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吾,初名如孙,自号坦坦斋。元皇庆二年(1313)生,明建文二年(1400)卒。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人,元翰林学士刘平野之子。刘平野有儿子五人,长子刘耕孙为元至顺元年(1330)进士,次子焘孙,三子与孙,四子裕孙和五子如孙(即刘三吾)分别为举人、国子监贡生和副榜。父子六人,全都由科甲而扬名,成为元末明初茶陵的名门望族。
明洪武十八年(1385),73岁的刘三吾因“经明行修”,“以文学应聘”,被举荐入朝。由于他学识渊博,诗文兼工,“博览善记,应对详敏”,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屡承顾问,悉多称旨”,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但是刘三吾为人耿直狷介,刚正不阿。“(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斋。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因此,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甚至皇上,而且几次性命堪忧。“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年届耄耋,却几起几落,历经宦海浮沉。
洪武二十三年,刘三吾奉诏“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慢,降国子博士”。这一场风波幸无大碍,有惊无险,“寻还职”。
二十五年,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以易储意谕侍臣”,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当时皇室诸王多拥有重兵,对皇位无不虎视耽耽。燕王朱棣“节制沿边士马……威名大振”,对皇位更是垂涎已久。兹事体大,关乎江山社稷鹿归谁手。文武百官个个明哲保身,一言不发。唯有刘三吾迎难而上,仗义而言:“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朱元璋听而不答,大哭而入。或许是精诚所至,不管不顾,只认死理的刘三吾又逃过一劫,幸免于难:朱元璋迫不得已,终于立了懿文太子之子允炆为太孙。但是“活罪”难逃:因为“忤旨”,刘三吾再次由翰林学士降为国子监博士。
第三场风波祸起他的女婿、户部尚书赵勉。赵勉“坐脏”,“以罪诛”。“三吾引退,(帝)许之”。刘三吾返归故里,途径长沙,赋有《得告致仕过长沙》七律一首:
老夫今日到长沙,风送归舟日未斜。两岸青山如走马,一林红叶似飞霞。买鱼沽酒寻常事,抚掌长歌喜到家。八十还乡能有几,当时画锦亦堪夸。
吉人天相,刘三吾再次得到上苍的眷顾,“未几,复为学士”。
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刘三吾奉诏与纪善、白信蹈主持会试,由此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历史冤案——“南北榜”事件。自南宋以后,由于中国北方连年征战,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经济更加发达繁荣,中国的文化重心也得以南移,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南方士子的学业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这一年会试下来,被录取的61名进士均为“南士”。“北士无预者”,群情激愤,“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朱元璋为平息事态、笼络人心,谕示刘三吾更改皇榜,录取几名北士以息风波。刘三吾认为自己从组考到录取,完全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于是又与朱元璋“嗑”上了:“会试榜次已定,擢录者名副其实,不可更改。”“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可是,张信复查的结果依然如故,并奏称,“南士”的最后一名也远超“北士”第一名。朱元璋雷霆震怒,纪善、白信蹈、张信等难计其数的人头转瞬落地。“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85岁高龄的刘三吾,凭了日薄西山、风烛残年,被发配戍边:“三吾以老戍边,琮(“南士”第一名进士宋琮)亦遣戍”。刘阁老总算是虎口脱险,死里逃生,捡回一条老命。
大难不死,建文元年(1399),明惠帝朱允炆登基后,刘三吾被再度征召入京,官复原职。建文二年(1400),年届耄耋,几起几落,历经宦海浮沉的刘三吾寿终正寝。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