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水生
醴陵山城水廓,四面山岗耸峙,俨然成盆地。著名的古代“渌江八景”之一“东台集凤”,即在城东。相传宋朝时曾有几位士子在东山造草庐发愤攻读,后来都科举高中。人们因此在山顶建了一座“凤凰台”以作纪念,故名“东台集凤”。先辈的遗迹虽已湮没于悠悠岁月,佳话却一直流传到如今。
然而东山究竟是哪一座山?文献记载大都语焉不详,无所确指。笔者查阅清代《醴陵县志》,曾见有一处提到位于“治东二里”。封建时代城邑布局,大都以官署为中心幅射。“醴陵县治”即醴陵的“知县衙门”,从宋元以迄明清,一直是位于距渌江桥不远的今醴陵市公安局所在地。由此顺东街而上,从市一中起地势逐渐隆耸成山名叫“青云山”,并倚江绵延,到东门原浮桥渡口今醴陵大桥北面桥头处,突兀起一座馒头状的山岭,俗称“营盘岭”,今名又转音叫“云盘山”。清朝县志曾载乾隆年间有居民在岭上取土,忽然陷入一个巨大坑室,阴风嗖嗖,深不可测,由此发现一座古墓,其墓碑上镌有“永康二年吉日立”字样,后来有学者提出西晋惠帝有永康年号而无二年纪年,此墓确否为晋墓尚需考证。“晋冢存疑”就此成为一件未决的悬案。
山脚滨江有一座清嘉庆年间重建的古庙叫东禅寺(今改名为“青云禅寺”),又称“南岳行宫”。笔者因这里距“县治”正大约两华里,曾怀疑此山即为“东山”,但因多部县志都把“营盘岭”和“东山”同时载列,推翻了这一臆断。再往前,过“三刀石”越铁路到丁家坊,山岭连绵不乏峻峰,但都已超越两里路的距离。
所幸的是刘谦主持纂辑的《民国醴陵县志》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刘谦撰志取法清末大儒王闿运所篡《湘潭县志》,其中《地理志:山水》颇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笔致。他这样描述醴陵城东的山水:“……金盆岭南迳黄土坳,历珊田冲,过峡开障,蜿蜒抵县治东,突起一峰曰东山,故有凤凰台……营盘岭在东山之后,清康熙十六年,乌、龚二将镇守醴陵,筑土城于此,以御吴三桂,今壕堑犹在。正脉前行,濒江曰青云山,上建梯云阁……”以此推论,则东山与营盘岭乃前后连峙,而前者范围要广阔,其确切位置,应为劈山修路建东门醴陵大桥前,今湘东医院靠近电力局及原醴陵轻工技校的一带山岭。下有居民聚住名叫巫家湾。
有趣的是,这部包罗宏富的《民国醴陵县志》还曾记载:巫家湾口现今平坦的水泥大道下,原有一座渲泄“东山溪流”入渌江的砖拱桥,长四丈,宽八尺,名曰“桂花桥”,现今已改为涵洞。当笔者与湾巷老翁闲聊中得知,巫家湾底即是盛名久著的“东山”时,不禁对先贤的手泽遗馈,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