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渌 口 地 名 新 考 >> 阅读

渌 口 地 名 新 考

2015-07-11 16:39:54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78

文/李栗山


渌口,一座千年古镇,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钻研渌口的地理人文史,就像探寻一个无尽的宝藏,总有新奇让我们惊讶。
要了解渌口,首先要清楚渌口的地名变迁。渌口古名漉浦,这已成共识。研究湘东人文地理的名家彭雪开先生,在其论文《渌口地名源流考》中,对渌口古名漉浦从源流上进行了深入探研,读来令人信服。但现在人们都说渌口还有一个古名:津口,彭先生也采信了这种说法。他在上文中说:“渌口,古名漉浦,又名津口。……唐大历四年春,诗人杜甫溯湘江去衡州(今衡阳市)投奔旧友,舟过渌口,作《过津口》一诗,有‘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之句,津口即为渌口。”但我却没有看到先生认定“渌口又名津口”的论据,因此对这结论总感觉有些不踏实。
后来,我尝试着查阅了一些史料,却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我以为,“渌口又名津口”“渌口即为津口”,这是一种误解,渌口在历史上从没有过“又名津口”的时候。
《说文》释“津”即“渡也”,就是渡口的意思。古代基层有“津吏”者,指掌管渡口、桥梁的小官吏。《过津口》,从诗题来看,杜甫只是乘舟经过渌口,而并没有上岸。从诗的内容来看,“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可见诗人是在江中舟上远眺群山,“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则是说诗人在江行时回首遥望远处的津渡及附近的枫林。这一切都没有明确指称津口是渌江入湘江口东北岸一带的特定地名。从杜甫的行踪来看,大历四年(769)二月,杜甫离洞庭至潭州(长沙),溯湘水往衡州(衡阳),其诗中所提及的今株洲地域范围内的几个地方,如凿石浦、空灵岸、昭陵滩、花石戍,均在湘江西岸,唯挽洲在江中,并无杜甫登湘江东岸的记载。所以从杜甫此诗断定其时渌口就叫津口,这种说法是缺乏依据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津口即指渡口,而非某一特指地名称谓,这在唐代其他诗人作品中亦可得到论证。如唐代诗人李颀,其生年并无定论,史本(如闻一多《唐诗大系》)多认为李颀生于则天天授元年(690),算来李颀比杜甫长了22岁。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词语语义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据其语义而使用的习惯也应无太大变化。李颀诗《送陈章甫》有句“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这里的“长河”断不是湘江,而是指黄河,这里的“津口”即黄河边上的渡口。在二十多年前的李颀诗中,津口就是渡口,即指本义,而二十年多后在杜甫诗中,津口却成了湘渌江交汇处一个特定的地名,这多少让我们觉得这种论断有些牵强附会。因为词语语义和用法的相对稳定性,一般不会允许有这种特例产生的。
此外,追寻渌口建制史,我们还可以找到杜甫诗中津口不是其时渌口古地名的其他依据。“三国时,渌口属东吴建宁县,称漉浦,隋开皇九年(589)省建宁县入湘潭县。唐天宝八年(749)改属醴陵县,称渌口市。后设有巡检司署,并有兵戍守,称渌口戍。”(《株洲县志》1995年版37页)可见不论是渌口市,还是渌口戍,渌口作为一个固定的地名进入官方档案,在唐天宝八年(749)就已经叫开了。而杜诗《过津口》则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比官方将此地定名为渌口整整晚了二十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溯湘江经过渌口时,渌口应不会再冒出一个通用意义上普遍指渡口的“津口”的新地名了。所以,杜诗中津口只是用其本义,仅指此地的渡口而已。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23:59
2014-08-10 09:30:54
2014-08-10 09:30:02
2012-02-02 14:23:28
2012-02-02 14:22:06
2019-10-30 10:58:03
2017-07-11 19:40:03
2019-10-30 10:56:4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