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历史人物 >> 冯子振籍贯考证 >> 阅读

冯子振籍贯考证

2016-01-10 10:25:20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604
文/陈安国


一、史志明确记载冯子振系攸县人。
(一)《元史•儒学列传》陈孚名下有冯子振小传,全文如下:“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元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4340页)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诏纂元史,次年二月开局,至洪武三年七月完成。冯子振卒于1348年,与《元史》编修时间只相距20年。《元史》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史料来源一是实录,二是《经世大典》,三是文集碑传,四是采访。这次修史,以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所收录的史料可信度高,有关冯子振籍贯的记载绝对真实无误。主修宋濂与冯子振系同朝代人,对冯子振既很了解,也很敬重。他收藏了冯子振的《居庸赋》手迹,后来“归蒲圻巍先生”时,特意在为《居庸赋》写了跋,云:“海粟冯公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遗墨之出,争以重价购之,或刻之金石,或藏诸名山,往往有之,则为人宝爱可知矣。余藏此卷者久,极为珍祕。今以归蒲圻巍先生。先生博雅君子,必有以赏识之。斯文为有所托亦。友生金华宋濂跋。”宋濂、王袆这样严谨的学者,编纂国史,是慎之再慎的。况且,这么挨近的历史,又是这么了解熟悉敬重的名人,绝对不会将其籍贯弄错。《元史•地理》载:湖广行省道天临路有县五州七,“攸州,唐为县,属南云州,宋属潭州。元元贞元年,升州。”(中华书局1959年版1528页)攸县在元代人口满万,元贞元年(1259)改为攸州,攸州即攸县。
后来,《新元史》《元史类编》《元书》《宏简录》《大明一统志》《万历湖广总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宋元学案•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史志书均沿用《元史》的史实,肯定冯子振为攸州人。
(二)嘉庆、同治《攸县志》在“人物”“选举”卷内记有冯子振的文字。攸县清朝雍正癸卯(1723)进士王纯 鏳写有《冯子振传》(载同治版《攸县志•传》(817——818页)云:“冯子振,字海粟,元代攸州人。由荐授集贤待制。与天台陈孚友善,两人豪俊略同。……考之《元史•陈孚传注》及顾嗣立《元诗选》,皆注攸州人。国朝乾隆初年,攸西距县治四十里村中,有士人掘地得一墓碑上题冯学士某之墓。字迹不甚漫漶,其为攸人确凿无疑。”
(三)清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六四《人物五》载:“冯子振,号海粟,攸州人。”
二、古人著作中有冯子振系攸县人的记载。
(一)生于元末明初的王行,与宋濂是同时代的人,他在《沈荣甫墓志铭》中写道:“初,荣父(同甫,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富——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公每嘉其敦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及荣父持家政,乃筑堂构宇,以冯书揭诸题间,既以承夫先志,又以勖其后人,是足以见其好善之心矣。”王行这段文字写得十分明确:“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早于王毅所列举的所有史料的时间,与《元史》中对冯子振籍贯的认定完全吻合。
(二)明朝吴之鲸所撰的《武林梵志》卷八载:“冯子振,攸州人,号海粟,于书无所不读,中峰有《净土百八偈》,子振赞之,略云。”
这两部著作都是元、明时期所著,距今六七百年,说明冯子振的籍贯当时并无湘乡之说,所谓的“湘乡之说”纯属后来者仅凭某一点而推论的个人见解。
三、辞书、诗词集都认定冯子振为攸县人
(一)《辞海》(舒新城主编,1936年12月第1版)人物卷载:“冯子振(1257—约1348),元诗人、散曲家。字海粟,自号瀛洲客,又道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工诗赋散曲,并善行草书。著有《海粟集》,已佚。”
《辞海》(1979年版)载:“冯子振(约1257—约1348),元散曲家。字海粟,道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曾任承事郎、集贤待制。所作散曲,多写个人闲适生活。并善行草书。”
《辞海》(夏正农、陈至立主编,2009年9月第一版625页)载:“冯子振(1257—约1348),元诗人、散曲家。字海粟,自号瀛洲客,又道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曾官承事郎、集贤待制,以博学英词有名于时。工诗赋散曲,并善行草书。所作七绝《梅花百咏》与小令《鹦鹉曲》四十二首,颇为当时和后世所称。著有《海粟集》,已佚。
《辞海》是国家级工具书,编写每一条目、每一语句求真求准,从冯子振条目看,三部书对生卒时间各有考究,文字大约相同,而又所不同。但籍贯一字不差。这说明,编纂者对冯子振都做了考证,而对冯子振的籍贯系湖南攸县人确定无疑。
(二)王夫之(1619—1692)在《和梅花百咏诗》前记中载:“隆武丙戌(1646),湘诗人洪业嘉佰修,龙孔蒸季霞、欧阳叔私和冯(指《梅花百咏》)作各百首,欧阳炫其英多,倍之。……会攸县一狂人,亦作百梅恶梅一帙。”王夫之虽对冯子振仕元不满,称冯子振为“狂人”,但他认定冯子振的籍贯确系 “攸县”,并无“湘乡”之说。
(三)清朝顾嗣立在其所编的《元诗选》三集冯子振小传中云:“子振,字海粟,攸州人,博洽经史,尝著《居庸赋》,首尾几五千言,闳衍巨丽,自号怪怪道人,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
(四)康熙敕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载:“冯子振,字海粟,攸州人。”
(五)清《四库全书》集部八,在“提要”有如下内容:“臣等谨案《梅花百咏》一卷,附录一卷,元冯子振与释明本唱和诗也。子振,字海粟,攸州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以博学英词有名于时。”
(六)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三十四载:“子振,字海粟,攸州人,……海粟有盛名,于时《元史》《宏简录》及诸家记载皆攸人。”
四、攸县有三家姓氏族谱记载着冯子振系攸县人。
(一)攸县东门陈氏族谱上有两篇冯子振所撰写的文章,一篇叫《爱云逸叟记》,另一篇为《宋攸令始祖晹泰公二世祖文轩公合沟记》,这两篇文章,可印证冯子振确是攸县人。文章均载在《攸县东门陈氏九修族谱》(简称《陈氏族谱》)卷八艺文中。攸县东门陈氏是宋理宗淳祐(1241—1253)江南吴县大姚迁来攸县的。其一修族谱是明朝成化年间所修,明朝两朝首辅李东阳、杨一清均为《陈氏族谱》作序。这两篇文章系陈氏一修族谱时就刊载在《陈氏族谱》上,距今已有500多年。《爱云逸叟记》是冯子振写给陈允恭的。陈允公(1300—1382),字彦敬,别号爱云逸叟,生活在元大德和至大年间,是元朝时期攸县东门陈氏四世子嗣,《陈氏族谱》上有御史贺守贞为陈允恭写的一篇传,说他:“体貌魁梧,寡言笑酬酢,时与同邑冯子振、清江周自强、茶陵刘畊孙辈相赓唱,谓逍遥塘坡之上,吟咏郁郁之下。”同治版《攸县志》卷四十一“隐逸”栏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陈允恭,字彦敬,体貌魁梧,寡言笑,工韵语。与同邑冯子振,云阳刘畊孙,清江周自强,相友善。”
《宋攸令始祖晹泰公二世祖文轩公合沟记》一文是冯子振应陈允恭之请,为陈允公的先祖合沟(即合塚)之事而写的一篇记。陈允恭一生没有为官,在攸县县城东皋一带过着隐居式的生活。冯子振与陈允恭系同邑好友,兴趣相投,都有热爱山水风物之嗜好。如果两人不是乡党情谊,冯子振是不可能为陈允公写两篇文章的。否则,《陈氏族谱》何能载有冯子振的两篇文章呢?
(二)《攸县蔡氏九修族谱》有明万历年间蔡而伟(1597—1667)所写的《次冯子振海粟先生梅花百咏小序》文章云:“先生(指冯子振)为予邑中人,元时献制华清宫,赐状元,官集贤院学士,所著诗文甚多。……海粟先生元时为楚南文人,明翰林学士宋景濂先生有题冯子振《居庸赋》之句……余观斯题始知冯先生出自攸邑,为元时大学士。”
这篇文章中有三处告知我们冯子振是攸邑人。一处是“予邑中人”,就是攸县人;“楚南”即指湖南湘东,“攸邑”也就是攸县。而王毅先生在《海粟集辑存》的序言中说:“王夫子《和梅花百咏》前记中言:‘上湘冯子振,号海粟……”’“‘上湘’即今之湘乡”。王毅先生这种判断显然缺乏一般的地理方位常识,“上湘”应为湘水之上游,而不是“湘乡”之谐音。这湘水之上游,正是攸县所在地。
从时效论,蔡而伟的说法远比王夫之可信。因为蔡而伟是明朝万历时期人,而王夫之 (1619—1692)虽然出生在明万历最后一年,但其主要活动则是在明末清初,蔡而伟比王夫之早出生20多年,蔡而伟的“攸邑”之论远比王夫之的“上湘”之说更可信,更具说服力。
(三)攸县钟家桥平分田《湖溪欧阳氏七修族谱卷五•湖溪总系》记载:“欧阳仕龙,字应运,生元延佑庚申(1320)。好学深谋,勇略拔萃,推授百宰,倾义兵守醴陵白关铺,保障一邑,民恋不忘。明洪武丙子(1396)卒,葬潭头壬丙向。配冯,系银坑冯朝卿第四女,乃元集贤院待制冯子振字海粟之孙女,生元泰定丙寅(1326)九月十三寅时,明永乐己丑(1409)七月初十子时卒,葬方木冲菱角塘巽乾向,生子时安。”冯朝卿系冯子振之四子,迁居银坑。湖溪族谱所载史料可印证冯子振为攸县人。
五、冯子振诗词中有诸多攸县故乡情结的信息
(一)《谷雨杂咏》一诗,其中有云:“白发流年真去国,青春逐客更还乡。湘东门外园堪赏,荷锸相从学种瓜。”该诗化用了南朝颜延之《和谢灵运》诗“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的诗意。冯于《谷雨杂咏》诗中已明示自己故乡为“湘东”。攸县先秦置县,三国孙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自三国至南朝,攸县一直隶属湘东郡,元代以民万户升为州,称攸州。攸县历有“湘东”之称,而湘乡却地处湘中,从无“湘东”之称。
(二)冯子振在《奉皇姊大长公主命题周曾秋塘图》一诗中有“潇湘之南买一丘,并与梦泽长唱酬”之诗句,其“潇湘之南”也言明自己的故乡是在湘水之南,这正是攸县所在的方位。
(三)冯子振的《梅花百咏》有六处言及“罗浮”地名。 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攸县县城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攸县县城曾直称之为“梅城镇”。“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出生在梅城的冯子振,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不少人还步韵附和,如陈氏族谱上就记载着陈标(明朝岁贡)著有《梅花百韵诗》集,就是学习效仿本土才子冯子振的《梅花百咏》而作。冯子振《梅花百咏》中所写的一百首歌咏梅花的诗篇,有六篇提到“罗浮山”。“罗浮山”是攸县东乡的山名,在攸县东百四十里处,即今天的漕泊乡境内,并有罗浮江,“自禹门洞石窦中发源。产罗浮鱼——一名龙旋鱼,半里许即入攸水”(同治版《攸县志》106页)冯子振专门写过《罗浮梅》:“忆昔山前花满村,月明曾扣酒家门。青禽一去无消息,冷落三生石上魂。”这首诗完全是回忆往昔在罗浮山前看到的梅花盛开的景象。倘若没有生活其中,就不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再看他的《梦梅》一诗:“何处仙游梦觉迟,罗浮山下赴春期。一声吹彻霜天角,正是参横斗转时。”由于罗浮山的仙境早已刻进诗人脑海深处,才会有梦中 “罗浮山下赴春期”的期待思念。再看《远梅》:“罗浮山下度春风,千里相思信未通。安得移栽近茅屋,繁花乱插向晴空。”这首诗更能进一步说明,冯子振对故乡攸县罗浮山具有深切的怀念之情,即使千里相隔,仍有眷恋“相思”之怀。还有《僧舍梅》:“潇洒丛林玉一枝,宿根曾是悟禅机。分明堪破罗浮梦,特把缁衣换素衣。”再阅《竹梅》:“乘鸾姑射下罗浮,鼓瑟湘妃出上游。邂逅江干话心曲,冷看幽翠不曾愁。”纵观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的情结就是,罗浮山是冯子振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罗浮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故有梦中常现之景象。
(四)《题金水井》一诗也可说明冯子振为攸县人。金水井是攸县的一处胜景,在攸县东乡的湖南坳乡,历来被文人墨客称道吟诵。作为出生在本土的冯子振也不例外,他写诗吟道:“一泓秋水锁秋烟,传是仙家导引泉。脉脉琼浆经劫老,散为珠玉洒江天。”这首诗描写得很真实,说明冯子振确实到过金水井,听到过有关金水井的传说故事,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详的感受所作,表现了冯子振对故乡胜景的热爱之情。
冯子振是一代大文豪、大诗人,在他众多的诗词赋曲中,都有纪实之作,就像《题金水井》和《梅花百咏》中的“罗浮梅”等都是实地观察、亲临其境的文化表现。如果说冯子振不是攸县人,他的笔下就不会留下那么多乡土风景风物的诗篇。可是翻开冯子振留存下来的所有诗文,却见不到半点与湘乡有关的信息,这怎么能把他的籍贯扯到湘乡去呢?
六、现代一批学者认定冯子振系攸州人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李军在《宋无诗集考略》中云:“冯子振(1257——?),号海粟,又号怪怪道人,攸州人。博通经史,大德间历官集贤待制,在宋无诗集中被称为冯集贤。著有《梅花百咏》。”
兰州大学马爱萍在《冯子振隐逸散曲研究》中云:“冯子振(1257——1337),字海粟,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
四川教育学院刘洪仁在《冯子振和他的<鹦鹉曲>初探》一文中道:“冯子振,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旧郡志》又说他是湘乡人,大概沿袭旧《湖广通志》之讹。《元史》及《元诗选》都说是攸州人,其为攸县人确凿无疑”
从以上所据,冯子振是攸县人可说是铁证,谁也无法更改,更改了就是更改历史,歪曲事实。其实,对于《元史》,对于辞书,谁也无权更改,谁也无法更改。《湖广通志》把冯子振说成湘乡人,可能是编纂者学识上的疏漏,亦可能是元末明初时,攸县兵燹空前绝后,冯子振有家人流徙到了湘乡,他只知湘乡有谱记冯子振齿录,而不知湘乡之冯氏即攸县冯子振后裔,因而以讹而讹,流弊兹此而生。但这一说,均被辞书所否定。近现代所出各种传记资料,诸如《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赵孟頫系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中国历代书画家篆刻家字号索引》《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书法辞典》《曲学词典》等都肯定冯子振的籍贯系攸县人。中华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都已认定冯子振确系攸县人。本来这样已成定论的史实无需再争辩。但是由于王毅先生(湖南师大已故教授)因曾经下放湘乡,出于对湘乡的特殊情结,凭后人所修的一家族谱,提出了冯子振是湘乡人的观点。王是从1987年开始研究冯子振的,学术研究允许有自己的见解,这不足为怪。2009年9月,由夏正农、陈至立担任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依然依照《元史》史实认定冯子振系湖南攸县人。这说明王毅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专家和高层文化人士的认可。即便是王毅本人也没有否认冯子振系攸县人的史论。可是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张昌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桂栖鹏等人)不顾史实,一味因袭王毅之说,将冯子振说成是湘乡人,这就大错特错了。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2-04-27 08:31:28
2011-02-05 13:43:29
2012-04-27 08:30:58
2011-02-05 13:39:17
2012-04-27 08:30:23
2011-02-05 13:34:23
2012-04-27 08:29:49
2011-02-05 13:32:4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