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民俗风情 >> 渔鼓戏 >> 阅读

渔鼓戏

2017-07-11 19:56:50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87
文/李放鸣

     
“金秋十月硕果香,男女老少喜洋洋,我揣渔鼓上舞台, 十唱黄公新气象……”
 在今年“九•九”老年节里,攸县宁家坪镇黄公村军鼓队将久别的渔鼓戏搬上舞台,获得台下观众的满堂喝彩。
渔鼓,亦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因其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故道情亦别称作渔鼓。
据查,渔鼓诞生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筒、简板等乐器伴奏。因战乱这种演唱形式流散民间,并被渐渐参入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更加入前朝趣闻、民间俚事、劝人为善等内容。后来,渔鼓同各地的民间音乐,如丝弦、民歌小调、弹词、莲花落、花鼓灯相融合,结合各个地方语言,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
  渔鼓的制作,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古代,明《三才图绘》记载“截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民国时常见的渔鼓用长约72厘米,直径约6厘米的竹筒制成,一端蒙油膜(猪膀胱膜)。简板用竹片制成,长45~65厘米,宽约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现在,为了因便就简,有的用塑料筒作鼓身,用胶片或塑料膜作鼓膜,将麻将牌或小竹片钻孔穿上橡皮筋,然后套在左手中指上,换掉竹简板,解放了手脚,使表演起来更为便利。
渔鼓演奏时,艺人左手下臂抱筒在怀,左手持一根两尺长一寸宽的竹板敲击鼓身以为强拍;右手手指拍击下面的鼓面,以为花点。花点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渔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站唱(自击鼓板演唱)、坐唱(伴奏帮腔)、走唱(类似表演唱)、拆唱(分角色、彩扮、带身段表演);有演员1人单口、两人对口、多人群口;有单口渔鼓(1人多角)、对口渔鼓(渔鼓对唱)、渔鼓小品、渔鼓表演唱、渔鼓戏等。
渔鼓技艺的高低,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口才。口才好的艺人声音宏亮,吐词清楚,无论是说是唱,字正腔圆,幽默滑稽,而且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见人说话,见鬼打卦,随机应变,张口就来,就象磨豆腐,也能道出个“黄豆子出白浆,黑豆子出乌浆”。语言可以平白,但韵味却要浓重,全凭嘴一张,说得顽石点头,铁树开花,河水倒流,哑巴说话,观众就乐。二是表演技巧。别看渔鼓艺人,他们大都身体致残,跛脚瞎眼,其貌不扬,但一招一式却是显山露水。旧中国战乱不止,饥荒不断,受生活所迫,他们往往四处奔波,浪迹天涯,以艺为生。而业精于勤,在演唱和表白中,能淋漓尽致地描募戏文中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喜怒哀乐;且能用肢体语言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他所表演的嬉笑怒骂,装疯卖傻,能牵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喜,叫你肚子疼,笑出泪花;悲,叫你肌肉发紧,鼻子发酸。如果再来点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尖酸滑稽;说到伤痛处不妨再加一刀,让你痛上加痛,疼痛难忍;说到痒痒处,且再抓上一抓,让你挠也不是,忍也不是;他能使你笑得前仰后合,人倒马翻,捧着肚子叫爹,揉着肚子喊娘;他能教你听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张三垂涎,李四咽沫,使演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了好的艺人,还需好的戏文。除了传统的、现代的外,还有艺人自编自演的戏文。往往一曲好的戏文,能融古今于一炉,集雅俗于一身,说天说地说人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之报,恩怨情仇,侃侃道来,娓娓动听,将那虚无缥缈之事演绎得如同身临其境,把那山重水复之情唱出个柳暗花明之意。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些从安徽千里而来的丐帮,常在我们屋场表演渔鼓,成为我们山里人的一场令人陶醉的文化美餐。那时,村里业余文艺宣传队里还有一个李姓的男演员也善演渔鼓戏。有一天,他随队来到生产队表演节目,就在我们老祖屋上厅的正中央,拉上一条长矮凳,将肩扛的渔鼓筒一移,渔鼓立时落在怀里,他就顺势坐在凳上一人单口表演“翻身道情”的渔鼓节目,随着手指在鼓膜上“咚!咚!咚”的三声强击,一个凶神恶煞的大地主出现了:“天苍苍野茫茫,我是村里地头王,那管天旱田无收,任人不可少我粮!”转而手指在鼓膜上的三个长揉,一串老农诉苦之声催人泪下:“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五亩大田收无粒,那有租谷来上交……”使观众倏然爱恨交加。当他唱到解放后,其儿讨了新娘时,他又突然利用四指连续交替拍击,鼓膜滚出一串轻快、欢乐的“咚!咚!咚……”之声,乘机掉着观众的胃口,活灵活现地描绘新婚之夜的情景,顿时把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文革”时,古老的渔鼓戏交了厄运,被视为“四旧”横扫。之后,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和老艺人纷纷离世,年轻人均外出务工经商,使这门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去冬,乡文化站和黄公村,为了不让这块文化瑰宝在自己手头丢失,立马从网上购来演具,请老艺人当教练,村军鼓队通过半个月的练习,将自编自演的渔鼓节目成功搬上攸县的“星动攸洲”演出舞台和黄公村2016年的元旦晚会、重阳老年节,使久别的渔鼓戏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8-07-23 10:51:34
2015-04-05 10:41:31
2010-03-08 19:15:38
2015-04-05 10:41:07
2015-04-05 10:40:32
2010-03-08 19:13:42
2018-01-29 22:23:55
2010-03-08 19:03:5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