无缝隙,说明眼目不开成瞎子。要求“親不見目”,谁违反了谁家下-代要出瞎子。这只是相传之说,并无宣扬迷信之意。
師 它有点特别,左半部顶上不能有“丿”(撇),这“丿”象刀,小人岀门带刀;为師者授业传人,是正人君子,不能象小人那样出门带刀。民间有“師不带刀”之说。
位 它的基本要求,用正楷写正当。其含意是上列五者之位正当,天下太平稳当。
三、关于祖宗牌子
神龛内置祖宗牌子,尽管叫法各有不同,但各地民间都有。相传,古时有母子俩相依为命,不料儿子不孝,动辄打骂母亲。有一日儿子入山砍柴,见一鸟窝,母鸟正衔虫喂养小鸟,往返飞忙,终于昏倒在鸟窝里,众小鸟咻咻待哺,状甚可怜。儿子寻思自己不孝之过,有改悔之意。忽见母亲从山下送饭来,急奔下山迎接。不料母亲误解,以为儿子嫌她送饭来迟,欲来殴打,慌忙卸下饭团飞奔,不幸撞死在一棵树下。儿子抚摸母尸,痛定思痛,便砍下这棵树,制作一木椟,写上母亲姓名,生辰死日,逢时祭拜。后来,不孝儿勤耕力作,生活富裕,子孙繁衍,人们便仿效他制作木椟,刻写先祖姓名、字辈、排行、生辰、忌日,祭祀祖先。
祖宗牌上的“堂” 祖宗牌上的抬头语是“本宗X X堂”,民间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常以“X X堂”来称呼。“X X”为堂号,即厅堂、居室的名称。 堂字的基本义是指正房,泛指房屋的正厅。由于古代同姓多聚族而居,往往几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几处厅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家庙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兼有祠堂名号的含义。“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蕴含着寻根崇祖的人文内涵。
堂号分为地域性堂号和非地域性堂号两大类。地域性堂号又可分两类:一类与姓氏的地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一类与姓氏的郡望无关,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为堂号,这样就出现同姓氏不同堂号。如网岭镇槐塘村易氏中,有两个祖宗牌子两个堂号,那是在历史动乱中,易氏祖先两个支系迁徙地不同,后又同迁居于槐塘村所至。非地域性堂号也可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号。
所谓“郡望”,最初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名闻天下,为世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含义,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祖籍的意思;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如龙氏,东汉光武帝时的龙述,家住武陵郡(今湖南常德),龙述敦厚而周密谨慎,不妄加议论,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而有威信。汉光武帝建武年(49)封龙述为零陵太守。该龙氏繁衍两千年,现有200多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为龙姓最主要的一支,以武陵郡名为堂号,如攸县龙氏家谱称为武陵堂。
总堂号也称“郡号”,郡是古代行政区域,秦前比县小,秦后比县大。她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先祖惧后世源远流长有所失,而立“堂号”为信。这样就岀现居住同一郡的多姓氏同一堂号。如网岭镇东冲、槐塘村及沙陵陂的文氏与网岭镇西塘村及高枧的田氏,两氏先祖同居雁门郡,即山西旧代州,汉时为郡,即如今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因而文、田两氏同属雁门堂。还有诸如济阳堂、西河堂、河南堂等,同堂号多姓氏。
祖宗牌上的“考妣” 祖宗牌上的抬头是“显考” 或“显妣”,“考”指男性,“妣”指女性。其意思是区分男女,但宗祖不能有别,都要尊敬。
四、相关神龛文化事项
居家祭祀 攸县民间一般在逢年过节,尤其是农历七月半接祖也称中元节,过世直系长辈生辰日或忌日,都会在神龛前举办祭祀活动,如点燃香烛、燃放编炮(或敲神鼓)、焚烧钱纸、宰杀家禽、摆放歺具、食物祭品。
祭祀器具 过去神龛下有香几,旁边有神鼓、铁铸的“唱”、香几前有香炉。现在,攸县民间基本上只保留了香几和香炉。香几主要用于摆放先辈遗像及祭祀用品等。香炉用于插香烛。顺便提及一下,香灰多了,可以取出一部分,用干净纸包好,倒入干净河水或海水中,也可就近倒入附近寺庙香炉。
当今,随着居住条件变化如楼房套间,民间岀现了在神龛前摆放花卉。一般冬春摆[水仙],夏秋摆[百合]或[莲花] ,象征“纯洁幽香”与“佛光普照”。还岀现了环卫产品电子香烛,让祖宗们同步享用现代文明。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