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湘东百业 >> 潞水行业二题 >> 阅读

潞水行业二题

2011-07-18 23:53:4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81

  /段立新


潞水石灰

很久以来,人们把潞水(这里仅指潞水方言区,以下同)出产的石灰叫做“潞水石灰”。潞水石灰细腻白净,刷成的墙,墙面光滑油亮,有一种特殊的质感,故而很受客户欢迎。“潞水石灰”之名就这样传开了。

潞水人烧石灰、卖石灰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在潞水下坊片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下坊陇里生得恶,大斗小秤甄皮箩,十户人家九镥锅,人呷(呷,潞水方言读音为qia,就是 的意思)石头虫呷禾。”所谓“人呷石头”,指的是潞水人以烧石灰、卖石灰为养家糊口的一门辅助职业。这大概是旧时潞水的一大地方特色吧。

民国年间,湖南省修编的《生机志》记载说:“五溪乡石灰石遍地皆是,限于交通阻塞,无处运销,致农民减少开采兴趣。”五溪乡成立于民国35年(1946年),由原溪水乡扩大而成,大致包括今潞水镇的全部及今腰陂镇的下清、布庄、石陂等部分村组,在这里特指潞水方言区,也就是现在的潞水镇上坊片、下坊片。潞水属喀斯特地质分布区之一,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大致说来,在上坊片,石灰石集中在天堂山、杨柳仙、龙山岭一线;在下坊片,石灰石集中在龙脑山、仙人晒掌岭一带。与其它地方不同,这里的石灰石埋藏浅,石质松脆,易于开采,在一些山头岭脑,甚至有石灰石直接裸露在地表。这种石灰石呈浅蓝色,材质纯净,出灰率很高,是烧炼石灰的好原料。

潞水石灰品质优良,特别适合于做建筑用的灰料,在农业基础差、农田水利设置不健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条件下,石灰主要用于改良土壤、防治农业病虫害。用途不同,石灰的加工方法也不同。人们在高低不同的地面至少挖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池,生石灰在最上端的水池里化开后,再打开水池口,流水带动已经熔化的石灰进入下面的水池,经沉淀过滤后就成了熟石灰。如此反复操作,熟石灰最后变成了精石灰,这才可以出售。这样加工而成的石灰往往供刷墙使用。其余条件下使用的石灰,一般由生石灰自然风化分解而成。

潞水方言把石灰石叫做“焙子”(“焙”,读音如pei,在方言词汇里,指的是把物体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充分干燥)。这种叫法保留了潞水先民开采石灰石和烧炼石灰的痕迹。在今潞水镇大台村东南方向的龙山岭山麓,至今还能看到一大片裸露的石灰石,表面黝黑、裂痕如沟壑般纵横交错,稍稍用力,脚底下的石灰石就会碎裂。这是前人用煨烧的办法开采石灰石留下的遗迹。据小岗碑文载:潞水人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开始烧石灰肥田。当时爆破技术十分落后,人门开采石灰石时,先在石灰石裸露的地方堆积柴草,然后,点火煨烧石体,石体开裂后,再用锤打钎撬使其碎开。碎开的石灰石经两昼夜接连不断的煨烧后,变成了生石灰。后来,潞水人又逐步学会了炼土硝爆破石灰石的技术,改用地炉烧炼石灰。这样的工艺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石灰产量并不高。这种烧炼石灰的技术一直沿用到了上世60年代。据老人回忆,用这种技术烧炼石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装窑,就是把石灰石装入窑内。烧石灰的窑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土夯式地窑,下面是烧火口,上面是精心挖成的窑炉。窑炉四壁开有落地式烟囱直通地面,一面开门,窑底通过一个圆孔与烧火口相连,窑顶用砖石夯土严密封闭着。另一种是半封闭平地式的立窑,在窑炉一面直接挖出烧火口,在窑炉上用砖围固加高,装进石灰石之后,再用湿泥封顶。装窑时,必须在石灰石间留下一个很大的圆锥体形的空心与烧火口相通,而且,这个空心要不易坍塌,这才能烧成石灰。这样烧炼石灰,一般一次装石灰石约1万斤,历时3昼夜。烧火用的柴草必须是南方地区盛产的一种野草,潞水方言称其为“冬茅”。烧一窑石灰约消耗冬茅10万斤。

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潞水补锅匠从攸县等地学来用煤炭烧炼石灰的技术。从此以后,潞水人开始改用煤炭烧炼石灰。用煤烧炼石灰,使用的是半封闭平地式立窑,它的烧火口又低又小,装窑时,先在底层铺一层柴草,上面再放煤炭,煤炭上直接装石灰石,然后,铺一层煤炭装一圈石灰石,可以一边装窑,一边烧火,窑装成了,一窑石灰也差不多烧成了。用这种技术烧炼石灰,时间短,产量高,产量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80年代以后,潞水人逐渐引进机械化作业技术烧炼石灰,从石灰石的破碎、装窑,到石灰的加工包装,都有很明显的现代科学元素。这是古老的烧石灰行业一个质的飞跃。

潞水淘金

在潞水地区发现金矿,纯属偶然。民国时期,元王炉前湾有一个补锅匠入赘醴陵,做了何姓人家的上门女婿。后来,这个补锅匠把他的妻子和岳父岳母带回老家,让他们在炉前湾定居。他的岳父叫何良金,是醴陵淘砂金的高手。潞溪从天堂山逶迤而来,经李家里、邓家里、龙家里、丝荷塘,到炉前湾一段,溪水穿村而过。一路而来,水路曲折,水势平缓。溪上潭涧花草,游鱼碎石,两岸绿树平畴,炊烟村庄,虽说是山村野景,却也别有一番情趣。何老先生闲来无事,便在岸边反复观察。凭行家的直觉,他觉得这潞溪很可能有金砂,不妨试着淘一淘看。想不到,何老先生这一试,竟然在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一说民国十五年)的某一天真的淘出了砂金!特别有意思的是,其中还有一块不小的“狗脑金”。潞水民间所说的狗脑金,其实就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纯金,有的呈颗粒状,有的成块状,形状不规则。何老先生淘得的这块狗脑金夹在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里,与石头同时出水,这种情景实属少见,一时引得大家啧啧称奇。如此一来,这户人家便发家致富,买田置地,建国以后置成了一个富农成分。陈家当时不忘天赐财富的恩德,把那块嵌有砂金的石头当作神物恭恭敬敬地供奉在神龛上。陈家淘得金子的消息传出以后,潞水人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找到了发财的新门径,人们纷纷前来向何老先生拜师学艺。从此以后,从上坊片到下访片,潞水人开始在潞溪淘金。潞水民间淘金就从这时开始了。

这个消息后来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政府中央采矿队派出一支地质勘查队来潞水实地勘察,探明金矿矿源在天堂山,矿区面积达77.65公顷,并计划大规模开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湖南省脉金砂金探测队开始在潞溪双石门至登龙桥路段(今下访片至农元龙家里一带)的溪水中试探淘金。后来,抗日战火再一次燃烧到湖南,这个计划便只好搁置在文件柜里面。

但是,在民间传说中,潞水人开采金矿的历史却远远早于民国时期。早在五代的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天堂山建有一座佛教寺院,这就是小台寺。据说,小台寺的僧人早在民国之前就发现和开采了天堂山的金矿,所以,在天堂山,直到现在还能看到和尚们挖出的矿渣。但是,你只能看到矿渣,找不到矿洞。矿洞在哪里?假如这个传说属实的话,这似乎是一个除小台寺僧人之外无人知晓的秘密。

有意思的是,建国以后,潞水人仍然没有忘记潞溪泥沙中的砂金。一有机会,就会拿出工具在沙里淘上一淘,希望能小有斩获。1975年,潞水公社更是组成一个65人的淘金队,专事淘金。据说,这个淘金队也很幸运,20天里就淘得砂金36。为此,当时的湖南省省委书记张平化顺道前来视察,回去以后,还特意发来嘉奖电报。到上世纪80年代初,潞水又一度兴起了淘金热。此后,因为1984年的一场春汛,潞水河道或堰塞,或改道,再也难以找出此前的模样了。至此,潞水淘金也就在无声中悄然落下了它的帷幕。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2-07-20 16:48:01
2014-08-10 10:38:23
2014-08-10 10:37:57
2014-08-10 10:37:27
2017-07-13 10:47:31
2014-08-10 09:46:13
2014-08-10 09:45:09
2019-10-30 10:25:0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