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让无数湘人为之自豪!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撰联者之一就是时任岳麓书院院长、株洲百井村才子、袁氏后裔袁名曜。
袁名曜(?—1835年),字道南,号岘冈,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百井村人,后迁居宁乡。清嘉庆年间(180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和侍读,后因母亲去世回乡。嘉庆十七年(1812)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以擅长培养人才著称,当时诸多湖南名生多出其门下。他善于撰写文章,又长于议论,是当时湖南有名望的人物。他不但重视读书,还重视实际,每到一地,非常注意那里的地势是否险要,水利是否兴修,以及这个地区的地理沿革和变化等。这种重视实学的精神,对当时年仅19岁、后来成为清代启蒙思想家的魏源很有影响,对形成19世纪关心公共行政的风气也起过强烈的推动作用。
出任岳麓书院院长期间,门人请袁名曜撰写门联,袁便以“惟楚有材”嘱诸先生应对。大家正沉思未就,门生张中阶至,有人告以门联之事后,张即应声对曰:“于斯为盛”。众人皆赞好,这副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声子的人,因国内有乱,投奔郑国。一次,他回到楚国,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国情:“晋城大夫与楚孰贤?”声子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声子的意思是:晋国卿一级官吏水平不行,可是他们的大夫一级,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这就如同晋国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样,全是从楚国弄去的,这些人才本是楚国的。虽然楚国有好的材质,但是,全给人家晋国用了。“材”指的是木材、皮革。声子是以木材、皮革比喻人才。后来,声子的话变成了成语“楚材晋用”。袁名曜出的“惟楚有材”,就是引自声子说的“虽楚有材”。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全联的意思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现在,只要提到湖南名人、湖湘文化,就必然引用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