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德足
冯子振(1257-1337),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州客。官承事郎集贤待制。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以文章称雄天下。他的《梅花百咏》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被纳入国朝《四库全书》,还有《海粟集》《鹦鹉曲》等许多著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冯子振到底生在何方,葬在何处,有攸州说、东海说、宁乡说、湘乡说、双峰说。你说他说、东说西说,鄙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怎么看、怎么说。
一、看冯子振自己怎么说
冯子振在《谷雨杂咏》中阐明:“白发流年真去国,青春逐客更还乡。湘东门外园堪赏,荷插相从学种瓜。”这是他离乡背景,终回故乡,尽情舒畅地真实缩影。史载攸县西汉置县,三国孙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自三国至南朝,攸县一直隶属湘东郡,历来有湘东之称。冯子振此处突出“湘东门外园堪赏”,充分体现了思乡游子回归之情。
冯子振在《梅花百咏》中至少有九处赞美罗浮山、罗浮江边的罗浮梅。然而,对《梅花百咏》这部杰作的问世也是众说纷云。一说是比喻广东的一个悲惨故事,一说是在朋友家做客,看到一幅梅花图和庭园中的梅花树而激兴发作。我认为有些太夸张了,因为后人谁也未见庐山真面貌。尤其冯子振是一位善于深入实际、观察事态、体验生活、意志坚强、信心百倍又看破红尘、看淡名利的朝廷命官,他怎么会凭一个凄凉的故事或一幅画,就产生如此强烈且浓厚的兴趣,更不可凭空幻想撰写文章。他的问梅、梦梅、罗浮梅、僧舍梅、烟梅、竹梅、水月梅、纸账梅、远梅……等等诗篇,字里行间,句句彰显了热爱家乡、怀念故土、酷爱梅花的满腔热血和胸怀壮志,处处体现了“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和柏市罗浮山遍野梅花的奇景。
《梅花百咏》与历史梅城相吻合。冯子振正是在梅花的海洋中,触情生情,随感而发。将梅花歌颂得淋漓尽致。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今址。元明时期,县城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清末虽有变动,至民国(1930-1947)仍改为“梅城”,还建有“梅城书院”。冯子振《梅花百咏》的问世,与攸州元明梅城一脉相通,一脉相承。
二、看历史怎么说
《元史·陈孚传注》及顾嗣立《元诗集》等很多史志、史记中皆注冯子振为攸州人。兹后的《新元史》《元史类编》《元书》《宏简录》《大明一统志》《万厉湖广总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宋元诗补遗》《元诗选》《元湘耆旧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著作,均称冯子振为攸县(州)人。
嘉庆、同治版《攸县志》均载:“国朝初年,攸西距县治四十里村中,有人士掘得一墓碑,上书:冯学士某之墓。字迹不甚漫患,为攸人确凿无疑。”同治版《攸县志》更载:“元集贤待制冯子振,在县西冯家坳。”据记载,当朝攸州(县)找不到其他冯姓学士,更加佐证了冯子振是攸州人。
三、看朋友怎么说
冯子振的朋友宋濂、王行均为明代人,距元代灭亡时间较近。尤其宋濂(1301-1381)为冯子振之晚辈,且亲身写过冯子振的《居庸赋》跋,云:“海粟公以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发奋、一挥万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余藏此卷者,极为珍秘……”由此可见,宋对冯极为推崇。故,宋濂主修之《元史》,对冯子振籍贯的记载,不仅是最原始的依据,而且是最可靠的证据。
《元史·儒学传》陈孚名下有冯子振百余字小传曰:“……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父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寥顷刻辄尽。”这就是陈孚认定冯子振籍贯最原始的史料!尤其是“桑哥”事败之后,作为冯子振的挚友、国史院的陈孚落井下石,向皇帝告冯子振的黑状,说他“为桑哥撰写碑文时引喻不当。”当时,作为恶友向朝廷告状,如果不澄清被告姓氏名谁,家住何方的基本诉状,那就是犯欺君之罪。智商极高的陈孚此时怎敢犯欺君之罪。由此可见,好友、恶友都肯定冯子振为攸州人!
四、看《冯氏族谱》怎么说
《冯氏族谱》之《本轩集》卷九《沈荣甫墓志铭》载:“初,荣父之君子(富),游于故侍讲文清公(桷)之门,公每嘉其效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此志也明确肯定冯子振为攸州人!为什么有人竟然对冯子振距世30年的《元史》(1369年成书)不信,而距其近200年的《湖广通志》倒是可信呢?真有些颠倒是非、本末倒置!不论怎样自欺欺人,历史胜于雄辩。嘉靖年间邵经邦著《宏简录》,却仍然载明冯子振为攸州人。
五、看地理环境怎么说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素有“湘东”之称,更何况:
1、罗浮山是柏市的独有特征。柏市古为吴楚边界,今为湘赣边陲,方便冯子振“来吴,必主之”。罗浮山下的罗浮江是攸水的源头支流。攸水经凤岭、左则禹门洞、罗浮山诸水注之,右则欧公山之水注之。罗浮江自禹门洞石窦中发源,盛产罗浮鱼,又名龙旋鱼,半里许即入攸水。禹门洞在柏市富头冲,漕溪水伏流至此,一见又伏,流出为罗浮江。漫山遍野的梅花傲立在罗浮山之上,才有冯子振对梅花、对梅城如痴如梦、触景生情的豪情壮志!
2、罗浮山在三湘大地独一无二。据查,在湖南、尤其在湘乡、双峰等地的版图上找不到罗浮山、罗浮江和罗浮梅的传说。特别是冯子振作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宋濂初其:“遗墨之出,争以重货购之,或刻之乐石,或藏诸名山,往往有之,则为人主爱可知矣。”因此,双峰山田冯氏墓碑字迹,来源何方何处不得而知。因为当时任何人向冯索取墨宝都是不足为怪的事,仅凭字迹定冯子振是双峰人,确实有些牵强,甚至无理。
3、梅花生长环境喜冷不喜热。梅花不适应热带地区生长,即便成活,也不好开花。在广东种梅花,比在北方种香蕉还难,毕竟建温室容易、建寒室难。故《梅花百咏》出自于广东的一个故事,也是后人的猜测、推理罢了。
编者按:
冯子振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曲、赋、文皆盛负名声。然而,有关冯子振的生平史料却少得可怜。只有学者的相关考评,却往往递相因袭,甚至以讹传讹,实在可惜可悲!
我们探究冯子振的作品,重在总结工作、生活、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假如当时记录清楚,收藏严格,就不存在如今众说纷纭的争执。因此,我们要尊重历史、珍惜历史、收藏历史资料。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人物,不但要用志书、史料(籍)记载,还要有家谱、族谱、宅府门第等图文并茂的完整记录。这是对历史负责,对职业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