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历史人物 >> 刘三吾和酃县三题 >> 阅读

刘三吾和酃县三题

2016-01-10 10:25:53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22

文/段 新



在出仕明朝之前,刘三吾一度寓居酃县(今炎陵县)常平乡八都(今下村乡),时间达三到四年之久。对此,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卷之十五《人物•流寓》作了专门记载:
刘三吾,茶陵人。元末兵乱,潜居邑之常平乡八都项氏家数年。爱炎陵山水之胜,与雪溪子吟咏倡和。洪武初,以通政司茹瑺荐,归茶就诏,以八都艰苦闻。故隆万以前,其里只纳税而不应差。
《县志》还记载,八都百姓“人感其德,呈请庙祀”,将刘三吾入祀于专祠景贤祠。刘三吾寓居常平乡八都期间,与罗仁瑞、罗仁达等当地名流交往甚密,还结识了其他不少朋友,离开酃县之后,刘三吾与这些朋友仍有联系,留下了《题酃邑汪太尹清溪图》《次前韵赠酃庠诸友》《题酃邑文典史墨菊》《次前人炎陵诗韵》等题咏唱和诗作。
刘三吾与酃县的这一段特殊经历给后世留下了三个方面的谜案:刘三吾因何隐居酃县?雪溪子是谁?《次前人炎陵诗韵》一诗有两个版本,哪一个版本为是?
刘三吾因何寓居酃县?
《明史》卷一百三十七之《列传第二十五》刘三吾本传载:“三吾避兵广西……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不少人根据这一段记载,认为刘三吾从静江路儒学副提举任上返回湖南茶陵老家的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年)。对此,刘三吾本人在《龙氏族谱序》中是这样说的:“庚戌之春,走(刘三吾自称)获归里中(家乡)”,刘三吾从广西桂林返回故里的时间是洪武三年(1370年)。从此以后,刘三吾在家乡茶陵呆了至少11年的时间。
《云阳山人记》是刘三吾应友人谢明远之请而写的一篇记,文章开头说“予以辛酉春孟来酃,缘吾里友明远西溪宾馆邑庠同馆焉。”这一段话交代了刘三吾寓居酃县的起始时间及具体原因,即洪武十四年(辛酉年,1381年)正月,刘三吾应谢明远之邀,赴酃县与谢明远共事,担任教师,到洪武十七年(见《石溪刘氏乙丑四修族谱》)或十八年才返回茶陵,应茹瑺荐举出仕明朝。
《刘坦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七言律诗•次前韵赠酃庠诸友》尾联云:“甲子宾兴齐去去,五云多处是风宸。”这是刘三吾于洪武十七年(甲子年,1384年)饯别参加科举的酃县士子所作的一首赠别诗,尾联之句含有祝贺、勉励与期望之意,与刘三吾当时的教师身份相符,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云阳山人记》所引记载真实不虚。
雪溪子是谁?
《县志》记载了雪溪子:雪溪子,不知何许人。能诗雅,与刘三吾友善,同寓八都常平乡。吟啸山泽,数载如一日。
“雪溪子”并不是他的真实名字,要弄清他到底是谁实在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综合资料分析,我认为这个雪溪子很可能是刘三吾的好友谢明远。
谢明远,字文,名明远(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载他的字依次为“铭远”“名远”),号西溪,又号云阳山人,今茶陵枣市乡西岭村人。洪武三年,谢明远以乡贡士身份中式出仕。我们推测谢明远即雪溪子,理由如下:
第一,谢明远是刘三吾的好友,洪武十四年曾力邀刘三吾一道往酃县任教,两人在酃县一道生活了三年或四年之久,与《县志》中“与刘三吾友善,同寓八都常平乡”的记载相吻合。
第二,谢明远中化而担任过国子监助教及湖北省的教官之职,是一个文化人,与《县志》中“能诗雅”的记载相吻合。
第三,谢明远具有隐逸特质,与《县志》中雪溪子隐逸而“吟啸山泽,数载如一日”的记载相吻合。谢明远说自己“四十年前志在进取,故自号‘西溪’;四十年后,志念灰冷,故更号‘云阳山人’”,从此隐居云阳山山麓的西岭家中,而洪武三年参加科举,只是“有司劝驾,勉就一试,不虞置之魁选”的结果。他出仕不久即以“老病告归”,“中间亦尝受聘鄂庠,已而复以病告得归”(以上引文见《云阳山人记》)。其实,就是在40岁前“志在进取”的时候,谢明远就有隐逸之意,在《题谢明远西溪图序》一文中,刘三吾评述谢明远说“明远自始学即功存涵养”,辞职之后,即使是“征辟屡至”,也“志在是溪(即西溪,言志在隐逸不出)”。
第四,“雪溪子”“谢明远”两个名字之间有一定的吻合之处。酃县与茶陵县本地话同属赣语,在方言中,“雪”“谢”同音。谢明远号“西溪”,文雅一点说,就是“西溪子”,简而言之即“溪子”。姓与号合而言之就成了“雪溪子”。
《次前人炎陵诗韵》一诗有两个版本,哪一个版本为是?
《湖湘文库》系列丛书之《刘坦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收录了刘三吾的一首七律,题为《次前人炎陵诗韵》,诗云:“莫怪风雷时惊恐,世间此理少人明。帝王所在神呵护,陵寝由来山作成。药径晴疑鞭影赫,杏英香送祭时饧。客来吊古无从问,惟听猿啼鹤唳声。”
道光十八年(1838年)版的《炎陵志》收录了一首题为《过炎陵有感风雷之变,次前人韵》的七律,文字与《次前人炎陵诗韵》大同小异:“莫怪风雷此震惊,茫茫天道世难明。帝王所在神长护,陵谷从来变几更。药径晴疑鞭影赫,杏英香送祭时饧。庭院一拜何须问,还听原头白鹿声。”
诗作当是写于作者寓居酃县期间,文字稍异而主题相同,即祭拜炎帝陵而有感于时局之剧变。比较而言,《炎陵志》收录的更切合于这个主题思想,诗句沉郁悲催,极富沧桑感,写出了作者感知时局之变的无奈与面对时局之变的从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听原头白鹿声”的描述与炎帝陵每逢大祭而能听到鹿鸣之声的记载相符,而“惟听猿啼鹤唳声”则有违于这样的记载。
从明成化二十二年(1476年)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两百多年间,刘三吾的诗文集历经明清两代,通过俞荩、张赞、刘应峰及刘氏后人和族人的努力,依托原稿遗作,再旁搜相关书籍补充编集而成。在辑录的过程中,同一首诗出现上述文字上的差异是很正常的。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01:43
2012-02-02 14:00:53
2012-02-02 13:59:26
2019-10-30 10:52:18
2012-02-02 13:58:53
2019-10-30 10:50:51
2012-02-02 13:57:33
2014-02-14 09:51:0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