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放鸣
天台宝塔,坐落在攸县坪阳庙乡。传说,赵真人与宋朝开基祖赵匡胤为同宗,他在唐朝末年与一位叫陈抟的方士,一同跟鬼谷仙师学道,学成后寻访天下名山,继续修炼,以求早成正果。赵匡胤登基那年(960)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年迈40岁的赵真人,头戴太极图腾礼帽,身着云纹镶边龙袍,手执拂帚,逆沙江,绕米谷湖,过杏花坪,转上了天台山。只见山顶岩石耸立,山下众山俯伏,远近风光尽收眼底。山上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紫气腾升,百鸟朝凤。于是,他在这里了建庐静修。传说有一妖孽在天台山作祟为患,压制攸州子弟升迁,连当地天子坪真命天子刚一出世,也遭杀身之祸。当地百姓便捐资建一座宝塔镇住孽妖,以保地方安宁,子孙得以升迁。
天台塔,始建于元代初期,几经兴废。大约过了600多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坪阳庙当地民众再次在天台山上建塔筑观。山顶为塔,名曰“天台”;山侧为岩,名曰“雷神岩”。天台塔七层八角,纯用本地紫褐色巨石建成,门窗没有用一寸木头做的,都是用紫褐色石块巧妙地架设而成,匠心独运,饶有风韵。塔内有螺旋式石梯,盘旋而上,到第七层塔顶凭窗远眺,不但沙村(坪阳原名沙村)景物尽收眼底,而且南面可依稀瞧见攸城轮廊,北面可俯瞰相距40华里的醴陵泗汾镇。塔门上方有石刻凹形正楷“天台”两个大字,字约2尺,笔力劲秀,耐人欣赏。夕阳余辉,反射到塔身上,金碧辉煌,灿烂耀眼。据说,早先塔顶,原系有一铜铃,每当山风吹来,叮铃叮铃声,数里可闻。塔下建有“石城观”,正殿供奉“风伯雨师”,旁殿供“杉仙真人”。每逢大旱之年,沙村士绅,带领民众,杀猪宰羊,到此祈雨,并抬杉仙真人偶像,周游满村田垄,谓之“扫水”。观门口有两株侧柏、一株桂花树和一棵大樟树,每株侧柏,胸围足有5尺多,柏叶呈圆锥形,直刺蓝天。八月金秋时节香飘数里,雄伟中又透露些幽静。
明、清两朝当地绅士和社会名流,曾两次大规模重修此塔,使它700年间巍巍矗立于攸北大地。
1954年农历四月初四日,本是个晴朗、闷热的夏天,中午突然乌云翻卷,雷声隆隆,飞沙走石,狂风大作,不一会儿下起了罕见的倾盆大雨。大约下午2点多钟时,天空蓦地划出一道刺眼闪电,直劈塔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巨响,天台古塔上部顷刻倒塌,文物破碎,丢弃山头。1958年冬,坪阳庙乡修建北干渠,施工民工将天台塔下残存的四层全部拆除,把石头运到龙前和笔伍修渡槽墩脚。现在龙前村红星组埠下的江中礁墩,就是此塔塔石砌成的。
近年来,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坪阳庙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人们富而思文,富而怀古,多次呼吁,重建宝塔。2003年冬,几经磋商,由原坪龙村党支书王新国领头,组成天台宝塔重建委员会,向社会发出重建倡议,立即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政界领导和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筹委会迅速规划设计,落实重建方案。天台塔由攸县建筑勘探设计院设计,坪阳建筑队队长谭三雄领头施工,2003年12月奠基,经数月努力,于2004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竣工。总投资32万元。重建的天台塔,原貌原址不变,塔身坐东北朝西南,呈八角形,塔高7层22.1米。她立定青翠、秀丽的山峰,是攸北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